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 許義生
關于改革《會計學原理》教學內容與方式的探索
□ 廣州 許義生
要對一門課程的設置情況、教學情況進行評價,就應考慮和明確設置該課程的功能。那么,什么是課程的教學功能呢?我們知道,任何課程都不是完全孤立的,它們都是課程體系中的一個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組成部分。課程體系的設置應滿足人才培養目標的總體要求,一門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工作應能滿足其他相關課程教學的需要。人才培養目標及其相關課程對該課程教學效果的要求,就是該課程應具有的功能。
那么,具體到《會計學原理》,如何理解該課程的功能呢?對一般院校的會計學專業來說,《會計學原理》是第一門專業基礎課,實際上它是財務會計的入門課,設置該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或掌握會計特別是財務會計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及基本素質要求,以為后續課程的學習特別是后續財務會計課程的學習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從知識方面來說,若未開設會計學專業導論課程,應使學生主要了解或掌握 ①會計的定性與定位; ②會計的產生與發展; ③財務會計的對象與職能; ④財務會計的法規體系; ⑤財務會計的基本方法; ⑥財務會計的業務處理程序(手工會計處理程序與電算化會計處理程序);⑦會計機構與會計人員等。若已開設會計學專業導論課程,可重點學習 ②、④、 ⑤、 ⑥等部分。從能力方面來說,圍繞著財務會計的目標與方法問題,重點培養學生對會計系統的理解能力和系統操作能力,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專業認知能力、判斷能力和推理能力,為其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從素質教育方面方面來說,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正確的職業態度。
1.教學內容方面存在的問題。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是由該課程的教學大綱來規范的,若教師依據教材授課,教材內容方面的問題也就成為教學中的問題。
第一,不從本課程的教學功能出發正確地界定教學內容而貪大求全,產生不與后續課程內容重復的問題。會計學原理實際上是財務會計學的原理,某些會計學者卻極力想將其改變成既適用于財務會計,又適用于管理會計、成本會計的一般性會計學原理或廣義會計學原理。為此,在會計學原理教材中增加諸如會計檢查、財務分析、成本會計、財務決策等不應列入本課程的內容;也有學者追求部分內容的完整,如在材料采購核算中增加材料計劃成本的核算,在投資核算中增加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核算等后續課程的內容。增加的這些本課程難以講清楚而后續課程又要講解的內容,無疑是一種學時的浪費。
第二,會計核算手段由手工方式向電算化方轉化后,產生的某些陳舊過時的會計方法、會計核算形式未從教學內容中剔除而仍保留在教材中?,F在會計學原理教材中的有關單式記賬憑證,收、付、轉記賬憑證的使用,匯總記賬憑證核算形式等,是在手工會計階段為滿足大型企業進行會計業務分工,加速會計核算工作而采用的一些特殊的會計方法。在大中型企業會計實現電算化后,繁瑣費時的手工業務可通過電子計算機及財務軟件瞬間完成,上述會計方法、會計核算形式無論是對大型企業,還是對中小企業來說, 均已失去使用價值。
第三,會計核算手段由手工為主轉向以電算為主后,該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未能反映這一變化。當前除微小型企業會計外,大中型企業會計均已經實現了電算化。會計手段的變化,改變了會計核算方法和會計核算形式。但目前的會計學原理教材基本沒有反映這一變化,仍停留在手工會計時代。在會計核算手段改變初期或改變過程中,設置會計電算化或會計信息系統課程以反映會計教學內容的這一變化是可以的,但當絕大多數企業單位已經實現會計電算化后,有關會計電算化的知識仍游離于會計學原理之外恐怕是難以說通的。
2.教學方法方面存在的問題。第一,在理論教學方面,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按照從局部到整體的邏輯關系,構建內容體系。依照這種邏輯關系,授課的順序是:先講述憑證、賬簿、報表等內容,后講述會計的核算形式。學生在前面內容的學習,往往有盲人摸象之感,只有學到最后才會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這種教學內容的安排是違背人們的認識規律的,是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的。
第二,在實踐教學方面,重局部業務動手能力的培養,輕整體業務的系統性訓練。會計學原理課程是一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的課程,實踐教學是該門課程的一項重要的教學環節。但在實踐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一般只有會計憑證的填寫、賬簿的登記等局部業務的訓練,而沒有會計核算過程的系統訓練,如手工會計的系統訓練。會計核算的系統訓練往往安排在學生臨近畢業時的專業綜合實驗課程中。這種安排既不利于學生的后續課程的學習,又不利于學生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的培養。
3.考核方面存在的問題??己藛栴},既有考核內容方面的問題,也有考核方式方面的問題。該課程使用的教材一般都配有教學指導書,教學指導書中有關練習題的形式和內容,對學生對本課程復習范圍的把握與復習方式有較大的影響,同時對教師確定考核內容與考題題型也有較大的影響。教學指導書中一般寫入大量的客觀題,如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和判斷題等。為了湊數,客觀題中脫離實際或數字游戲式的題目也不少。這些大量的客觀題成為學生的復習內容和考核內容,既不利于學生理論素養的提高,更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1.教學內容改革思路。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是由該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功能或作用所決定的。設置《會計學原理》課程的目的在于掌握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具體來說,就是要了解或掌握財務會計的職能與目標、財務會計的對象與會計要素、會計核算方法核算程序,與此無關的內容應該從本課程中剔除。應納入本課程而未納入本課程的的教學內容應納入本課程,電算化會計的核算程序與方法則屬于這種情況。
2.教學方法改革思路。本課程最主要的教學任務就是讓學生掌握財務會計的業務處理程序和方法,程序與方法的關系是,程序具有整體性,方法具有局部性。人們把握事物的一般規律是:先是簡單的整體,然后是具體的局部,再由局部到豐富的整體。本課程在理論教學中,應遵循人們的認識規律,并依據人們的認識規律調整教學內容。在實踐教學中,既要重視局部方法的訓練,又要重視整體程序的訓練,要改變目前存在的重局部方法訓練,輕整體程序訓練的狀況,以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形成一個有效的認知框架。
3.考核方法改革思路。教學活動中,考核的作用不僅僅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檢驗,重要的是,它還是學生學習指揮棒,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影響著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的選擇,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應根據人才培養的要求選擇考核的內容與考核的方式,給學生以正確的學習指向。當前存在的不管是研究型人才的培養,還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論是本專業類課程,還是它專業學科類課程,對同一門課程都不加區分的選擇相同的考核內容、相同的題型、相同的方式進行考核的做法是極不科學的,必須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功能的要求選擇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的。
廣東白云學院會計學專業依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和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對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了初步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改革成果。
1.在明確本課程教學功能的基礎上,依據本課程教學目的的要求,確定了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對于那些與本課程教學功能無關的內容從本課程的教學中剔除。在正確界定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制定了課程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同時要求教師要依據課程教學大綱確定教學內容,而不是依據教材安排教學內容。
2.在理論教學方面,遵循“簡單整體—具體局部—復雜整體”的邏輯關系安排教學內容。講述會計方法和會計程序的關系,講述會計的基本技能在會計活動中的作用,使教學內容的安排順序與人們的認識規律相吻合,既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在實踐教學方面,增加了手工會計實訓內容。從分析經濟業務,填寫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到編制報表,進行了完整的手工會計方法和核算程序的訓練,不僅增強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專業認知框架的形成,有利于專業后續課程的學習。
4.在教學組織上,采取了團隊學習方式。手工會計模擬教學中將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在每位學生各自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下,小組成員間可以商討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團隊學習組織形式,既提高了學生們的團隊意識、互助精神,又解決了指導教師不足的問題。
5.在考核方式上,依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實行了日??己恕㈨椖靠己?、期末考核“三段式”考核方式。考核內容上,重點考核學生的實踐能力,如期末考試中將客觀題的比重由40%降到20%,提高了操作性的主觀題的比重,客觀題分數占總分數的10%。考核內容聯系實際,突出重點,不出脫離實際的文字游戲或數字游戲式的題目。
6.教學內容改革節省了課時,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本課程在不增加總學時的前提下,增加了16學時的手工會計仿真實習,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作者單位:廣東白云學院財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