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春鳳
五家環保組織聯合發布調研報告
——華北治霾“鑰匙”是鋼鐵煙氣治理
匡春鳳
4月21日,世界地球日的前一天,五家環保NGO在北京聯合發布《推進“公眾監管”,助力華北治霾——“華北煤問題”首輪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這五家環保組織分別是綠行齊魯、天津綠領、磐石能源與環境研究所、中國空氣觀察河北志愿者小組、北京水源保護基金會自然大學基金。它們從2013年8月起,采用數據分析、實地走訪、信息公開申請等“所有普通公眾都能夠做到”的方式,對北京、天津及山東省、河北省的10個城市控煤情況進行了調研,完成了《報告》。
《報告》認為, 山東、河北、天津和北京四省市2013年的煤耗量接近8億噸。根據分析,四省市的火電業共耗煤約3億噸,剩下的5億噸,是尚未脫硫的煤。假如按照含硫率1%計算,5億噸煤里就含有500萬噸硫。燃燒后形成1000萬噸二氧化硫,直接排放到大氣中。
“除了火電業的二氧化硫減排相對普及之外,鋼鐵業、玻璃業、水泥業的二氧化硫減排尚未真正開始。而居民生活散亂燒用、中小取暖鍋爐,甚至連粉塵都沒有治理,更不要提對氮氧化物、二惡英、重金屬的防治了。因此,我們接下來要對京津冀魯四省市的二氧化硫減排真實數據,做更多的核實和監督,避免霧霾治理成為‘數字游戲’。”天津綠領聯合發起人董劍表示。

志愿者赴河北調研發現,一家鋼業公司煙囪排放著滾滾白煙。 天津綠領/供圖
《報告》提出,河北的煤炭消費計算可能存在“數字游戲”。
對此,北京水源保護基金會自然大學基金聯合發起人陳立雯表示,按照中國鋼鐵業當前的普遍水平,煉一噸鋼鐵,耗煤約為0.7噸。根據河北省冶金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河北粗鋼產量為1.9億噸,至少需要煤炭1.4億噸。而河北省的公開數據卻顯示,2013年鋼鐵業的耗煤為1億噸左右。“這4000萬噸的煤炭是如何消失的呢?它們產生的污染,又如何消散到大氣中了呢?”
同樣,河北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也讓人存疑。河北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河北省能源消費總量高達3.02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消費2.71億噸,占能源消費總量的89.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20個百分點。全省由此帶來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量,高達176.1萬噸和134.1萬噸,分別居全國第一位和第三位。”
陳立雯分析說:“就以2012年河北煤炭消費2.71億噸,假設河北使用的都是低硫煤來計算,我們取個平衡,認定河北所有煤的含硫率為1%,那么,2.71億噸煤,就含有271萬噸的硫。一噸硫燃燒后會產生兩噸的二氧化硫。那么,河北一年至少排放542萬噸二氧化硫。”
《報告》提出, 按照這個推算方法計算,京津冀魯四省市一年可能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硫至少1000萬噸。
《報告》認為,華北霧霾治理最大的困難,可能是鋼鐵行業的煙氣治理。
河北是中國第一大鋼鐵生產省份,山東位居第二位。但由于鋼鐵企業脫硫投入成本巨大,目前只有極少數的鋼鐵企業開始了脫硫實踐,絕大多數鋼鐵企業都尚未真正開展。至于脫除氮氧化物(脫硝)的工作,鋼鐵企業尚無作為。
“綠行齊魯”負責人郭永啟分析:“河北和山東的民營鋼鐵企業很多,2006年以來,為了應對各式各樣的經濟發展要求,這些民營企業以虛假聯合的方式組成了‘鋼鐵集團’或者‘鋼鐵聯合體’。”
《報告》認為,企業之所以相信虛假重組有效,是因為他們發現政府的監管力度比較低。
2013年3月份,環保部華北督查中心曾對華北地區的鋼鐵企業進行全面排查。時任環保部華北督查中心主任熊躍輝曾向媒體公開表示,“可以說是家家必到,一共走了298家鋼鐵企業,按理說作為高污染、高能耗、高資源消耗行業,履行環境保護的責任是個生死攸關的大問題。但是,實踐表明,這些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上差距相當大。華北督查中心通過排查發現,華北地區70%以上的鋼鐵企業無法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排放污染物,也就是說,70%以上的鋼鐵企業都存在超標排污的問題。一些鋼鐵企業根本就沒有污染治理設施。”
五家環保組織表示,在調研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想獲取真實信息太難”。
中國空氣觀察河北志愿者小組志愿者張振說:“我們去井陘礦區調查時,當地的居民告訴我們,這里的不少企業,都是晚上在生產、偷排。”而山東濰坊的調查志愿者王春生也發現,一旦靠近企業想獲得更準確的信息時,企業就會派出保安,對志愿者進行監控,并對志愿者訪談過的村民進行騷擾。
調研發現,整個華北地區“公眾參與”的可能性仍舊很低。河北的一些地級市環保局,雖然開通了微博,但響應公眾的能力顯然有待提高。
為此,五家環保組織準備向河北省發出公開信,建議河北省環保部門“縣縣環保局都開通微博”,同時有專人管理,隨時向公眾傳遞霧霾治理等環境保護信息,隨時與公眾的舉報、投訴進行互動。
《報告》提出,“數據不透明、監管效果不如意,與公眾參與度正相關。想要推進華北的霧霾治理,公眾參與是關鍵的動力源。”
根據環保部舉報熱線“010-12369”近一年的統計,河北和山東是公眾舉報環境污染尤其是大氣污染排名靠前的省份。這一方面反映出當地污染問題的突出性和普遍性,同時也反映了由于公眾參與不足、環保組織發育薄弱導致當地“社會監管”能力有待提升。
對此,五家環保組織共同發起“好空氣保衛俠”行動,他們準備募集更多的資金,發展更多的“好空氣保衛志愿者”,一起調查、舉報、監督身邊的空氣污染問題,形成強大的“公眾監管”民間行動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