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 Hedges
給非洲象一個未來
Simon Hedges

乍得扎庫瑪國家公園,年幼的大象被獵殺,臉部和鼻子被割斷,巡護員正試圖從尸骸中拔出象牙,以防逃走的盜獵者返回后發現。WCS/供圖
清晨,象群路過野保站。一頭大象將它長長的鼻子伸進了沒有玻璃的窗子,正在睡夢中的我被這溫柔的撫摸弄醒。作為一名長期研究亞洲象和非洲象的科學家,這種美妙的感覺是我人生中非常難得的寶貴記憶。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國人曾見過非洲象,看到的人們對這種“大家伙”是否印象深刻?
2013年3月,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最新的統計數字:約有42萬到50萬頭的大象分布在非洲。學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非洲象僅存40萬或者25萬頭。由于資金、技術等多種原因的限制,一直以來有關非洲象的區域分布總數難以確定,只有整個非洲大陸地區的一個略數。近期,WCS(野生生物保護基金會)正參與開展航拍調查研究非洲象區域分布數量,將為公眾揭開非洲草原象的最新情況。
當亞洲的富裕階層迅速壯大,對象牙的需求饑渴難耐之時,一場為獲取象牙而對非洲象進行殘忍獵殺、非法走私的悲劇正悄然在全球上演。非洲象與人類之間,因為“血腥”的需求,被緊緊捆綁在一起。
人們為獲取象牙而非法獵殺大象,正對整個非洲地區的象群造成極為嚴重的威脅,許多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大象分布區域被擠壓,甚至造成地方性種群滅絕。MIKE(非洲象非法獵殺監測系統)顯示,自2006年非法獵殺非洲象數字持續上升,2011年該數字更達到了自Mike有記錄以來的峰值。同時,ETIS(非法象牙貿易監測系統)自2004年開始統計的非洲象非法貿易信息顯示,非法象牙大宗貿易的數量從2009年開始明顯上升,2011年達到了歷史最高峰。
一邊是非洲象遭到非法獵殺的數字,一邊是對象牙需求增長的數字,這些冰冷的數字讓人不得不反思:我們究竟應當做什么,才能保護住這群憨態可掬的 “大家伙們”,才能讓后代有機會看到他們自由自在地漫步在大草原上?
大象是地球上最智慧的動物之一,他們長期生活在以“家庭”為組織的群體社會中。有觀察表明,它們記憶長久且“重感情”,當大象失去一個家庭成員時,它們會很傷心,對死亡似乎有著一種特別的理解。即便基于道德意義,與如此聰慧的物種共同生存在這個地球上,難道不是值得努力維持的事嗎?
在干旱的非洲草原上,大象也是這里的關鍵物種。它們能記住水源和食物的方向、位置,為其他動物的覓食提供了便利。它們還是“森林的園丁”,很多植物需要通過它才能生長、傳播。作為生態系統上的重要一環,大象無異于直接參與到以野生物為主的生態旅游業,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貢獻者。如今,盜獵正嚴重損害著非洲的旅游業,要持續發展非洲旅游經濟,必須控制住盜獵的威脅,尤其是制止猖獗的非洲象獵殺。
每年,成千上萬的大象被非法獵殺,大象種群數在非洲地區持續下降。造成大象危機的原因,主要是保護不當、全球象牙走私打擊力度不夠、對象牙的需求飆升。亞洲尤其是中國的財富激增,拉動了象牙消費需求;而有組織的犯罪集團操控了走私鏈條。我們需要停止獵殺、走私,最大程度減少象牙的需求并在大象的重點分布區域和非法貿易鏈條上改進并加強執法。同時,以宣傳活動喚醒大家的意識,讓人們改變消費行為,停止購買象牙制品。
減少中國的象牙需求至關重要。WCS正努力團結非洲與亞洲地區的政府與民間組織,共同打擊對非洲象的盜獵、共同呼吁減少象牙消費需求。WCS還在積極促進美國聯邦政府和州一級政府出臺禁止象牙交易的政策。
其一,斬斷盜獵源頭。在非洲的所有大象重點活動區域,提高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加大執法是首要任務。而在存在盜獵的國家公園內進行執法,需要復雜的情報系統和技術網絡來搜集“情報”,以降低盜獵發生的可能,并在盜獵無法避免時,抓捕盜獵分子。盜獵現場的執法和預防工作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比如受到巡護員保護之下的森林象聚集密度會比未受保護的高出7倍;MIKE的分析還指出,具備更好執法能力的區域,大象盜獵數也偏低。
其二,嚴禁走私、暫緩國內貿易。除了野外執法來保護重要的大象種群,針對非法貿易鏈關鍵環節的執法也尤為迫切,這需要豐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國家層面對國內象牙貿易的嚴肅態度和打擊走私,會起到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2014年初中國政府銷毀6.1噸象牙后,各方都翹首企盼:中國具備全球廣泛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她何時能夠作為野生動物保護、非洲象保護的先鋒和榜樣,尤其是影響并帶領全球更多國家參與到野生動物保護呢?國際象牙貿易已不合時宜,象牙需求極大程度上與非法供應鏈、黑社會犯罪組織有著無法斬斷的聯系。國內貿易的暫?;蛘呓?,能肅清市場上“洗白”的不法行為,讓打著合法旗號的違法商鋪和制品不再濫竽充數。
其三,減少象牙消費需求。市場上,象牙制品店總是和珠寶、玉器、木雕等門店相連,讓人完全忘記象牙的來歷。而這種蠱惑消費的市場陳列方式,總是讓人混淆非法象牙制品和奢侈工藝品之間的本質差別。一件值得珍藏的象牙制品,不僅來源合法、不沾鮮血,而且工藝了得、細節至甄。而非法的象牙制品,則做工粗糙、批量生產、地下作坊痕跡濃重、更未能附加可追述的“身份證”說清來龍去脈。在市場情況不明的當下,徹底減少非理性和盲目的象牙消費,才能根治非洲象盜獵的問題。
除了國際間、政府間、組織間的合作,利用互聯網和媒體手段,喚醒公眾意識、推廣可使消費者帶來行為改變的宣傳活動,才能團結更多人共同推動政府和更高層面的行為。目前,這些方法都已成功運用到抵制其他的野生物制品中。例如,曾經風靡日本、韓國、臺灣、也門的犀牛角,都成功地通過宣傳減少需求、實施進口和國內貿易禁令而使得需求明顯下降。
解救危機中的非洲象刻不容緩,合縱之力、兼顧當地居民與大象共存的舉措,才能讓“大家伙們”看到未來!(本文作者系 WCS象牙貿易政策分析專家、WCS 全球大象保護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