張淑紅 孫麗梅
【摘要】 目的 探討剖腹產硬膜外麻醉的方法, 研究其臨床療效。方法 把剖腹產的患者65例隨機雙盲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 實驗組采用硬膜外麻醉, 對照組采用脊麻。對其兩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實驗組患者仰臥位低血壓、Apgar評分<5例數較對照組顯著低25.28%、15.72%, 而滿意度顯著高出19.03%;在胎兒娩出后低血壓、靜脈輔助無顯著差異性。在VAS上, 實驗組較對照組平均顯著低0.5分, 在麻醉起效時間上, 顯著快0.97 min;而在運動恢復時間上,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剖腹產硬膜外麻醉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 剖腹產;硬膜外麻醉;脊麻;臨床療效
剖腹產術由于宮縮, 會對患者造成強烈疼痛, 所以術前與術中對患者進行麻醉極大減少了患者痛苦。在臨床上麻醉藥物利多卡因經常表現為耐藥性;而布比卡因與丁卡因具有毒副作用, 且布比卡因麻醉效應較慢[1]。本文隨機選取2012年6月~2013年8月在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人民醫院進行剖腹產的患者65例, 然后對剖腹產硬膜外麻醉臨床療效進行分析, 現對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65例剖腹產患者, 年齡最小21歲, 最大33歲, 平均年齡為( 26.38±2.62)歲;平均體重(69.90±4.43)kg, 平均身高為(160.54±3.12)cm。65例剖腹產患者中頭胎的例數為46例, 比率為70.77%;二胎的例數為17, 比率為36.96%;三胎的例數為2, 比率為4.35%。ASAⅠ級比率為83.08%(54/65), Ⅱ級比率為16.92%(11/65)。按照隨機的原則, 把65例剖腹產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其中實驗組有33例患者, 對照組有32例患者;然后對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年齡、體重及身高等指標分別運用t檢驗對其差異性進行統計檢驗, 結果發現三個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6), 兩組指標具體值及統計量見表2。
1. 2 入選標準 患者入選標準主要符合6項指標:①患者胎兒足月;②患者無重大疾病;③患者血樣檢查均正常;④患者的臨床資料詳細客觀全面;⑤患者均是第一次實施剖腹產;⑥患者完全知情且自愿參加。
1. 3 觀察項目 本文主要的觀察項目也有7項:①麻醉鎮痛效果:麻醉起效時間(從用藥開始到感覺麻醉時間);在整個手術過程中, 麻醉鎮痛效果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 對疼痛程度進行評估, 無痛VAS等于0, 輕度疼痛VAS的范圍在1~4, 中度疼痛VAS的范圍在5~7, 劇烈疼痛VAS的范圍在8;②術中靜脈輔助情況;③仰臥位低血壓;④運動恢復:從麻醉開始到下肢關節恢復運動;⑤患者滿意度:患者蘇醒后對麻醉效果進行滿意度評價;⑥胎兒娩出后低血壓;⑦胎兒娩出后1 min的Apgar評分記錄評分小于5的患者例數[2]。
1. 4 方法 對于實驗組術前1個小時采用3%鹽酸普魯卡因在確定的穿刺點處進行局部麻醉, 然后對患者進行穿刺。患者穿刺體位取側臥位。對于實驗組患者根據手術情況選擇適當的穿刺點。 對實驗組的12例上腹剖腹產術患者穿刺點在胸8~9椎間隙;8例下腹剖腹產術患者穿刺點在胸12或腰2椎間隙;其余會陰剖腹產術患者穿刺點在腰4或5間隙。注藥方法:穿刺針進入硬脊膜外腔后, 從穿刺針向尾端注入3%鹽酸普魯卡因5 ml。10 min后患者無蛛網膜下腔阻滯現象, 再續注8~9 ml。注藥完畢后再將穿刺針口轉向頭端, 置入導管約為3.5 cm, 16 min后, 所有患者麻醉效果都符合要求。對照組32例剖腹產患者采用常規脊麻的麻醉方法, 麻醉藥物采用3%鹽酸普魯卡因。
1. 5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7.0對相關數據處理, 主要運用t檢驗方法對于計量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包括患者年齡、體重、身高等相關臨床資料;對于記數資料運用χ2檢驗對其進行統計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 1 計數臨床結果分析 實驗組患者仰臥位低血壓較對照組低25.28%, 經χ2檢驗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在胎兒娩出后低血壓方面, 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實驗組術中需要靜脈輔助用藥患者例數較對照組多, 但是經χ2檢驗表明兩者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但是實驗組需要靜脈輔助的比率較對照組高出15.63%, 這個比率還是較高, 這也是硬膜外麻醉法較脊麻法不足的地方。胎兒娩出后1 min的Apgar評分實驗組有1例患者小于5分, 而對照組有6例患者小于5分, 且實驗組與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性。此7例患者, 其中實驗組與對照組各1例患者術前已存在胎兒宮內窘迫, 而實驗組這1例患者在術中存在羊水污染狀況;對照組的其余5例患者在術中過程中出現躁動現象, 這可能與麻醉療效有關, 這說明實驗組的麻醉療效較對照組更優。在患者滿意度上, 實驗組較對照組高出19.03%, 且經統計學檢驗, 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上具體臨床結果資料及檢驗統計量值見下表1。
2. 2 計量臨床結果分析 在VAS患者計量結果上, 實驗組較對照組平均低0.5分, 而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這說明實驗組麻醉效果較對照組較優, 麻醉療效較好。在麻醉起效時間上, 實驗組麻醉見效顯著快于對照組, 平均快0.97 min;而在運動恢復時間上, 兩組無顯著差異性。實驗組與對照組具體計量臨床結果見表2。
3 討論
在妊娠期間, 患者的生理有所變化, 麻醉必須考慮患者的生理變化以及對新生兒的影響。麻醉要求既要能夠確保母子的安全性, 又要滿足剖腹產術。麻醉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要求:麻醉絕對安全、麻醉快速、麻醉高效 [3]。由于全麻能夠抑制胎兒呼吸, 對胎兒有較大影響, 其副作用較大;尤其在呼吸復蘇與需進入新生兒病房這兩個指標方面, 椎管內麻醉顯著低于全麻 。椎管內麻醉能夠在手術過程中保證剖腹產患者清醒, 這樣就能夠避免母親誤吸與低氧血癥等麻醉并發癥, 在麻醉過程中又不對胎兒血液循環構成毒副作用, 因而在剖腹產術實施時是最好的麻醉選擇[4, 5]。
大量研究表明剖腹產術選擇椎管內麻醉療效顯著, 安全性高, 目前已成為主要的剖腹產麻醉方式, 選擇硬膜外麻醉還是脊麻仍然存在不少爭議性。部分學者研究認為脊麻因安全性不強, Ng PC等學者研究認為脊麻也可用于腹剖產術麻醉。實驗組患者仰臥位低血壓、Apgar評分<5例數較對照組顯著低25.28%、15.72%, 而滿意度較顯著高出19.03%;在胎兒娩出后低血壓、靜脈輔助無顯著差異性。在VAS上, 實驗組較對照組平均顯著低0.5分, 在麻醉起效時間上, 顯著快0.97 min;而在運動恢復時間上, 無顯著差異性。本文研究認為硬膜外麻醉整體上較脊麻臨床療效顯著, 麻醉效果優于脊麻, 而且安全性較高。
參考文獻
[1] 劉梅,張培波,岳惠,等.國產鹽酸氯普魯卡因在剖腹產手術中應用的臨床觀察.延邊大學學報, 2005,3(1):49-63.
[2] Ng PC. Paediatrician attendance at caesarean section. Eur J Pediatr, 2007, 154(8):672-675.
[3] 雷燕,柳均, 尤來委. 鹽酸氯普氯卡因-鹽酸左布比卡因合劑用于連續硬膜外麻醉的臨床觀察.中國醫學工程, 2012, 7(20): 68-69.
[4] 李剛,簡道林.剖宮產脊麻低血壓的防治進展.實用醫學雜志, 2010(11):1885-1886.
[5] 陳旭. 216例剖腹產術的臨床分析.中外醫療, 2012(31):15-16.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剖腹產硬膜外麻醉的方法, 研究其臨床療效。方法 把剖腹產的患者65例隨機雙盲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 實驗組采用硬膜外麻醉, 對照組采用脊麻。對其兩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實驗組患者仰臥位低血壓、Apgar評分<5例數較對照組顯著低25.28%、15.72%, 而滿意度顯著高出19.03%;在胎兒娩出后低血壓、靜脈輔助無顯著差異性。在VAS上, 實驗組較對照組平均顯著低0.5分, 在麻醉起效時間上, 顯著快0.97 min;而在運動恢復時間上,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剖腹產硬膜外麻醉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 剖腹產;硬膜外麻醉;脊麻;臨床療效
剖腹產術由于宮縮, 會對患者造成強烈疼痛, 所以術前與術中對患者進行麻醉極大減少了患者痛苦。在臨床上麻醉藥物利多卡因經常表現為耐藥性;而布比卡因與丁卡因具有毒副作用, 且布比卡因麻醉效應較慢[1]。本文隨機選取2012年6月~2013年8月在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人民醫院進行剖腹產的患者65例, 然后對剖腹產硬膜外麻醉臨床療效進行分析, 現對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65例剖腹產患者, 年齡最小21歲, 最大33歲, 平均年齡為( 26.38±2.62)歲;平均體重(69.90±4.43)kg, 平均身高為(160.54±3.12)cm。65例剖腹產患者中頭胎的例數為46例, 比率為70.77%;二胎的例數為17, 比率為36.96%;三胎的例數為2, 比率為4.35%。ASAⅠ級比率為83.08%(54/65), Ⅱ級比率為16.92%(11/65)。按照隨機的原則, 把65例剖腹產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其中實驗組有33例患者, 對照組有32例患者;然后對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年齡、體重及身高等指標分別運用t檢驗對其差異性進行統計檢驗, 結果發現三個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6), 兩組指標具體值及統計量見表2。
1. 2 入選標準 患者入選標準主要符合6項指標:①患者胎兒足月;②患者無重大疾?。虎刍颊哐獦訖z查均正常;④患者的臨床資料詳細客觀全面;⑤患者均是第一次實施剖腹產;⑥患者完全知情且自愿參加。
1. 3 觀察項目 本文主要的觀察項目也有7項:①麻醉鎮痛效果:麻醉起效時間(從用藥開始到感覺麻醉時間);在整個手術過程中, 麻醉鎮痛效果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 對疼痛程度進行評估, 無痛VAS等于0, 輕度疼痛VAS的范圍在1~4, 中度疼痛VAS的范圍在5~7, 劇烈疼痛VAS的范圍在8;②術中靜脈輔助情況;③仰臥位低血壓;④運動恢復:從麻醉開始到下肢關節恢復運動;⑤患者滿意度:患者蘇醒后對麻醉效果進行滿意度評價;⑥胎兒娩出后低血壓;⑦胎兒娩出后1 min的Apgar評分記錄評分小于5的患者例數[2]。
1. 4 方法 對于實驗組術前1個小時采用3%鹽酸普魯卡因在確定的穿刺點處進行局部麻醉, 然后對患者進行穿刺?;颊叽┐腆w位取側臥位。對于實驗組患者根據手術情況選擇適當的穿刺點。 對實驗組的12例上腹剖腹產術患者穿刺點在胸8~9椎間隙;8例下腹剖腹產術患者穿刺點在胸12或腰2椎間隙;其余會陰剖腹產術患者穿刺點在腰4或5間隙。注藥方法:穿刺針進入硬脊膜外腔后, 從穿刺針向尾端注入3%鹽酸普魯卡因5 ml。10 min后患者無蛛網膜下腔阻滯現象, 再續注8~9 ml。注藥完畢后再將穿刺針口轉向頭端, 置入導管約為3.5 cm, 16 min后, 所有患者麻醉效果都符合要求。對照組32例剖腹產患者采用常規脊麻的麻醉方法, 麻醉藥物采用3%鹽酸普魯卡因。
1. 5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7.0對相關數據處理, 主要運用t檢驗方法對于計量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包括患者年齡、體重、身高等相關臨床資料;對于記數資料運用χ2檢驗對其進行統計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 1 計數臨床結果分析 實驗組患者仰臥位低血壓較對照組低25.28%, 經χ2檢驗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在胎兒娩出后低血壓方面, 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實驗組術中需要靜脈輔助用藥患者例數較對照組多, 但是經χ2檢驗表明兩者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但是實驗組需要靜脈輔助的比率較對照組高出15.63%, 這個比率還是較高, 這也是硬膜外麻醉法較脊麻法不足的地方。胎兒娩出后1 min的Apgar評分實驗組有1例患者小于5分, 而對照組有6例患者小于5分, 且實驗組與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性。此7例患者, 其中實驗組與對照組各1例患者術前已存在胎兒宮內窘迫, 而實驗組這1例患者在術中存在羊水污染狀況;對照組的其余5例患者在術中過程中出現躁動現象, 這可能與麻醉療效有關, 這說明實驗組的麻醉療效較對照組更優。在患者滿意度上, 實驗組較對照組高出19.03%, 且經統計學檢驗, 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上具體臨床結果資料及檢驗統計量值見下表1。
2. 2 計量臨床結果分析 在VAS患者計量結果上, 實驗組較對照組平均低0.5分, 而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這說明實驗組麻醉效果較對照組較優, 麻醉療效較好。在麻醉起效時間上, 實驗組麻醉見效顯著快于對照組, 平均快0.97 min;而在運動恢復時間上, 兩組無顯著差異性。實驗組與對照組具體計量臨床結果見表2。
3 討論
在妊娠期間, 患者的生理有所變化, 麻醉必須考慮患者的生理變化以及對新生兒的影響。麻醉要求既要能夠確保母子的安全性, 又要滿足剖腹產術。麻醉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要求:麻醉絕對安全、麻醉快速、麻醉高效 [3]。由于全麻能夠抑制胎兒呼吸, 對胎兒有較大影響, 其副作用較大;尤其在呼吸復蘇與需進入新生兒病房這兩個指標方面, 椎管內麻醉顯著低于全麻 。椎管內麻醉能夠在手術過程中保證剖腹產患者清醒, 這樣就能夠避免母親誤吸與低氧血癥等麻醉并發癥, 在麻醉過程中又不對胎兒血液循環構成毒副作用, 因而在剖腹產術實施時是最好的麻醉選擇[4, 5]。
大量研究表明剖腹產術選擇椎管內麻醉療效顯著, 安全性高, 目前已成為主要的剖腹產麻醉方式, 選擇硬膜外麻醉還是脊麻仍然存在不少爭議性。部分學者研究認為脊麻因安全性不強, Ng PC等學者研究認為脊麻也可用于腹剖產術麻醉。實驗組患者仰臥位低血壓、Apgar評分<5例數較對照組顯著低25.28%、15.72%, 而滿意度較顯著高出19.03%;在胎兒娩出后低血壓、靜脈輔助無顯著差異性。在VAS上, 實驗組較對照組平均顯著低0.5分, 在麻醉起效時間上, 顯著快0.97 min;而在運動恢復時間上, 無顯著差異性。本文研究認為硬膜外麻醉整體上較脊麻臨床療效顯著, 麻醉效果優于脊麻, 而且安全性較高。
參考文獻
[1] 劉梅,張培波,岳惠,等.國產鹽酸氯普魯卡因在剖腹產手術中應用的臨床觀察.延邊大學學報, 2005,3(1):49-63.
[2] Ng PC. Paediatrician attendance at caesarean section. Eur J Pediatr, 2007, 154(8):672-675.
[3] 雷燕,柳均, 尤來委. 鹽酸氯普氯卡因-鹽酸左布比卡因合劑用于連續硬膜外麻醉的臨床觀察.中國醫學工程, 2012, 7(20): 68-69.
[4] 李剛,簡道林.剖宮產脊麻低血壓的防治進展.實用醫學雜志, 2010(11):1885-1886.
[5] 陳旭. 216例剖腹產術的臨床分析.中外醫療, 2012(31):15-16.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剖腹產硬膜外麻醉的方法, 研究其臨床療效。方法 把剖腹產的患者65例隨機雙盲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 實驗組采用硬膜外麻醉, 對照組采用脊麻。對其兩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實驗組患者仰臥位低血壓、Apgar評分<5例數較對照組顯著低25.28%、15.72%, 而滿意度顯著高出19.03%;在胎兒娩出后低血壓、靜脈輔助無顯著差異性。在VAS上, 實驗組較對照組平均顯著低0.5分, 在麻醉起效時間上, 顯著快0.97 min;而在運動恢復時間上,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剖腹產硬膜外麻醉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 剖腹產;硬膜外麻醉;脊麻;臨床療效
剖腹產術由于宮縮, 會對患者造成強烈疼痛, 所以術前與術中對患者進行麻醉極大減少了患者痛苦。在臨床上麻醉藥物利多卡因經常表現為耐藥性;而布比卡因與丁卡因具有毒副作用, 且布比卡因麻醉效應較慢[1]。本文隨機選取2012年6月~2013年8月在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人民醫院進行剖腹產的患者65例, 然后對剖腹產硬膜外麻醉臨床療效進行分析, 現對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65例剖腹產患者, 年齡最小21歲, 最大33歲, 平均年齡為( 26.38±2.62)歲;平均體重(69.90±4.43)kg, 平均身高為(160.54±3.12)cm。65例剖腹產患者中頭胎的例數為46例, 比率為70.77%;二胎的例數為17, 比率為36.96%;三胎的例數為2, 比率為4.35%。ASAⅠ級比率為83.08%(54/65), Ⅱ級比率為16.92%(11/65)。按照隨機的原則, 把65例剖腹產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其中實驗組有33例患者, 對照組有32例患者;然后對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年齡、體重及身高等指標分別運用t檢驗對其差異性進行統計檢驗, 結果發現三個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6), 兩組指標具體值及統計量見表2。
1. 2 入選標準 患者入選標準主要符合6項指標:①患者胎兒足月;②患者無重大疾??;③患者血樣檢查均正常;④患者的臨床資料詳細客觀全面;⑤患者均是第一次實施剖腹產;⑥患者完全知情且自愿參加。
1. 3 觀察項目 本文主要的觀察項目也有7項:①麻醉鎮痛效果:麻醉起效時間(從用藥開始到感覺麻醉時間);在整個手術過程中, 麻醉鎮痛效果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 對疼痛程度進行評估, 無痛VAS等于0, 輕度疼痛VAS的范圍在1~4, 中度疼痛VAS的范圍在5~7, 劇烈疼痛VAS的范圍在8;②術中靜脈輔助情況;③仰臥位低血壓;④運動恢復:從麻醉開始到下肢關節恢復運動;⑤患者滿意度:患者蘇醒后對麻醉效果進行滿意度評價;⑥胎兒娩出后低血壓;⑦胎兒娩出后1 min的Apgar評分記錄評分小于5的患者例數[2]。
1. 4 方法 對于實驗組術前1個小時采用3%鹽酸普魯卡因在確定的穿刺點處進行局部麻醉, 然后對患者進行穿刺?;颊叽┐腆w位取側臥位。對于實驗組患者根據手術情況選擇適當的穿刺點。 對實驗組的12例上腹剖腹產術患者穿刺點在胸8~9椎間隙;8例下腹剖腹產術患者穿刺點在胸12或腰2椎間隙;其余會陰剖腹產術患者穿刺點在腰4或5間隙。注藥方法:穿刺針進入硬脊膜外腔后, 從穿刺針向尾端注入3%鹽酸普魯卡因5 ml。10 min后患者無蛛網膜下腔阻滯現象, 再續注8~9 ml。注藥完畢后再將穿刺針口轉向頭端, 置入導管約為3.5 cm, 16 min后, 所有患者麻醉效果都符合要求。對照組32例剖腹產患者采用常規脊麻的麻醉方法, 麻醉藥物采用3%鹽酸普魯卡因。
1. 5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7.0對相關數據處理, 主要運用t檢驗方法對于計量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包括患者年齡、體重、身高等相關臨床資料;對于記數資料運用χ2檢驗對其進行統計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 1 計數臨床結果分析 實驗組患者仰臥位低血壓較對照組低25.28%, 經χ2檢驗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在胎兒娩出后低血壓方面, 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實驗組術中需要靜脈輔助用藥患者例數較對照組多, 但是經χ2檢驗表明兩者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但是實驗組需要靜脈輔助的比率較對照組高出15.63%, 這個比率還是較高, 這也是硬膜外麻醉法較脊麻法不足的地方。胎兒娩出后1 min的Apgar評分實驗組有1例患者小于5分, 而對照組有6例患者小于5分, 且實驗組與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性。此7例患者, 其中實驗組與對照組各1例患者術前已存在胎兒宮內窘迫, 而實驗組這1例患者在術中存在羊水污染狀況;對照組的其余5例患者在術中過程中出現躁動現象, 這可能與麻醉療效有關, 這說明實驗組的麻醉療效較對照組更優。在患者滿意度上, 實驗組較對照組高出19.03%, 且經統計學檢驗, 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上具體臨床結果資料及檢驗統計量值見下表1。
2. 2 計量臨床結果分析 在VAS患者計量結果上, 實驗組較對照組平均低0.5分, 而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這說明實驗組麻醉效果較對照組較優, 麻醉療效較好。在麻醉起效時間上, 實驗組麻醉見效顯著快于對照組, 平均快0.97 min;而在運動恢復時間上, 兩組無顯著差異性。實驗組與對照組具體計量臨床結果見表2。
3 討論
在妊娠期間, 患者的生理有所變化, 麻醉必須考慮患者的生理變化以及對新生兒的影響。麻醉要求既要能夠確保母子的安全性, 又要滿足剖腹產術。麻醉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要求:麻醉絕對安全、麻醉快速、麻醉高效 [3]。由于全麻能夠抑制胎兒呼吸, 對胎兒有較大影響, 其副作用較大;尤其在呼吸復蘇與需進入新生兒病房這兩個指標方面, 椎管內麻醉顯著低于全麻 。椎管內麻醉能夠在手術過程中保證剖腹產患者清醒, 這樣就能夠避免母親誤吸與低氧血癥等麻醉并發癥, 在麻醉過程中又不對胎兒血液循環構成毒副作用, 因而在剖腹產術實施時是最好的麻醉選擇[4, 5]。
大量研究表明剖腹產術選擇椎管內麻醉療效顯著, 安全性高, 目前已成為主要的剖腹產麻醉方式, 選擇硬膜外麻醉還是脊麻仍然存在不少爭議性。部分學者研究認為脊麻因安全性不強, Ng PC等學者研究認為脊麻也可用于腹剖產術麻醉。實驗組患者仰臥位低血壓、Apgar評分<5例數較對照組顯著低25.28%、15.72%, 而滿意度較顯著高出19.03%;在胎兒娩出后低血壓、靜脈輔助無顯著差異性。在VAS上, 實驗組較對照組平均顯著低0.5分, 在麻醉起效時間上, 顯著快0.97 min;而在運動恢復時間上, 無顯著差異性。本文研究認為硬膜外麻醉整體上較脊麻臨床療效顯著, 麻醉效果優于脊麻, 而且安全性較高。
參考文獻
[1] 劉梅,張培波,岳惠,等.國產鹽酸氯普魯卡因在剖腹產手術中應用的臨床觀察.延邊大學學報, 2005,3(1):49-63.
[2] Ng PC. Paediatrician attendance at caesarean section. Eur J Pediatr, 2007, 154(8):672-675.
[3] 雷燕,柳均, 尤來委. 鹽酸氯普氯卡因-鹽酸左布比卡因合劑用于連續硬膜外麻醉的臨床觀察.中國醫學工程, 2012, 7(20): 68-69.
[4] 李剛,簡道林.剖宮產脊麻低血壓的防治進展.實用醫學雜志, 2010(11):1885-1886.
[5] 陳旭. 216例剖腹產術的臨床分析.中外醫療, 2012(31):15-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