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東
肱骨干骨折微創鋼板固定與帶鎖髓內針固定術臨床療效比較
宋艷東①
目的:比較帶鎖髓內針固定治療和微創鋼板固定治療在肱骨干骨折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1年8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肱骨干骨折患者7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38)和對照組(n=32)。觀察組采用帶鎖髓內針固定治療,對照組采用微創鋼板固定治療,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骨折愈合時間、骨折愈合率、肩關節功能評分等,以評價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為(94±30)min,術中出血量為(76±51)mL;對照組分別為(126±37)min、(138±57)mL,觀察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明均顯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為(10.27±1.76)周,肩關節功能評分為(97±5)分;對照組分別為(10.45±2.22)周、(95±6)分,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和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5.8%(6/38),對照組為21.9%(7/32),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微創鋼板固定治療肱骨干骨折相比較,帶鎖髓內針固定治療雖然在骨折愈合時間和肩關節功能評分方面無明顯優勢,但是可以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在臨床中根據患者癥狀,值得進行合理選擇。
肱骨干骨折; 帶鎖髓內針; 微創鋼板
近年來,隨著交通事故的增多以及高空墜落等情況的多發,肱骨干骨折在臨床中逐步增多[1-2]。傳統肱骨干骨折治療方法不僅手術創傷大,而且還容易發生橈神經麻痹[3-4]。本院近年來,通過帶鎖髓內釘固定治療和微創鋼板固定治療肱骨干骨折,取得了較好效果?,F將有關結果報道如下,以期更好的服務肱骨干骨折患者。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1年8月-2013年1月收治的肱骨干骨折患者共7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所有患者均為新鮮骨折。對照組32例采用經皮微創鋼板固定術,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齡22~76歲,平均37.6歲;受傷原因:車禍17例,摔傷10例,墜落3例,重物砸傷2例;AO分型:A型4例(12.5%),B型8例(25.0%),C型20例(62.5%)。觀察組38例采用帶鎖髓內釘固定治療,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齡21~74歲,平均38.3歲;受傷原因:車禍21例,摔傷12例,墜落3例,重物砸傷2例;AO分型:A型5例(13.2%),B型10例(26.3%),C型23例(60.5%)。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受傷原因構成、AO分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使用帶鎖髓內針固定治療。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按照患者骨折類型選擇合適的手術切口,使用止血鉗縱行分離三角肌直至暴露肱骨近端骨面。進針點為大結節頂部內側。然后在導針的引導下,使用擴髓器擴髓,要讓髓腔超過髓內釘1 mm。接著復位,并臨時固定骨折斷端,測量髓腔長度。安放好適合的髓內釘主釘后,再依次安放近端、遠端髓釘。在安放過程中,要保護好肱動脈,并保持與肩峰適當距離,以免造成肱動脈的損害,并降低術后髓內釘和肩峰發生撞擊的風險,維護關節功能。
1.2.2 對照組 使用微創鋼板固定治療。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從上臂前外側入路,沿橈神經解剖方向分離以暴露橈神經。使用濕潤橡皮膜保護橈神經和周圍軟組織。解剖復位骨折斷端。復位臨時固定后,將鎖定鋼板進行適當折彎,以保持與肱骨的形態一致,然后沿肌組織神秘按、骨膜淺面間隙插入,在骨折斷兩側用3~4枚鎖定螺釘固定皮質,C型臂X線機透視下確定骨折對位對線良好,術后使用肩托帶保護,3 d后進行肩肘關節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骨折愈合時間、骨折愈合率、肩關節功能評分等。其中:肩關節功能評分使用Constant-Murley評分,在最后一次隨訪時進行。
1.4 隨訪 患者隨訪6~24個月,平均隨訪13.6個月。其中:觀察組平均隨訪13.4個月,對照組平均隨訪13.9個月。隨訪了解患者康復情況和術后不良反應,并進行健康教育。在最后一次隨訪,進行肩關節功能評分。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8.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使用t檢驗法,計數資料使用 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術中情況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n=38) 94±30 76±51對照組(n=32) 126±37 138±57 t值 3.59 4.80 P值 <0.05 <0.05
2.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兩組在骨折愈合時間和肩關節功能評分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組別 骨折愈合時間(周) 肩關節功能評分(分)觀察組(n=38) 10.27±1.76 97±5對照組(n=32) 10.45±2.22 95±6 t值 0.39 1.78 P值 >0.05 >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6例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15.8%,其中,肩痛伴肩關節活動度減小4例;另分別有1例橈神經麻痹、術中醫源性骨折1例。對照組7例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21.9%,其中,橈神經麻痹3例,肩痛(或肩關節活動度減?。?例,骨折畸形愈合2例。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6.89,P>0.05)。術中及隨訪,均未發現患者有感染、內置物斷裂或骨折不愈合等嚴重并發癥。
近年來,由于交通事故頻發、高空墜物增多以及老年人摔倒等因素,肱骨干骨折有增長趨勢[5]。傳統的鋼板固定治療術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易導致橈神經損傷,而且手術創傷較大。因此,在鋼板固定治療的基礎上,形成了微創鋼板固定治療術[6]。相比于傳統固定方法,該方法由于不用暴露骨折斷端,而且橈神經得到了一定保護,因此手術創傷較小[7]。帶鎖髓內針固定治療作為肱骨干骨折治療的另一種常見手段,無論是順行髓內針固定還是逆行髓內針固定對患者均有一定的損傷[8]。順行髓內針固定易對肩關節形成一定損傷,逆行髓內針則可能會造成醫源性骨折。因此,就微創鋼板固定治療和帶鎖髓內針固定治療的效果進行比較具體重要價值。
在本研究中,比較了帶鎖髓內針固定治療和微創鋼板固定治療在肱骨干骨折治療的效果。從本組資料來看,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為(10.27±1.76)周,肩關節功能評分為(97±5)分。對照組分別為(10.46±2.22)周和(95±6)分,兩種方法在骨折愈合時間和肩關節功能評分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在術中情況和并發癥發生情況來看,帶鎖髓內釘固定治療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均低于微創鋼板固定治療組,而且還可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的大部分結論與張隆等[9]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在其報道中,指出帶鎖髓內針和微創鋼板在治療肱骨干骨折上,并發癥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這一情況,應該與患者骨折情況、具體操作等客觀條件有關。
事實上,隨著臨床實踐的不斷發展,關于帶鎖髓內針和微創鋼板在治療肱骨干骨折的價值基本上趨同,即兩種治療方法各有優缺點[10]。帶鎖髓內針不容易發生斷裂,可以有效避免骨膜剝離,降低對骨折端血運的影響。但是帶鎖髓內針對肩關節功能的影響較為突出,而且逆行固定還可能造成醫源性骨折。微創鋼板則可以不用剝離骨折斷骨膜,滿足生物學固定要求。但是,由于肱骨干特殊的解剖結構,微創鋼板也可能損傷重要血管或神經走向。
綜合本研究來看,相比于微創鋼板固定治療肱骨干骨折,帶鎖髓內針固定治療雖然在骨折愈合時間和肩關節功能評分方面無明顯優勢,但是可以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由于不同方法各有優缺點,在臨床中要根據患者癥狀,合理選擇。
[1]郭輝.三種金屬植入體內固定治療肱骨干骨折的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26):4936-4940.
[2]王宏家,余忠慧,孟祥鳳.遠端帶鎖髓內針治療肱骨干骨折術后并發橈神經損傷原因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8):187-188.
[3]廉會存.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與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肱骨干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4):92-93.
[4]秦練,陳琦,周赤兵.帶鎖髓內釘和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肱骨干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5):50-51.
[5]趙錦陽,于建林.46例交鎖髓內釘固定治療鞏固干骨折的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4(2):718.
[6]朱砂.肱骨干骨折兩種固定術療效比較[J].當代醫學,2011,17 (23):110-111.
[7]牛小育.帶鎖髓內釘固定治療肱骨干骨折療效觀察[J].骨科,2012,3(1):41-43.
[8]張進.肱骨干骨折兩種固定術療效比較[J].吉林醫學,2012,33(9):1799-1800.
[9]張隆,李文毅,鄭旺,等.肱骨干骨折微創鋼板固定與帶鎖髓內針固定術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臨床實踐,2010,13(15):1689-1690.
[10]安智全,何小健,曾炳芳.閉合復位微創鋼板與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比較研究[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9,23(1):441.
Clinical Comparis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Fixation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 and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SONG Yan-d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03):119-121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treatment of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and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fixation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s in clinical effect.Method:70 patients with humeral shaft fracture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1 to January 2013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38) and the control group(n=32)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fixation,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operative time, blood loss, complications,fracture healing time, rate of fracture healing, shoulder function score, and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ixation methods.Result:The operation time was (94±30) min, blood loss was (76±51) m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ere (126±37)min and (138±57) mL, the observation group’ operative time and blood loss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fracture healing time was (10.27±1.76)weeks and shoulder function score was (97 ± 5) score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10.45±2.22) weeks, (95±6) scores, the two groups in fracture healing time and shoulder function score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5.8%, the control group’complication rate was 21.9%,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fixation compared with humeral shaft fracture, although the treatment of intramedullary nailing in fracture healing time and shoulder function sco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ut it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 reduce blood los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t is worth in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patient,a reasonable choice.
Humeral shaft fracture; Intramedullary pin;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10.3969/j.issn.1674-4985.2014.03.050
2013-08-26) (本文編輯:蔡元元)
①河北省保定市骨科醫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宋艷東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Orthopaedic Hospital of Baoding City,Baoding 071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