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公益項目研發費誰來買單?
張寧
很多人喜歡用蘋果產品,那是他企業每年砸了白花花銀子換來的。根據科技網站TUAW.com公布的各大科技公司研發經費數據顯示:2013年,蘋果的研發經費突破了45億美元。但這還不是最多的,2013年微軟的研發支出超過了100億美元。這些費用去哪兒了呢?當然是計入成本,最終加入售價,由你我他這樣的消費者買單。
商業產品研發費會轉嫁為成本。那社會公益領域呢?公益項目是否也有研發費呢?如果有,由誰來買單呢?
模擬一個公益項目申請資助的過程有助于了解目前公益項目的費用結構:
A機構向B基金申請資助,用于社區助老項目。B基金同意支持,前提是90%的費用要用在受益人身上,比如購買必要的設備、物資、聘請專業護工等。A機構提出,為了設計一個完善的助老項目,A機構工作人員先后前往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等國家和地區考察,并邀請專家研討,這筆錢應計入項目支出。B基金認為,這些錢沒直接用在老人身上,只能算管理成本,也就是那剩余的10%的管理費。

上海益優開發的小廢俠桌游。上海益優/供圖
目前,10%管理費成為社會公益領域的普遍游戲規則。各大基金會在接受資助申請的時候都以此為標準,甚至有些基金會還提出零管理費的要求。所謂管理費,就是因項目執行發生的所有人員成本和辦公成本。以申請一個100萬人民幣的資助項目為例(在公益領域已經是大項目了),管理費只能占10萬元。而花這100萬可能至少需要1名全職員工,以5萬年薪為例(這個價格基本找不到有豐富經驗的項目管理經理),加上交納社會保險等成本,執行機構每年要支出近7萬元。同時,還要分攤辦公成本(假設2000元/月的房租,網絡、電話、水電煤等)以及分攤行政、財務等后臺支持人員的工資(假設2000元/月)。一年的管理成本支出就已經接近12萬。那項目研發費呢?抱歉,申請不被批準。多出的2萬管理成本,您也得自己消化。
資助人不買單,受益人也不可能買單。那就不研發了?這時候最可能產生兩種情況:大家一起上街撿垃圾,一起暴走喊口號,或者你抄我,我copy你。
2012-2013年,公益領域發生了兩起知識產權侵權糾紛。北京小陶子流通繪本館發現河南一個學生社團用非常近似的項目策劃申請公益大賽。兩家機構在線上線下展開了公益模式是否應被保護的討論。上海禾鄰舍發現在全國各個萬科社區開展的植物地圖的行動,和其早先提交給萬科基金會的策劃案如出一轍。隨即發起了侵權訴訟。 該訴訟在深圳開庭。庭審結果尚未公布。
回過頭來看,商業是如何解決研發費成本問題。 關鍵詞是規模,通過規模化來攤薄研發成本。
45億美元研發費對比蘋果超過1500億美元的銷售額,所占比例也就不到3%。如果你買一臺人民幣5000元的iPhone 5s,其中150元是分攤的研發費用。這是消費者用購買支持了研發,消費者買得越多,分攤的研發費就越低。
之前提到的社區助老項目,假設機構投入了5萬元的研發費用,如果能申請到500萬的項目資助,那很容易消化這筆成本。
然而這個假設在公益領域似乎行不通,因為大部分公益組織處于起步階段,公益機構的運營規模受到很多限制。比如籌款來源、人力資源、服務個性化等,都造成了研發費用分攤比例高、無法消化的原因。
仔細研究商業如何達到規模化,我們發現第二個關鍵詞:標準化。標準化的產品設計使得產品可復制性強,規模可以不斷放大。
那標準化在公益領域是否可以實現呢? 我們利用商業和公益的結合,做了一次嘗試。
2011年4月開始,星巴克公司借成立40周年的契機,啟動了全球社區服務月。要求每家星巴克的門店都能走進社區提供志愿服務,目標是實現社區的繁榮(make the community thrive)。 在中國,星巴克的門店已經超過1000家,遍布全國一二線城市。
如今,沙地林果、沙地中藥材、沙地馬鈴薯的種植也發展起來了,沙區人通過治沙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口袋也一天天鼓起來。
如果每家門店都去設計一個社區服務項目,那這將是巨大的成本。而各地的公益組織NGO因為研發能力缺失,也不能提供足夠的吸引星巴克員工的公益項目。
針對上述挑戰,我們為其定制開發了標準的綠色社區服務手冊(GREEN Community Action)。手冊里設計了由GREEN的5個字母代表的標準化社區服務內容(Gardening園藝綠化,Rubbish Management垃圾管理, Eco-Class環保課堂, Energy saving能源節約, Neighborhood caring社區關愛)。這個社區服務手冊和門店管理手冊一起發到星巴克在全國的門店。每家門店按照手冊設計的服務內容進入社區,或與所在地NGO合作,共建綠色社區。
以2013年為例,星巴克中國所有門店完成了驚人的85000小時的志愿服務。 2014年他們的目標是10萬小時,切割到門店,也就是平均每家門店每天提供15分鐘/人次的社區服務。
而這個手冊的研發成本不到5萬元。按照5年至少40萬小時的志愿服務來計算。每小時分攤了 1毛錢。分攤到每家門店的研發費用也就是最多2杯咖啡的錢。
當然,規模化和標準化并不是萬能藥。 因為很多公益項目具有很高程度的地域特征或人群特征,不能簡單的標準化。還有很多公益機構屬于在地深耕型,大規模推廣執行不是機構的運營模式。
研究IT和互聯網行業,我們得到了啟發。
第三個關鍵詞:開源。如果每個機構都專注研發一個項目,并把研發成果開放,那么大家都可以免費獲得更多的研發成果,改善自己所在地的公益項目。同時,還可以根據在地特點進行改良研發,并再次開源共享。這也就是“迭代創新”。
雅培公司邀請科學家和公益機構研發了家庭科教的系列互動游戲,旨在幫助家長和孩子一起開展趣味科普教育。這個項目到中國以后,開源給中國科協和各地的科普老師,同時,也邀請我們和合作單位對這些游戲進行本地化的改良,并編制使用手冊,進行普及推廣。
“ 看 得 見 的 希 望(Seeing is Believing)”是渣打銀行發起并持續開展的幫助恢復視力的公益項目。我們為此開發的兒童愛眼工具包,由渣打銀行的員工帶進全國20多所學校開展愛眼護眼教育。同時,因為其開源的屬性,雅培公司以及其他高校志愿者團隊的志愿者也同時在他們所在地區開展愛眼課堂。
壹基金是專業做救災的一家機構。2013年雅安地震發生后,他們發現雅安地區的防災減災教育缺失,于是采用了我們研發的兒童安全游戲教具:火冒三丈、危機四伏、地動山搖、車水馬龍,并投放到他們在災區建設的30多家壹樂園中。
近期,上海益優上線了一個名為“志愿百科 ”(Volunpedia.com)的網站,鼓勵大家把研發成果上網分享。以后,當你要組織公益活動的時候,你可以用關鍵詞在網站上找找是不是別人已經有了好主意。
標準化推動規?;?,研發開源推動迭代創新,使得如今的商業領域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那么,在公益領域,我們是不是也能學習并應用呢?畢竟,我們的目標都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