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倍戰 河北馬倍戰律師事務所主任
霧霾損害的三種法律救濟途徑
馬倍戰 河北馬倍戰律師事務所主任
李克強總理曾指出,治理霧霾是民生改善的當務之急。近兩年霧霾頻現、高發、連片,不僅嚴重危脅了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也給經濟發展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面對“心肺之患”給人們帶來的健康和經濟損失,誰應承擔責任,責任又該如何劃分?霧霾造成的損失又有什么法律救濟途徑呢?
嚴重的霧霾污染不僅會直接危害人的生命健康,還會影響人的精神、心理和社會經濟的良性運行。
一是增加生存成本。生存成本指的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所需要消耗的資源。為了免遭霧霾侵害,需要購置口罩甚至防毒面具;為了呼吸清潔的空氣,需要購置凈化器;為了減輕霧霾對自身的侵害,需要到醫院進行體檢和治療。因此,霧霾正在直接或間接地提高人們的生存成本。
二是降低生活樂趣。每當“霧霾圍城”,人們不得不關閉門窗減少外出活動,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變少。有的人遇上連續的霧霾天氣,心理壓抑情緒被激化,甚至會選擇自殺。
三是扼殺經濟活力。全國多地出現的嚴重霧霾天氣導致一些航班停飛、企業停產;霧霾嚴重的地區投資機會變少;一些地區的房價和旅游業遭受重創。總之,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
四是摧殘生命健康。中國社科院聯合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霧霾天氣影響健康,除眾所周知的會導致呼吸系統及心臟系統疾病惡化等影響外,還會影響生殖能力。現在我國雖然沒有因霧霾死亡人數的準確統計數據,但在1955年9月洛杉磯發生的最嚴重的一次霧霾污染事件中,兩天內因呼吸系統衰竭死亡的65歲以上老人就達到400多人。霧霾不僅影響人的健康,甚至還會奪去人的生命。
本文所稱霧霾損害,是指可以在法律上確定由霧霾致害的因果關系,并可以用價值進行衡量的損害。
一是人身損害。人身損害是指民事主體的生命權、健康權受到不法侵害,造成傷、殘、死亡及其他損害。而霧霾對人體的損害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包括人們為醫治因霧霾導致的疾病而發生的醫療費用,及因醫療導致的支出增加和收入減少的費用。如果霧霾導致死亡,還應當包括死亡賠償金等費用。
二是財產損害。財產損害指權利人合法所有的財產遭到的損失。霧霾造成車輛、房屋的腐蝕、糧食減產,導致交易機會減少,這是對人類財產的直接損害。至于間接損害包括的范圍較廣,比如,為了降低霧霾對身體影響影響而購置的防塵口罩、空氣凈化器,因為霧霾不能進行戶外運動而購置的室內運動器材等。
三是精神損害。精神損害的實質是精神利益遭受損失或應該獲得而未獲得利益。精神痛苦、不快、不適甚至自殺是其表現形式。霧霾頻發,導致人們壓力增大,精神緊張,時常感到焦慮,因為一些小事而煩躁不安,抑郁,這些都是精神損害的表現形式。
霧霾損害不同于其他損害,有其顯著特征。
一是損害客體的普遍性。一般的損害,比如交通事故、火災事故,在受害人數多的情況下,也只有幾十人、上百人;而霧霾造成的損害是群體性的,霧霾一旦發生,其造成的損害會使生活在霧霾中的人群無一幸免,受到霧霾損害的人數之眾常以百萬、千萬計算。世界上從來沒有一種損害像霧霾造成的損害一樣,有眾多受害者。

霧霾作為“心肺之患”,是否會隨著新環保法的實施而快速解決呢? 攝影/李默
二是致害后果的嚴重性。霧霾損害客體的普遍性必然導致損害的數額巨大,即使每個人的損害按照萬元計算,一個地區的損害數額將達百萬甚至上千萬元。如果把醫療費用和死亡賠償金計算在內,則一個地區的損害數額可能達到數億元。如果把糧食減產、人類遺傳等因素考慮在內,則霧霾造成的損害是無法衡量的。
三是侵害主體的隱蔽性。交通事故、人身損害、醫療糾紛等侵權案件,理論上都可以確定侵權人。但沒有一種損害像霧霾這樣,無法確定侵權責任者。即使一個企業的煙囪濃煙滾滾,也不能認定霧霾是這個企業造成的。從法理上說,霧霾的產生更不能歸罪于具體某人汽車的尾氣、某一個燒烤甚至某一家炒菜做飯產生的油煙等因素。
四是因果關系的復雜性。人們通常認為,導致霧霾的原因有工業排污、汽車尾氣、建筑揚塵、人類生活等因素。但是哪一種污染源占多大比例,是一個無法確定的問題。即使確定了污染源的比例,也無法確定霧霾是由哪個企業或哪個人造成的。因此,霧霾損害的發生,在理論上無法確定單一責任主體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有損害就該有救濟”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對于霧霾損害這種受害人數眾多、損害數額巨大、因果關系復雜的法律問題,更應當盡早研究,以便有關責任人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減少民眾的損失。
一是排污人賠償。霧霾屬于空氣污染,關系到每個人的健康權和財產權。環境法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污染者負擔原則”,即環境污染者承擔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而且,要求污染者賠償受害者的人身損害、財產損失,可能更有利于污染的防治。政府可以建立一種機制,要求凡是排放廢氣和粉塵的企業,按照行業特點和排放量的不同,支付一定的資金,用于對霧霾受害者的賠償。
二是國家賠償。國家賠償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因行使職權給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人身權或財產權造成損害,依法應當給予的賠償。《環境保護法》、《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等法律文件中均規定了地方各級政府及其環保部門對本轄區環境質量負責,實行環境質量行政領導負責制,以及預防和控制環境污染、保護環境職責。當出現霧霾這種環境損害時,負有職責的政府或者機關理所當然的負有賠償責任。
三是社會救助。在霧霾的責任主體不明、責任人又怠于主動承擔責任的情況下,發動社會對霧霾受害者進行救助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可以成立“霧霾受害者救助基金”,發動公眾進行募捐。發動公眾的過程,也是喚醒公眾重視霧霾危害的過程,也是吸引公眾關注環境從而與污染做斗爭的過程。只有讓公眾積極參與,才能結束環保部門單打獨斗開展環境保護的局面,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