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鵬程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區域性環境建設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當前,臨縣正在掀起新一輪經濟發展熱潮,開始步入擴張、裂變、規模發展的快車道,與此同時,環境建設已成為影響臨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農村環境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硬環境建設需加強
近年來,當地政府不斷加強電力、水利、通信、道路、小城鎮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隨著農村農業特色產業的不斷做大、做強,基礎設施投入的相對滯后,制約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
(2)鄉鎮政府的區域經濟發展觀念需更新
部分鄉鎮過多地強調客觀理由,認為無資源、無項目,不能積極主動挖掘發展潛力,創造發展優勢,致使區域經濟發展緩慢。同樣沒有現實“資源優勢”的兄弟鄉卻能立足鄉情,主動爭取上級政策、資金扶持,強服務,建市場,搞外聯,使果林產業成為富民立鄉的主導產業。這說明部分鄉鎮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還是主觀努力不夠,發展觀念不新不活。
二、加強農村環境建設的主要對策
(1)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硬件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使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出現了瓶頸現象,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使其適度超前發展,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2)轉變干群思想觀念,在人文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
人文環境是形成整體環境的基石和根本,軟環境建設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要對干部群眾持之以恒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重點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樹立和強化五種意識。
一是開放意識。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靠項目、靠開放,要教育干部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靠山吃山”的資源發展觀,強化“零資源經濟”的發展觀,樹立大開放意識。
二是大局意識。教育引導干部群眾增強全局意識,轉變部門利益、個人利益至上的錯誤觀念,樹立科學發展觀。
三是法制意識。加大法律法規宣傳普及力度,提高群眾知法守法水平,依法維護正當權益。
四是進取意識。引導干部群眾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觀念,樹立發展意識和進取精神。
五是創新意識。多用現代理念看問題、想問題,處理問題,克服守舊觀念。
(3)建設服務型政府,營造高效快捷的服務環境
一是加強鄉級執政能力建設。重點加強鄉鎮謀劃發展、對外開放、服務群眾、維護穩定四種能力建設,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二是增強服務意識,打造項目投資“綠色通道”。鄉鎮政府要承擔起引導、扶持農戶的責任,有效進行市場調研、品種引進、試驗示范,主動承擔風險;建立和完善農產品供需市場信息發布機制,為群眾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壯大經濟人隊伍,活躍農村經濟。
三是實施陽光工程。扎實推行政務、村務公開,建立重大事項公示、社會聽證、社情民意反映等長效機制。
四是加強行風建設。有效開展行風評議活動,有效實施群眾監督;開展執法、執紀大檢查,突出解決部門行業不正之風問題。
(4)營造功能完善的發展環境,在經濟環境治理工作上實現突破
一是將環境建設納入各鄉鎮、各部門的考核指標體系。
根據黨群、經濟、執法、社會事業及其它管理部門、垂直管理部門的不同性質和職能,分別下達不同的環境建設任務,確定不同的環境建設指標考核分值。
二是賦予黨群部門相應的環境治理工作職能,并在黨群部門設立“經濟環境治理工作”考核指標,以此加大經濟環境治理的工作力度。
三是營造親商富商的人文環境,廣泛開展文明村、文明村民、和諧村、和諧家庭的創建活動,通過樹立典型,示范帶動,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