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國模
建立統一的技術基礎體系
——我的軍工生涯(七)
■ 懷國模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技術基礎工作得到長足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的大環境,克服了分散的局面,堅持統一,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得以發揮最佳的效果;也是從上到下從事技術基礎工作的同志努力工作,勇于探索,辛勤勞動的結果。
我國國防科技情報工作是隨著全國科技情報事業的起步和國防科技工業的建立而發展起來的。在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先導作用,被譽為是科技強軍的耳目和尖兵。它在跟蹤世界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發展動向,使領導機關和科技人員充分利用新的科學技術成果,提高技術與裝備發展的起點,為重要武器裝備的研制提供大量有重要參考價值的信息,在配合科研一線攻克技術難關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許多生動的實例,不勝枚舉,這里僅就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情報工作突出的創新性貢獻,作概略的敘述。
(一)深入跟蹤研究世界武器裝備與國防科技發展的重大方向、趨勢和戰略問題,為高層戰略決策提供依據。
上世紀八十年代,世界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將對未來戰爭和武器裝備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國防科技單位及時地進行了“21世紀戰場與武器裝備發展預測”研究。該研究首次采取了軍事科學研究與軍事技術研究結合的研究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國防科工委組織的“2000年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加快了向信息時代過渡的步伐。國防科技情報研究單位注意到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1993年發表的新著《第三次浪潮》,及時摘譯了該書的主要內容,送給國防科工委領導。后經丁衡高主任報送給江澤民主席和中央軍委領導,引起了軍委領導的高度重視。隨后掀起了對世界軍事革命問題的深入探討,先后出版了《試論軍事技術革命與軍事革命》、《軍事革命問題文集》和《新的軍事革命及其對未來戰爭的影響》等報告。為中央軍委制定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提供了咨詢參考。
(二)學習和借鑒國外管理思想和方法,為國防科技工業管理改革提供決策參考。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正當國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國防科技情報研究單位在借鑒國外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提供了“規劃、計劃和預算(PPBS)在我國國防科研計劃管理中應用”的可行性研究。這些研究報告理論聯系實際,有創新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對國防科研經費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三)積極支持部隊學習軍事高科技知識。
海灣戰爭以來的一系列局部戰爭,顯示了高技術武器裝備在局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我國武器裝備發展面臨新的挑戰。1992年2月為了配合軍委擴大會議,我布置突擊完成了《國外高新技術武器的發展》研究,匯編成《世界軍事大國及我周邊國家(地區)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發展動態綜合研究報告》。江澤民主席在會上說:“國防科工委送的這份材料很好,請你們都看看。”并號召“全軍廣大指戰員首先是高級干部,要努力學習現代科技特別是高科技知識。”以后,又先后編寫了《現代武器裝備知識叢書》、《高技術武器裝備知識手冊》和《現代戰爭條件下的高技術武器裝備》等資料,支持部隊高技術知識學習,并派人先后到沈陽、廣州等軍區為部隊領導和干部舉辦講座30余次。
(四)應用電子信息技術實現情報手段現代化。
上世紀九十年代,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網絡技術日益成熟,國際互聯網迅速推廣。1994年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委員汪成為院士建議開展計算機網絡在國防科技情報工作中的應用。技術基礎局組織專家論證建設具有現代技術手段、多種服務功能的電子化情報工程。1996年1月,我專門聽取了工程總體方案的論證報告,對方案給予了肯定,提請國防科工委辦公會議批準立項,將中國工程技術信息網作為“十五”情報基礎建設的首要任務,給予專項撥款。經過1997、1998年的建設,1999年按計劃全部建成投入運行,成為當時國內信息資源最豐富,具有一定影響的大型計算機信息網絡。總裝備部成立后,該網又進一步覆蓋軍兵種和各大軍區,成為軍地兩用的國防科技信息網絡,為科技信息服務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一)加強國防科技成果管理和國防專利工作。
進入九十年代,隨著國防科技事業的不斷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防科研成果越來越多。這些成果,既是國家投入的重要收獲,也是關乎國家安全的戰略資源,對其加強管理和充分利用,是主管部門的重要職責,也是適應國家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趨勢。
1、實施獎勵制度。
為組織實施國家的科技獎勵制度,國防科工委成立了國防科學技術發明獎評審委員會和6個行業評審組,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和11個行業評審組,組織開展國防科技成果獎勵工作。
2、實施國防專利制度。
學習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管理經驗,科工委先后決定建立國防專利制度和國防科技報告制度。1990年,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頒布了《國防專利條例》,在法律上確立了我國的國防專利制度。并于1991年,經國家專利局同意,正式成立國防專利局,在全國開展國防專利的受理和審查工作,批準授權統一歸口于國家專利局。開拓國防專利工作,使我們逐步走出一條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國防科技成果的管理和推廣實施的新路子。由于對國防專利采取了經費補償和與獎勵掛鉤等激勵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科技人員申請專利的積極性,到目前為止,共受理國防專利2萬項,批準6千余項,每年以30%的速度大幅遞增。
3、建立國防科技報告制度。
1995年,國防科工委頒布了《中國國防科技報告管理規定》,1996年又批準成立了中國國防科技報告管理辦公室,并在各軍工系統建立科技報告工作體系,對國家投入完成的國防科研成果全面開展科技報告的征集工作。迄今為止,共征集國防科技報告近十萬份,形成了寶貴的國防科技發展的戰略資源。國防科技報告制度的建立,不僅有力促進國防科技成果的交流,也使科研立項、攻關和管理具有更加科學的支撐,開創了我國科技報告事業的先河,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首創國防科技圖書出版基金。
國防科技圖書出版工作肩負著記錄科技成果、向廣大科技人員傳播科技知識的歷史使命。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在發展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出版國防科技圖書,承載著記載和弘揚這些成就、積累和傳播科技知識的使命。但當時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和國家財政暫時困難的限制,國防工業出版社及有關的出版單位經濟運行困難,使一些有成就的科技人員所撰著的國防科技圖書,因專業面窄、印數少、經濟效益差而無法出版。我交代技術基礎局同國防工業出版社研究解決辦法。1987年10月技術基礎局金朱德局長寫出報告送我,我當即在報告上批了:“對出書資助要有個辦法,已告三局正式搞個材料,出版基金委員會的經費可從上繳利潤中提一部分,另從技術基礎科研費中再補一點,每年有五六十萬就可以了。”據此,技術基礎局與國防工業出版社研究提出了《國防科技優秀圖書出版補貼暫行辦法》。1988年3月國防科工委決定設立國防科技優秀圖書出版基金,每年從技術基礎科研經費中拿出一部分經費,并從國防工業出版社上繳利潤中返還一部分,用于補貼優秀圖書的出版,成為我國出版界一項意義深遠的創舉。
設立國防科技優秀圖書出版基金的目的是支持國防科技優秀圖書的出版。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專門制定了國防科技優秀圖書出版基金管理辦法,明確規定補貼對象是:
1、學術水平高,內容有創見,在學科上居領先地位的基礎科學理論圖書;在工程技術理論方面有突破的應用科學專著。
2、學術思想新穎,內容明確具體、有突出創見,對國防科技發展具有較大推動作用的專著;密切結合科學技術現代化需要的高科技內容的專著。
3、有重要發展前景和重大開拓使用價值;密切結合科學技術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需要的新技術、新工藝內容的科技圖書。
4、填補目前我國科學技術領域空白的薄弱學科的科技圖書。基金設立以后,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如何遴選補貼對象,使基金真正用到最有效的地方。解決這個問題,不可能依靠少數人,而要成立一個科學公正的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由國防科工委和主管部門負責同志、有較高水平的科技專家和出版部門的有關同志組成。評委們淵博的知識、嚴謹的學風和高度負責的精神是做好科學公正評審工作的關鍵。
出版基金自創立至2011年底,24年來共籌集和使用資金3700萬元,累計出版優秀圖書709種,總印數達170余萬冊,對傳承國防科技知識,繁榮出版事業起到了良好作用。

回顧統一的技術基礎體系建立與發展的歷史,深刻認識到技術基礎工作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和壯大,在不同歷史時期能為國防科技工業和武器裝備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得到快速發展。究其原因,就是在長期的實踐中,堅持為武器裝備和國防科技事業服務,不斷開拓,勇于創新,摸索和總結出了具有自身特點、適應時代發展的科學管理方法,是技術基礎工作得以持續發展的思想基礎。而不斷培養發展壯大技術基礎專業隊伍,形成素質較高,相當規模的專業人才隊伍,大家熱愛本職工作,樂于奉獻,勇于探索是技術基礎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技術基礎工作得到長足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的大環境,克服了分散的局面,堅持統一,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得以發揮最佳的效果;也是從上到下從事技術基礎工作的同志努力工作,勇于探索,辛勤勞動的結果。
在統一與加強技術基礎工作的過程中,一直得到國家標準局和國家專利局的大力支持和業務指導。由于體制的變化,在后來的發展中,將技術基礎經費歸總裝備部和1998年新成立的國務院國防科工委分別管理,一度出現使用和研制部門分治、分散、重復,資源不能合理利用,甚至多頭制定和發布國家軍用標準的情況,使基層單位無所適從,增加了工作負擔,好在這種情況后來得到改變。總結歷史經驗,成績來之不易,值得珍惜。在新的形勢下,更需不斷完善發展提高,千萬不能再折騰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