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王仁杰 吳海晏
摘 要:本文基于對電力公司線損管理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臺區視角的線損管理流程,提升了臺區承包者在臺區管理中的協調和統籌作用,有效的提高了各班組工作的協同性,為臺區線損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同時,為臺區線損管理的配套組織、機制和技術層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建議。
關鍵詞:臺區協同管理;線損管理;流程再造
一、引言
電力系統運行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力公司線損管理水平,本文研究并討論了站點的多功能臺區運維管理辦法。從抄表出發,研究了數據采集、線損管理、工作流程、人員配備等基本現狀,通過對試點臺區抄表、線損分析的歸納總結,系統梳理多功能網點臺區運維管理辦法,從而進一步指導多功能臺區抄表工作的開展,實現臺區線損管理自主化,最終將臺區管理從被動型轉化為主動型,達到消除線損壞點,加強工作過程管控的目的。
二、線損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市北公司線損現狀概述
(1)公司概況
至2012年底,市北供電公司年售電量達到161.42億千瓦時;售電收入129.99億元;最高用電負荷達到4199兆瓦;線損率降至6.60%;電費回收率99.92%;城市區域供電可靠率99.988%;綜合電壓合格率99.947%。
(2)線損相關組織結構
公司下設辦公室、發展策劃部、人力資源部、財務資產部、安全監察質量部、運維檢修部(檢修公司)、基建部(項目管理中心)、營銷部(客戶服務中心)、監察審計部、黨群工作部(工會辦公室)、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等11個部門。但線損主要有總師室牽頭,營銷部、運檢部和調控中心配合。
圖1 市北供電公司線損相關組織結構
(3)現行線損管理流程圖(圖2)
2.2 銅川站點線損現狀概述
(1)站點概況
銅川電費抄收組位于普陀區銅川路1673號,主要負責普陀區大部分的電費抄、核、收工作。轄區內約有臺區1670個,客戶總數約26.6萬戶,其中大量客戶約1430戶,居民客戶約26200戶,中量客戶約2540戶,且每年呈不斷增加的趨勢。2012年市北滬北地區共計供電67.52億度電,大量占到總電量的56.79%,居民占31.51%,中量僅占11.7%。臺區線損率大于30%的臺區占到臺區總數的40%,所以臺區線損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2)站點線損相關組織結構(圖3)
(3)線損管理流程
目前來說,銅川站點的線損管理流程分散于各個班組中,具體的流程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線損管理采用臺區承包責任制,每個站點負責自己所轄臺區內的線損改善工作。②針對站點的線損考核僅以抄表質量為主線,關注抄表按時率,紅外抄表率,異常工單開具和處理率,兼顧客戶訴求反饋。③對于臺區的基礎信息核對和用電檢查查實查處仍然沿用原先的模式。線損管理采用班組自轉,站點自由選擇的模式。
2.3 線損管理過程存在的問題
線損管理是供電企業的一項重要的工作。但是,線損管理遠未達到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組織設計方面:工作界面不清晰,對站點開展線損管理工作帶來了難度。
(2)機制保障方面:跨班組配合過于僵化,崗位職責縱向發展,缺乏橫向的聯系。其次,監督制約機制不到位,線損管理過程中程序不科學,監督效果不到位。
(3)信息系統方面:數據無法實時比對導致無法更有效地分析線損產生的原因。其次,缺少對數據分析和判別的功能,最終造成線損管理針對性差,線損管理效果不佳等情況。
(4)業務流程方面:業務流程不閉環,且缺乏對科學管理方法的運用。
三、線損管理流程設計
3.1 設計原則
在編制過程中,堅持組織應具備三個功能:其一,能充分發揮管理職能、執行力強;其二,層次清晰、職責明確;其三,工作流程科學完善,線損管理網絡指揮管理暢通,與相關專業部門、崗位溝通和諧。
此外,線損管理首先要分級即層次清晰,其次要溝通流暢,再次要高效運轉。此外,總結流程方案設計主要基于閉環原則、簡化原則、并行原則、協同性原則、完整性原則等原則。
3.2 整體流程設計(圖3)
3.2.1整體流程描述
①數據獲取:臺區承包者從上海電網線損精細化管理系統中導出前一個月線損率清單。
②高線損臺區篩選:由數據分析團隊按照線損率降序排列,進行高線損率臺區的初步篩選。判別公式如下:
線損率≥︱50%︱作為首要消缺的臺區,原因是數量少、線損高、問題突出、見效快。︱10%︱<線損率<︱50%︱,備選臺區線損率≤︱10%︱,暫不處理。
③數據校準流程:臺區承包者根據數據分析結果確定需要消缺的臺區名單,進行臺區數據有效性驗證。CIS與精細化平臺的用電量匹配、關聯錯誤、抄表工作日匹配和供電量檢測是同時派發的。
④數據分析:對于校準后的線損數據再次篩選,判斷標準同②。
⑤確定臺區線損疑似原因: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判別。
1)數據關聯:這里所指的是現場的實際使用情況與系統信息檔案是否一致。
2)抄表質量:抄表質量只要涵蓋按時率、抄表率、紅外微機接收率、電費回收率四大指標。
3)集抄合格:集抄合格率由集抄覆蓋率與集抄成功率的乘積,通過對指標的關注和消缺,實現集抄采集的管控。
4)竊電疑似:竊電疑似主要指通過對客戶日常用電量的分析,篩選疑似竊電的名單,供現場用電檢查人員更高效的、準確的排查。
⑥任務分發:根據流程⑤的判斷結果,同時開展數據關聯、抄表改善、集抄改善、反竊電流程和什項單流程,并且做到持續消缺,流程閉環的目的。
⑦臺區線損判別:根據項目組的設定線損值進行流程終審,臺區線損率達到目標值,流程結束。反之,重新流轉到流程②二次改進。
3.3 數據校準流程設計
(1)流程圖(圖4)
(2)流程描述
①CMS與精細化平臺用電量匹配;②判別PMS與CIS系統之間的關聯協調是否同步;③抄表工作日匹配;④供電量檢測
四、保障機制
4.1 組織保障(圖5)
組織體系由①管理層、②判斷層、③執行層三級組成,見圖4。管理層指臺區承包者;判斷層指數據分析團隊;執行層指具體工作的執行班組或專員,包含用電稽查、客戶經理、信息采集、營業廳、抄表核算、生產部門。
4.2 機制保障
由臺區承包人進行統籌協調,靈活柔性配合團隊內資源,臨時性響應需求,實現橫向協同的無縫鏈接。
主要為了能夠打破班組間的壁壘,實現內部協同、外部支撐的目的。內部協同機制主要指站點內部專業人員的協同配合和管理,加強屬地化管理,弱化班組條線職能,制定柔性的內部響應和聯動機制,同時可尋求外部協同人員的支持,形成強大的技術支撐團隊,逐一對臺區進行運維及質量改進工作。
原本的一線各班員工抱團成形,在管理體制不變的前提下,實現機制的創新,朝著臺區降損的目標,以最優的組合進行開展降損工作,以此減少多次往返,一次閉環的目的。做到提高效率、相互監督,避免推諉扯皮的現象。
引進外部協同的概念,可通過遠程信息傳輸,例如電話溝通,或者提前預約等模式,對本團隊無法解決的技術問題,找專家“把脈”,對癥下藥,尋求外部的支持。(圖6)
4.3 技術保障
通過信息系統的建設,主要在以下幾點需要建設,滿足流程需要:
(1)業務流轉功能建設:在企業業務系統中,通過自動流轉的方式,打破部門壁壘,實現業務自動流轉,減少了人工溝通成本,同時避免了責任主體不明確,造成工作延誤,無人負責的狀態。
(2)基礎數據的實時監測功能:在企業業務系統中,通過電量計量裝置的覆蓋與統計,實現線損數據的實時比對功能,為流程各判別環節提供基礎數據支持。
(3)線損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的實現:基于線損的基礎數據支持,運用信息系統,實現數據自動分析,輔助決策的功能,建立專家庫和知識庫,為企業線損管理的各項因素進行分類決策,加強線損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五、總結
該流程設計體系的創建,搭建可循環流程建立基礎性模,彌補線損管理工作的盲區。創新多功能站點降損工作模式,構建多功能站點臺區運維管理的標準化流程和制度體系建設提供數據支撐,使線損做到可控在控。同時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進行改進,具體如下:
(1)整理流程設計上,應拓展更多的有關臺區管理質量指標,例如:訴求質量、生產技術指標等。
(2)在子流程設計上,可以更多的結合數據應用平臺功能進行挖掘,反復驗證,提高判別的速度和準確度。
(3)可增加保障措施環節,以便使流程能夠固化并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麗君. 關于提高線損管理水平的探討[J]. 農村電工, 2005, 2(5): 0.
[2]孟曉麗, 李惠玲, 盛萬興. 省/地/縣一體化配電網線損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 電力系統自動化, 2005, 29(23): 87-90.
[3]孟曉麗, 李惠玲, 盛萬興. 省/地/縣一體化配電網線損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 電力系統自動化, 2005, 29(23): 87-90.
[4]李惠玲, 盛萬興, 孟曉麗. 基于圖模庫一體化的配電網線損管理系統的研制[J]. 電力自動化設備, 2008, 28(6): 89-92.
[5]周劍. 計量自動化系統在配電網線損管理中的應用[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10 (017): 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