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動態
8月6日,由中國核工業集團武漢核電運行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承包并設計實施的國內首個核電科技館——山東核電科技館正式對外開放。
山東核電科技館位于山東省煙臺市,該館以核電為主題,包括“人類與能源”、“神奇的核能”、“走進核電站”、“未來能源”四大主題展區,共51個展項;面向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系統性地宣傳和介紹核能及其應用。山東核電科技館的開放填補了國內科技場館在此領域的空白。據介紹,建設核電科技館的目標是打造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核電專題科普宣傳場館,面向社會公眾開展核能及核電專題知識科普宣傳與教育,加強公眾對核能與核電基礎原理及應用的認識和理解,消除公眾對核的偏見和恐懼。
從2014年中國(北京)國際能源峰會暨第三屆中國能源經濟論壇能源裝備分論壇獲悉,目前我國二代加、二代改進以及三代核電機組國產化率已超80%,工程基本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為核電走出去奠定了基礎。同時,三大核電集團也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中廣核與羅馬尼亞切爾納沃德核電站的合作接觸已進入最后階段,明年有望開工。
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上官斌介紹說,“國家能源局大力支持核電設備的國產化,將每一個核電新開工項目都定位為國產化的依托項目,并在每臺機組上設定具體目標。”他稱,中廣核最新開工的陽江5、6號機組國產化率已超85%,除了大口徑調節閥、安全儀表等設備需要進口,工程基本具備自主知識產權,基本具備出口條件。
日前從國防科工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獲悉,我國將于今年發射“ 高分二號”衛星。高分專項系列衛星陸續發射、在軌運行后產生的海量動態數據,及其推動的空間信息服務產業將服務國民經濟建設和智能化社會管理。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局局長許達哲將高分專項定位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創新工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的“天眼工程”,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應用工程”。作為我國16 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高分專項可較大提升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數據的自給率,有效滿足我國現代農業、資源環境、防災減災需求,支撐國土資源調查與利用、城市和交通精細化管理、林業資源監測等的應用需求。
高分專項首星“高分一號”2013年4月成功發射,并于12月30日正式投入使用。在空間分辨率方面,“高分一號”最小可清晰識別地表2米尺寸的物體,大大提高了衛星識別城鄉用地、農作物種類和水體水質的精確度。在時間分辨率方面,“高分一號”只需4天就能把我國領域完整地看一遍,對于及時掌握受災地區動態、監測農作物長勢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發射一年多來,“高分一號”在土地覆蓋和土地利用調查,農業監測,京津冀霧霾、秸稈焚燒等環境監測,新疆公益林區劃、森林生物量調查,黑龍江抗洪救災等行業和區域應用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不久前,“高分一號”和我國風云三號C星一同“入列”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值班衛星。
為更好地發揮高分衛星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作用,國防科工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多次到國土、農業、環保、住建、水利等主要部委用戶,新疆、四川、河北等省市以及多家企業深入調研,了解政企用戶對數據應用的需求。
8月3日16點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災情就是命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衛通集團有限公司迅速反應,為抗震救災提供遙感數據信息支持和通信服務保障。
中國衛通集團有限公司所屬鑫諾公司,也在地震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開通了抗震救災通信“綠色通道”。公司抽調了骨干力量研究部署相關工作,緊急協調了3顆衛星共38兆優質資源,為新華社兩輛應急直播車、1個應急便攜站,以及中國移動4個超級基站、3輛應急通信車提供及時有效的通信保障,全力確保災區廣電安播和通信順暢。同時,中國衛通安排專人在后方24小時不間斷為救災提供通信服務,與前方救災人員和災區人民共渡難關。截至目前,中國衛通各項通信保障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8月7日,江蘇省省長李學勇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總經理曹建國一行在南京就發揮各自優勢,推進轉型升級及戰略層面合作舉行了座談并達成合作意向。
江蘇省與航天科工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在江蘇省全面深化改革創新,推進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與航天科工開展深層次的合作。江蘇省希望航天科工能發揮自主創新和人才優勢,進一步深化戰略層面的合作,共同加強產業基地和研發機構建設,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加強人才交流合作,提升高新科技園區能力,共同促進軍民融合發展。
航天科工將充分發揮企業優勢,更加深入地投入到江蘇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之中。“十三五”期間,航天科工將在江蘇省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持續鞏固航天防務這一首要主業,加強信息安全技術和物聯網應用技術在江蘇省的整體布局,打造應急救援與后勤保障裝備、高端復合材料與新材料以及高端工業基礎產品等三大產業集群,積極拓展節能環保裝備、智能電網、現代服務業等三大業務領域。同時,航天科工還希望在智慧城市、智慧管網、智慧糧網、云制造、機器人等領域與江蘇省開展深層次合作。
7月31日,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機頭部段在中航工業成飛民機裝配下線。
C919大型客機機頭部段全長6.66米,是由框、長桁、風檔骨架、蒙皮組成的典型的半硬殼式金屬結構,包括座艙蓋、前起艙、壁板、機頭地板等幾大部件,涉及模塊300多項,零件3200多項。
C919客機機頭部件復雜,處于飛機的一級氣動區,多處區域處于鳥撞范圍,加之C919將采用數字化可移動生產線總裝,對設計、制造精度和質量提出了很高要求。C919大型客機采用100%零件首檢方式,既確保了零件質量,也為后續架份的制造提供了保障,102架機機頭部段也將開始裝配。
作為完全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制的單通道渦扇噴氣客機,C919大型客機研制工作正進入詳細設計和工程制造的攻堅階段,全部機體結構生產數據發放已經完成,首架飛機的前機身、中央翼和副翼已分別在南昌和西安下線,其他機體部段也將在近期陸續下線和交付;另外,C919全機靜力試驗方案、試飛總方案已經確定,相關機載系統試驗已開試,首架試飛飛機計劃在下半年開始總裝。據悉,目前C919客機累計訂單已達400架。
8月8日上午,中國海軍新型護衛艦泉州艦入列命名授旗暨繼承“海上猛虎艇”榮譽稱號儀式在廈門某軍港隆重舉行,這標志著第四代“海上猛虎艇”正式加入人民海軍戰斗序列。
上午8時許,在莊嚴的軍樂聲中,舷號為“588”的泉州艦懸掛滿旗,官兵身著潔白的軍裝在艦舷邊整齊列隊,舉行授旗命名儀式。1958年7月,海軍第一代“海上猛虎艇”入列,先后參加“崇武以東海戰”、封鎖料羅灣等著名戰斗11次,首創人民海軍海上近戰夜戰、小艇擊沉大艦的成功戰例,1966年2月3日,被國防部授予“海上猛虎艇”榮譽稱號。新一代“海上猛虎艇”泉州艦是我國自行研制設計建造的新型導彈護衛艦,配備多型武器裝備,具有隱身性能好、電磁兼容性強、先進技術應用廣泛等特點。該艦入列后,將主要擔負巡邏警戒、護漁護航、反潛作戰、對海作戰等使命任務。
(以上資訊系根據新華網、國防科工局網等多家網站相關內容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