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春鳳
移動互聯網+公益:玩著走著做公益
匡春鳳
“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 小米公司CEO雷軍的名言不但影響著互聯網行業,更深刻影響著公益界。有了移動互聯網這個風口,“行善”、“米公益”這兩款APP融合互聯網與公益,把人人公益變成接地氣的日常生活,用戶不用自己掏錢,只需下載使用免費APP,走路、打電話……就能兌換成捐款和物資幫助別人。它們用實例告訴你,做公益就這么簡單。
“米公益”發起人王子認為,即便有了互聯網這個工具,公益領域仍避不開三大問題:個人、企業和持續性。首先,雖然關注公益領域的人越來越多,但真正積極參與公益的人卻很少。原因很多,比如類似支教等需要前往受助地的項目時間成本太高,而且捐款涉及經濟成本,由于近年來部分公益機構丑聞頻出,資金管理不透明,導致人們不愿捐款。其次,企業做公益,無論是做好事還是借機營銷,都不容易找到與企業契合的渠道,相關利益無法最大化。最后說持續性,不少人做好事更在意的是帶來的成就感,時間一長,精神滿足感容易消耗殆盡。
“行善”、“米公益”通過研發應用軟件,把個人、企業捆綁到一起,雙方從中各取所需。個人可以通過簡單易行、有益身心的運動奉獻愛心,企業也能通過公益活動履行社會責任,并得到一定的宣傳和曝光。
互聯網思維下如何發動公眾參與?網絡與公益結合如何更有新意?2011年以來,“一個雞蛋的暴走”火爆線上線下,越來越廣為人知,組織者通過親友間“打賭”完成50公里徒步走的方式進行募捐。
同樣是行走,“行善”手機APP為用戶計步,用戶每走1000步,支持企業就為相應公益項目捐出1元錢。這個創意,等于給“走路”賦予多重附加值,既鍛煉身體,又捐出善款,還有機會抽獎。
而“米公益”除了運動牌,還還打出親情牌,它一共有5個不同項目:戶外有氧運動、辦公間歇伸展頸肩、給父母打個電話、學習一條科學知識,都能兌換“大米”捐給公益項目。
“行善”、“米公益”更多地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人們進入“微公益”甚至“移動公益”時代。人人都可以是公益主體,每個人都能用最簡單、最方便的方式參與進來。“米公益”伸展手臂就能捐“大米”,“行善”走1000步等于捐1元錢,無不顯示了移動公益的精髓——公益不難,人人可做,隨時可為。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爆炸式發展,網絡日益成為匯聚、釋放愛心的平臺,在不斷推動公益精神普及的同時,網絡也不斷創造著全新的公益捐助模式。
眾所周知,對于公益項目來說,籌款不啻為最痛苦的事,既要贏得信任,還要讓公眾覺得有意思。“行善”、“米公益”另辟蹊徑,不直接向公眾籌款,用戶不用掏錢,只需下載免費應用軟件,行走、伸展……簡單動作即可兌換成捐款和物資,捐助給喜歡的公益項目。為了確保項目錢物的公開透明,它們還把捐款和愛心物資的去向和使用情況公布在平臺上,方便公眾監督。
“行善”、“米公益”通過科技與創意的結合,既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又讓更多財富和資源投向公益。同時見證:關愛自己就是關愛他人,天下沒有難做的公益。
行善:1000步=捐一元錢
行善APP由愛盟公益研發,2013年6月上線,可以在安卓平臺和IOS平臺上免費下載。“行善”被稱為國內第一款專注于移動互聯網平臺的公益項目宣傳和籌款的軟件。
它有三大核心功能:關愛自己,記錄用戶的健康指數;關愛他人,1000步等于1元錢;企業兌現,時時驚喜,各種保險等你領。
打開行善APP后,它會在后臺運行,對震動的反應很靈敏,走路或用手輕搖手機都能積攢能量。能量滿1000步后會有提醒,用戶可以將能量值捐給備選的公益項目。1000步的正能量可兌換1元,點擊“捐贈”后,公益項目對應的愛心企業每收到1000步的正能量就會捐出1元,直到預定額度捐滿為止。目前可以捐贈的項目有“陽光浴室”、“步步直飲水”等項目。
行善APP軟件目前有“團隊”、“能量圈”、“行”、“善”、“排行”五個頁面。點擊“團隊”加入已建立的團隊。用戶可以通過“能量圈”發布分享內容,可以與其他用戶進行互動。點擊“行”可以看到自己積累的能量值,同時有步數、熱量、二氧化碳減排計算器,可以自動記錄步數、消耗熱量和減排數值。點擊“善”可以瀏覽在籌款的項目和已完成項目。點擊“排行”,可以看到每月個人和團隊的榜單。
為了增強趣味性和參與性,行善APP還增加了“寶箱”、“行善有禮”兩個活動,只要使用軟件就有機會獲得平板電腦、保險等禮物。
“行善”除了可以通過步行累計正能量,還支持網上捐款,可以選擇網上銀行直接捐贈。每捐贈10元人民幣可以獲得1000正能量,累計的正能量可以繼續換取愛心企業對公益項目的資助。
“行善”發布至今已上線23個項目,已完成20個項目,其中包括生態環保類項目如“一步一守望”、“萬步一棵樹”、“步步樂水行”等,完成籌款累計378萬余元。




米公益:打電話學知識能捐“米粒”
給父母打個電話,每天學習一條新知識、定時放松頸肩或進行有氧運動,都能通過“米公益”獲得虛擬大米并將其兌換成真實的公益物資完成捐贈。
米公益是由一群熱心公益的90后大學生創辦的應用軟件。2013年初,創始人王子、莫子皓在已經確定保研的情況下,攜手研發“米公益”。2013年7月,“米公益”正式上線,并推出了安卓版與IOS版。上線至今,已有數萬人通過“米公益”進行了自己的公益捐贈。
“米公益”應用其實是一個慈善對接平臺,上面有5個APP應用。它們分別是:米·知——每天向用戶推送一條有趣的科學冷知識,讓用戶邊學習邊幫助別人;米·媽媽——提醒用戶和親人通話溝通,放下忙碌的工作,拿起電話,撥出親人熟悉的號碼;米·有氧——利用GPS定位記錄運動距離等數據,鼓勵用戶每天進行有氧運動;米·伸展——利用傳感器進行檢測,提醒用戶定時進行肩部放松;米·扭扭——應用人臉識別對用戶行為進行檢測,提醒用戶經常扭動脖子放松頸椎。
用戶玩這些應用會獲得特殊的獎勵:獲得虛擬貨幣“米粒”,選擇物資,捐向相應的公益活動。對于用戶來說,不需要付出金錢,只需要玩APP就可以參與公益活動,甚至還可以獲得APP上贈送的優惠券等。米公益的創始人希望用科技和創意倡導使用者多鍛煉身體,并能方便及時地接觸到公益。
用戶可以通過玩米公益APP獲得虛擬“米幣”從而兌換物資,再指定捐贈給某個公益活動。對于捐贈的物資,米公益會要求第三方拍照片,反饋物資發放情況,以此進行監管。
米公益希望“讓更多的資源投入公益,使天下沒有難做的公益”。他們創造了一種個人、企業、公益組織、受助者四方共贏的公益模式。目前,米公益與數十個公益組織和愛心企業有合作,已對接成功的公益捐贈一共12筆,正在進行兌換的項目有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