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報道:如何保護實體書店,要分出輕重緩急。也許中醫理論可以提供些許啟示:在面對積弱衰微的病體時,中醫首先強調“固本培元”。所謂“元”和“本”,指的都是元氣,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能量。
什么是實體書店的“元”和“本”?是現金流。具體說,是銷售收入和毛利。許多實體書店業主的出發點是文化理想與情懷,并沒有指望靠書店賺多少錢,只要有基本銷售收入和毛利維持運轉就可以了。但現在連這個最起碼的要求都可能是奢望,所以書店倒閉之聲不絕于耳。
業內一致認為讓實體書店元氣大傷的元兇是惡性的圖書折扣戰,特別是電商花樣翻新的折扣大戰。其實,根源在于我們沒有嚴格執行圖書定價銷售制度。雖然中國的圖書是明碼標價,但是在銷售時卻成為自由市場,隨意打折。電商正是利用圖書價格的潛在彈性,用打折吸引流量,從其他商品的銷售中獲得巨額利潤,卻以消耗實體書店的元氣為代價。
這就是為什么許多歐洲國家那么重視嚴格的圖書銷售制度與價格立法的主要原因。他們先用價格立法保護實體書店的銷售收入和基本毛利,培育造血功能,然后再用減稅政策補充元氣。在這個前提下,財政補貼和資金獎勵才能發揮以一當十的功效。
試想,如果我們也有基于價格立法的圖書定價銷售制度,2013年全國實體書店被折扣戰打掉的46億元毛利就能為書店所用,相當于上海2012年500萬元實體書店專項資金的920倍,這筆憑空耗散的巨資能讓多少實體書店恢復元氣,煥發生機?所以,當務之急是推動圖書價格立法。否則,定價銷售制度只會是空中樓閣,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也就失去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