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 趙慶國 趙利蕊 方艷青
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相關問題探討
□ 沈陽 趙慶國 趙利蕊 方艷青
環境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計量、記錄環境污染、環境防治、環境開發的成本費用,同時對環境的維護和開發形成的效益進行合理計量與報告,從而綜合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影響的一門新興學科。它試圖將會計學與環境經濟學相結合,通過有效地價值管理,達到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目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作為環境會計工作的最終成果,在環境會計核算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國內外研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環境會計進行研究,豐富了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理論基礎、拓展了環境會計相關技術和方法。國外對于環境會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可持續視角的發展、外部性視角的發展、信息披露視角的發展、成本管理視角的發展、行為科學視角的發展五個方面,其中在解釋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行為方面,這些文獻發展了許多理論。對于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行為的理論研究分為自愿披露理論和社會——政治理論。其中自愿披露理論認為企業自愿披露信息的目的是股東能從企業的環境業績接收到其傳遞的信息,企業利用客觀的環境業績作為傳遞信息的途徑,期望環境業績披露的內容能與環境業績正相關,并希望將企業的環境策略通過環境披露傳遞給股東。國外學者對社會——政治理論進行了確切的描述:企業披露社會環境報告不僅僅是顯示他們對已有規范的順從,而且為了展示企業特殊且重要的價值,所以企業是主動提升他們對社會的價值而不僅僅只是響應社會的需求。
近年來國外對于環境會計理論的研究新觀點不斷涌現,為我國的環境會計研究也提供了借鑒。我國對環境會計的研究起步較晚,1992年對綠色會計理論的研究,標志著我國開始系統研究環境會計理論。目前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環境會計基本理論、環境信息披露、排放權交易會計和環境成本管理等方面。其中環境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討論披露的內容、模式和體系,即實證研究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
從對于環境會計國內外文獻的梳理上,可以看出我國由于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再加上具體國情的不同,同國外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異。在環境信息披露方面,國內缺乏環境會計分析制度和環境政策對環境會計影響的文獻,而且我國沒有形成統一的環境績效指標,企業信息披露情況參差不齊。本文從管理當局角度、企業角度、社會公眾角度,對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可能的建議。
企業管理當局通過環境會計信息,了解企業環境責任的履行情況,引導企業樹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的理念,逐步走向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道路,使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基于利益相關者需求的角度,企業會計信息的披露是唯一可以被主體以外相關者獲得的關于企業整體運況以及社會效益的途徑。因此無論是基于決策有用觀還是利益者相關需求,通過分析相關披露過程中的影響因素,促進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在實踐中的應用,使企業能更規范、更充分地披露環境會計信息,從而使得信息使用者能夠更快更準確地掌握環境會計信息。該項研究對于引導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引導社會和公眾監督企業履行環境受托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等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1.與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不健全、不完善。我國先后制定了《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海洋保護法》、《森林保護法》等一系列環保法規,旨在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然而與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相關的法律法規卻嚴重滯后。由于缺乏強制性和統一規定,致使企業對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也存在很大的隨意性,甚至不會自覺自愿地增加環保支出。另外,新會計準則在制定過程中,僅囿于傳統會計核算體系,尚未考慮環境的因素,只在招股說明書、年報、董事會報告和報表附注內容上要求對環境事項加以披露。由于缺乏環境會計行為準則,企業無法規范環境會計核算對象和信息披露形式。
2.相關理論研究盲點使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缺乏實際可操作性。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載體主要包括:內部工作會計記錄、會計報表附注、年度財務報表、董事會報告、招股說明書。實務中,企業在這些載體上披露的大多是定性的環境信息,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這主要緣于有關環境會計理論研究的盲點。我國環境會計理論缺少統一的規則、方法和專業標準,導致環境會計信息在計量方面的障礙。比如,非貨幣計量信息如何轉換成貨幣計量信息。具體講:一是在現行的財務報表中,如何用定量的數據來反映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成本和環境收益這些非貨幣事項;二是眾多企業在同一個區域里為使用自然資源而付出的環境成本該如何在他們之間進行合理分配。由于環境會計理論研究尚未解決非貨幣化支出如何量化的問題,致使企業更愿意披露容易核算的環境信息,如排污費、綠化費,很少涉及環境成本、環境收益的單獨列示。在董事會報告中更多的是定性的信息,如企業面對環境風險采取的對策,在報表附注中看到較多的也是定性的信息。
3.復合型的財會人員匱乏。環境會計是環境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的相互交叉,需要企業內部工程部門、管理部門、財務部門的相互配合,這就對環境會計人才隊伍提出更高要求。但實踐中高學歷、跨學科,有管理經驗的復合型財會人才不多見。財會人員大多缺乏相應的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知識,制約了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4. 企業環保意識普遍較差,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意識淡薄。一些企業環保意識淡薄,污染物排放不合格,甚至無視國家法律、法規,對污染物進行故意偷排,導致一些河流、河道受到嚴重的污染,人民的生活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為什么會有如此嚴重的環境違法行為呢?除金錢的誘惑外,長期以來“重經濟輕環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在作祟,只顧企業眼前利益,而忽視企業長遠發展。由于環保意識的缺乏,導致企業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不重視。
1.提高國民環保意識。公眾素質的提高,可以有效地解決社會的部分環境問題,并有效節約政府在環境保護實施與監督方面的資金投入。同時,社會大眾是上市公司進行信息披露所服務的一個很重要的對象,是最能夠發現與反映實際問題的一個重要群體。公眾應積極發揮輿論的力量,對企業的環境信息的披露工作進行監督,對政府的環境執法情況進行監督,并及時發現問題對政府相關部門反饋。因此,在環境會計的發展過程中公眾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
2.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法律體系。
首先,環境會計信息要完善的披露,就需要有相關完整的計量、核算、分析的會計規范。但是近30年的研究一直都是百家爭鳴,沒有得出統一、具有普適性的準則,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要確立相關準則。其次,依次建立環境會計審計,這樣才能使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跟上傳統會計信息披露的步伐。

3.提高我國會計人員技能水平。環境會計類屬于管理會計,對于會計人員的水平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從更高的角度,更全面的立場上提出了認識,并對此進行披露,利于社會最廣泛的利益相關方了解企業的社會貢獻水平。通過階段性的考核,知識的傳授,以及學科前沿探討等形式,讓更廣泛的會計人肩負更多的責任,提升會計的社會地位和效用。
4.獎懲結合,擴大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主體的范圍。國家及政府應加大獎懲力度,對重視環境保護、做出減少污染排放貢獻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獎勵,對污染排放量大且不積極治理的企業加大懲罰力度,并且對外公布和披露相關企業的違規行為。企業受到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壓力,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環境保護的責任,主動披露相關的會計信息。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較晚,法律法規仍不夠完善,環境會計理論也存在較大爭論,環境會計信息零散地分布于企業的年度報告之中,企業披露環境會計信息仍缺乏完善的披露體系。相信隨著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系的建立和進一步完善,將逐漸推動我國環境會計理論及實務的發展。
(作者單位:沈陽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