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 偉
(山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
淺談橋梁檢測方法及工程應用
寇 偉
(山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
簡單介紹了橋梁檢測的基本方法、發展前景及工程應用情況。根據某橋梁的實際情況,通過靜、動載試驗分別測定橋梁結構的靜力效應及動力性能,并運用MIDAS技術建立橋梁空間模型對其進行整體分析。結果表明,該橋梁的承載能力及工作性能均滿足規范要求,可以正常運營。
橋梁檢測;承載能力;MIDAS;綜合評定
橋梁靜載試驗是指按照試驗計劃,將荷載作用在指定的部位,觀察檢測橋梁相應部位的位移、應變、沉降、裂縫等參量的變化情況,根據相應規范的指標要求,評估橋梁結構的工作性能以及承載能力能否滿足要求。
動載試驗是指采用激振的方法引起橋梁結構振動,隨后測定其振型、動力響應(加速度、動擾度)、固有頻率、動力沖擊系數、阻尼比等橋梁結構特性的試驗方法,從宏觀角度評定橋梁的運營性能及整體的剛度是否滿足要求。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涌現了一批新型檢測手段及方法,例如利用GPRS來實現橋梁檢測的遠程數據傳輸;神經網絡的應用;數字圖像處理技術應用;光纖應變傳感器測試系統的應用;新型橋梁檢測設備研制等等。其中無損檢測方法出現史無前例的發展態勢,無損檢測技術結合現代化的電子計算機先進技術,以應用性物理學及現代材料科學為理論基礎,無損檢測技術以高效快捷的工作平臺得以廣泛運用。上述多門技術使得橋梁檢測正向著便捷、迅速、智能的方向闊步前進。
本橋梁為一座跨線橋,位于R=4 000 m的圓弧平曲線上,標準跨徑20 m,共三孔,雙幅布置,橋梁全長64.74 m;橋梁設計荷載為城市 A級。橋梁下部結構采用1.3 m×1.65 m矩形截面柱式橋墩,承臺為工字形,樁基采用4根Φ120 cm鉆孔灌注樁,樁長30 m。橋臺采用鋼筋混凝土肋式臺,基礎采用Φ120 cm雙排鉆孔灌注樁。樁長22 m。橋面鋪裝均采用5 cm厚瀝青混凝土和8 cm厚現澆C40混凝土,護攔采用鋼筋混凝土防撞護攔。
為保證該橋的結構安全和正常運營,確定該橋的實際工作狀態,對該橋進行檢測和承載力評定。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城市橋梁設計荷載標準(CJJ77-98)。
(2)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標準.城市橋梁養護技術規范(CJJ99-2003)。
(3)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標準.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 D60-2004)。
(4)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標準.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G/T F50-2011)。
(5)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標準.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橋涵設計(JTG D62-2004)。
(1)試驗孔選擇及測試截面布置
選20 m空心板梁的邊孔為測試孔,根據結構的力學特點,對該結構進行靜、動載試驗。控制截面如圖1所示,各控制截面的位置和控制內力見表1。
圖1 空心板梁控制截面位置示意圖(m)
表1 控制截面的位置和控制內力
(2)測點布置
測試截面應變計和位移計布置如圖2所示。
圖2 空心板梁截面測點布置示意圖(cm)
(3)加載車輛
采用加載車輛示意如圖3。
圖3 加載車輛示意圖
(4)試驗工況及加載方法
為了與檢測的內容相互對應,本測試共分為4種工況,做出各個截面內力影響線圖,再由影響線確定各工況荷載位置。
工況1:順橋方向按照A截面最不利正彎矩一排車布載,橫橋方向四輛車中載。
工況2:順橋方向按照A截面最不利正彎矩兩排車布載,橫橋方向兩輛車偏載,縱向兩排。
工況3:順橋方向按照B截面最不利正彎矩一排車布載,橫橋方向四輛車中載。
工況4:順橋方向按照B截面最不利正彎矩兩排車布載,橫橋方向兩輛車偏載,縱向兩排。
4種工況均需要四輛車。
(5)試驗效率驗算
根據《公路舊橋承載能力試驗鑒定方法》,靜載試驗效率η的取值應為:
其中:S為荷載(標準)作用條件下,對應位置的變位或力的計算值;Ssat為荷載(試驗)作用條件下,對應位置的變位或力的計算值;δ為動力系數。
本橋設計荷載為城-A級,在計算設計標準荷載的效應時,本橋取用計算荷載,即工況I、工況II、工況III、工況Ⅳ采用城A級下的結構效應,其具體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各試驗工況靜載試驗效率的計算表
(6)動載試驗
以靜載試驗車輛為試驗荷載,以20、30、40、50 km/h 4種不同的速度勻速通過橋梁結構,分別測得其動應變、動撓度、加速度,同時分析其阻尼、頻率、最大動撓度等,然后由最大動撓度和相應靜撓度的比,得出沖擊系數。試驗過程如下。
開始要準備測點打底找平、聯機調試、安裝位移計、粘貼應變計等工作,然后再進行預加載試驗,以檢驗各儀器設備是否準確無誤,以判斷是否進行下一步的正式加載試驗。
靜載試驗完成以后進行動載試驗,為了便于結構恢復彈性變形,保證了結果的可靠性,試驗時每種跑車要實施2次,每次時間的間隔不能小于5 min。
靜載試驗、動載試驗的理論計算均采用MIDAS技術建立預應力空心板梁橋空間模型來進行橋梁結構的整體分析。用梁格法模擬空心板建立模型,模型共970個單元,1 263節點,試驗結果包括撓度及應變,其中各工況下控制截面校驗系數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見表3。
表3 橋跨各加載工況校驗系數統計表
續表3
結構自振特性所反應的結構自身動力特性,是動力分析的基本要素。自振特性的分析手段為分離變量法,即把結構坐標變量與時間變量分離以后,再利用系數行列式為零的條件3。
解此關于λ的n次系數特征方程,便可得結構自振頻率及其相對應的振型。以MIDAS技術創建橋梁架構整體模型,再利用子空間迭代的方法數值分析,便得出各階自振頻率及相應振型圖。
橋跨結構為一階振型,由20、30、40、50 km/h的跑車速度激振可以得出,理論一階自振頻率f1=6.04 Hz;對加速度時程曲線進行頻譜分析以后,試驗得到了幅頻特性曲線,同時得出自振頻率及阻尼比,結構實測一階頻率f1=6.05 Hz;試驗由動撓度時程曲線得出最大動撓度,算出與對應靜撓度的比值便得到沖擊系數μ=0.18。
(1)靜載試驗:由《公路舊橋承載能力鑒定方法》得出預應力混凝土橋梁的撓度校驗系數范圍為0.6~1.0,應變校驗系數范圍為0.6~0.9;該橋控制截面的撓度校驗系數均值是0.61~0.66,該橋控制截面的應變校驗系數均值是0.74~0.77,兩者均在規范要求范圍之內;以上說明該橋梁基本仍在彈性工作的狀態,承載能力滿足正常運營要求。
(2)動載試驗:由實驗結果可知,實測自振頻率f1=6.05 Hz略大于理論計算頻率f1=6.04 Hz;實測沖擊系數μ=0.18略小于理論沖擊系數μ=0.20;以上表明該橋梁動剛度滿足規范要求,結構抗沖擊性能良好。
(3)由靜、動荷載試驗結果綜合分析可知,該橋承載能力及工作性能均滿足規范設計要求,檢測結果表明該橋梁可以正常運營。
隨著橋梁建設事業的迅猛發展,新型檢測方法層出不窮,但橋梁結構荷載試驗是對橋梁結構性能最可信,也是最直觀明了的檢測方法,在橋梁檢測技術中占據重要位置,并且為新型檢測方法的研究提供科學研究依據;另外,橋梁方法的研究要理論聯系實際,兩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使檢測方法更加完善。
[1]宣紀明,沈福興.橋梁檢測技術研究及工程運用[J].橋梁建設,2007,(1):158 -160.
[2]潘理.橋梁檢測技術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8):322-323.
[3]楊晉,劉濤,章霄羽,許曉,張揚,艾軍.在役簡支空心板橋靜載試驗的有限元分析[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2,(1):22-27.
2013-11-07
寇偉(1980-),男,山西朔州人,工程師。
U445
C
1008-3383(2014)04-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