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珍
再利用產業何處尋覓陽關道
劉建珍

攝影/劉建珍
所謂朝陽產業,除了前景無限好外,還蘊藏著當下發展掣肘重重的隱喻,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正面臨這樣的尷尬。搭載環保大發展的列車,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不斷更新升級,一時內卻還未實現2.0版本的蛻變,正經歷著冰桶挑戰的澆頂階段,想實現濕身而退,完成通關走上陽關道,還有一段路要走。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不同于其他傳統產業,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更要兼顧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一門集經濟、技術和社會管理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再生資源回收以物資不斷循環利用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成為全球潮流。
我國的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起步較晚,雖然近年來得到迅猛發展,但與我國再生資源產生量和需求量相比,與發達國家對再生資源的利用情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還存在著巨大的市場空間。
據了解,目前我國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已達10多萬家,從業人員約為1800萬人,截止到2013年底,已有3批共90個城市列入試點,試點城市新建和改擴建51550個網點、341個分揀中心、63個集散市場,同時建設了123個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基地。
但行業運行質量并沒有與激增的數量同步,據商務部6月份發布的《2013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分析報告》,截止到2013年底,我國廢鋼鐵、廢棄電子產品、報廢汽車等八大類別的主要再生資源回收總量約為1.60億噸,同比下降0.2%,八大再生資源回收總值更是同比下降11%。再生資源銷售乏力,大量庫存積壓,資金占用大且周轉不靈,再加上貸款受限、勞力、相關費用成本大幅增加,企業、行業呈現大面積虧損狀態。
前景備受看好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到底難在哪?
日前,民政部社會福利及慈善事業司巡視員姚顯會在談及舊衣回收問題時指出,沒有專門的經費和回收網絡渠道,靠單打獨斗,舊衣回收很難。一語道出目前我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面臨的不容回避的問題之一:回收效率偏低。
據《2014中國再生資源行業發展研究報告》統計,商務部支持建設的51550個社區回收站(點)遭遇了“中國式阻抗”:運營幾年之后,一些地區的回收站(點)被社區、城管、物業以各種理由陸續拆除;一些地區回收站(點),由物業公司出租給外地個體戶,獲取高額租金;一些地區規范化的流動回收點(三輪車),被物業、城管阻擋在社區之外。
有回收,無網絡問題也相當嚴重。無照、無環保、無組織的無序回收仍占主體,沒有形成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網絡。收集的廢品,大部分流向環保不達標的小利廢企業和小作坊。規范化企業收不到貨源,出現“吃不飽”現象。
數據顯示,我國民營企業占再生資源企業總數的80%,由于大部分回收企業規模較小、分布零散,再生資源要經過幾次周轉,才能到分揀中心。而從分揀中心到生產企業,有時也要經過2-3次的再聚集,再生資源循環的速度和數量被大打折扣。甚至有些小企業受限于規模小、技術水平不高等因素,不但資源利用效率不高,還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而長遠看,集散市場沒有鏈條,沒有平臺,缺少環保集中處理設施,對行業不能拉動和引領,這種較原始的業態也不利于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長續發展。
另外,行業發展不規范和監管體系不完善也讓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步履愈沉。
我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大部分品種,都缺乏產品技術標準、質量分布標準和檢測標準。如我國廢塑料分類一直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也沒有統一的檢測辦法,不僅帶來高昂的交易成本,也無法滿足再生利用企業的用料需求。而環保、工商、商務等各部門對再生資源行業實行分段、分塊、分類管理,每個部門出臺的政策只針對某一方面或某一環節,政策連續性、協調性、配套性差,尚未形成統一、高效的行政監管體系,也使監管措施難以“一竿子插到底”。
日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就加快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答記者問時,為未來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發展開出了四大對癥藥方。
一是加快法規標準體系建設。完善再生資源回收法律法規,加快出臺《再生資源回收體系中長期規劃》,加大現有行業標準的貫徹落實力度,適當增加強制性標準的比例;制定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目錄,引導行業規范化發展。
二是做好重點品種回收。按照分類管理的原則,對于廢鋼鐵、廢有色金屬等價值高的品種,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對于廢玻璃、廢棄節能燈等價值較低、靠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的品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社會積極參與回收;對廢鉛酸蓄電池、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配合相關部門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
三是著力提高行業組織化程度。推動行業組織建設,完善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鼓勵龍頭企業以現代組織方式,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整合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戶,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規模化和組織化水平。
四是鼓勵企業技術創新。推動開發適合國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再生資源分揀、加工、處理利用等專業化技術和設備;加大企業信息化建設力度,研究建立行業管理信息系統。
此外,《2014中國再生資源行業發展研究報告》也提出,應建立新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模式。揉合被行政體制分割的回收與利用二大板塊,促進回收政策與加工利用政策整合,促進產業鏈銜接,提升產業化層次。給現行回收體系注入“吃廢”功能,把加工利用板塊往上游延伸,打造以回收網點為基礎,以分揀中心為資源的集中和處理中心,以產業園區為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基地,構成“回收網點→分揀中心→產業園區”的新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這份報告同時指出,應通過立法,給再生資源產品合法地位,強制生產企業按照適當比例使用再生料,用法律手段引導企業和消費者使用再生資源產品。
這個“藥方”從制度到產業鏈的全程、全方位打造,考慮得著實周全,看上去確實很美,但最終它將成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走上陽關道的通關密笈還是須臾間的絢麗幻影,還要取決于未來相關政策、執行措施到位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