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引水思源”:受益社區參與的水源地保護模式
李小龍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環境保護村民宣傳教育會議現場。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供圖
氣候變化是人類在本世紀面臨的最為復雜的挑戰之一,其中一個體現就是極端天氣增多。2010年春季,中國西南地區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云南省很多農村社區出現了嚴重的缺水危機。面對干旱形勢,云南多個自然保護區與其周邊農村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情況:農村缺水嚴重,但自然保護區并未出現明顯的缺水現象,因為自然保護區良好的森林生態系統起到了良好的水源涵養功能。 為此,在各方的幫助和推動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以下簡稱“山水”)聯合自然保護區以及當地村民,發起“引水思源”特別項目:將保護區水源林的水通過引水工程直接引入周邊社區,以解決周邊村民的用水困難。在三個代表性項目點中,“山水”通過社區的共同參與,開啟了水源地保護的創新模式。
橋頭村位于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坡,保護區內海拔2200米以上的森林為西坡社區大大小小的76條河流提供著水源。村民們多數就近從山上引水,或者打井,或者直接從河里取水。豐富的降雨,使得這里并沒發生嚴重的干旱。
橋頭村小學是當地重要的教育樞紐。學校的水源邊上,不時有村民放牛、種莊稼,“有一次直接在水源邊上發現了農藥瓶”,橋頭村小學的黃校長說。由于對水源疏于管理,該校700多名學生的飲用水安全問題,引起了當地村民和高黎貢山保護區的共同關注,這也是“山水”在此地開展“引水思源”項目的初衷。
橋頭村距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較遠,開展引水工程難度較大。村干部調研發現,上游有五個寨子已經從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引水,經過協商,橋頭村就近從上游寨子引水到小學。在討論施工方案后,村民組織起來,拉水管,修蓄水池,修水龍頭臺子,一個由水管形成的“流域”就這樣形成了。
由于引水管道較長,水在管道中流動時是否受到污染、引來的水水質到底如何?為此,“山水”工作人員用水質工具箱做了水質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引水思源”項目點——橋頭村小學的水質好于多數自挖井水,甚至好于云南山泉生產的礦泉水。這些水質監測實驗曾在橋頭村小學的科學課上進行演示,增強了孩子們對水源地的保護意識。
云龍縣位于大理州,是“引水思源”三個項目點干旱情況最嚴重的縣。項目點八子地村位于云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云龍天池周邊是大片的云南松原始林和次生林,對水源涵養起到一定作用,是云龍縣用水的重要保障。但因為近年來大規模發展泡核桃等產業,森林資源砍伐嚴重,水源林遭到破壞。
在干旱的大背景下,八子地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水源枯竭,是典型的水量性缺水。此外,天池雖然是天然的水源地,但已劃為云龍縣的城市水源地,被隔離網嚴格保護,無法引到村里。村旁的河流由于被牲畜糞便污染無法直接飲用,尤其在連續干旱之后,村民的生產生活受到很大影響。這時,從保護區更高海拔處引來山泉就顯得特別重要。
項目開始后,“山水”和保護區投資,村民投工投勞,開展引水工程建設。項目驗收時,工作人員進入村民家中了解到,大家已經意識到水是從保護區林子里來的,這些林子是不允許破壞的。
以前,在保護區的執法管理下,村民更多的是從服從政府的角度接受了減少使用森林的規定,然而,想讓村民意識到水來自于這片森林的服務,在宣傳上還需要做更多的事情。
阿松村位于云南南部紅河州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因為黃連山獨特的立體氣候、高海拔的季風常綠闊葉林和山地苔蘚常綠闊葉林孕育了終年不斷的流水,生活在這里的哈尼族人利用森林截留之后形成的地表徑流及泉水進行生活生產。受傳統宗教和習俗的影響,一部分森林如水源林、神山、風景林等得以保存,但是縱觀保護區成立后森林的變化情況,哈尼族對森林的破壞還是很嚴重。
該地區的地形結構是山頂為森林,即水源林,水從山頂的水源林順流而下;森林以下為村莊,大部分人口集中在這一區域,水源林的水流入村莊,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村莊以下為梯田,村民的生活用水排入梯田作為其灌溉用水;經梯田凈化后的水流入梯田下方的河谷。
與橋頭村和八子地村不同,阿松村由于受哈尼族傳統農業用水方式的影響,其主要問題并非水質性缺水和水源林破壞,而是由于海拔較高,離水源林較遠而造成的取水困難。
“引水思源”項目一方面在于引水,另一方面在于思源。
在引水方面,首先,要保證村民飲用的水是潔凈的;其次,要保證水量供應是均勻的,不因雨季或旱季影響水量供應;最后,要保證水量在農戶中均勻分配。為此,黃連山保護區和當地村民一起建設了引水管道、蓄水池、分水池。引水管道將水源地的水直接引到蓄水池中,保證村民飲用的是潔凈的源頭水;蓄水池起貯存及水量調節的作用;分水池中的水由蓄水池從管道分引到農戶家中。
在思源方面,黃連山自然保護區與保護區內的阿松村民小組簽訂了協議書。協議中規定保護區的主要責任是引水工程建設所需材料及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村民小組的主要責任是引水工程的建設、管理,并保護水源林。
未來的“引水思源”,可以做得更好更扎實。在引水工程方面,要在前期水質、水量與適應氣候變化的彈性方面做好科學本底調查,并完善硬件施工的技術標準和后續管理維護,避免項目效益曇花一現。在思源工作上,希望盡快建立一個由政府和社會共同參與的生態補償機制,即生態系統有償服務(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PES)。補償的方式也許并不是付費,而是讓社區肩負起保護水源林的責任,提高受益社區乃至公眾對于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的了解和保護意識。在社區保護和政策層面,希望能推動對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的重視,落實水源林保護小區的劃分、隔離與管護工作,并與社區共同協商、管理好自己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