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
(長沙師范學院 美術動畫系,湖南 長沙 410000)
從勞特累克與安迪·沃霍爾看版畫的“世俗化”
劉京
(長沙師范學院 美術動畫系,湖南 長沙 410000)
勞特累克與安迪·沃霍爾作為西方版畫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兩位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反映了商業社會近一百多年來的審美特征與精神走向。他們的作品具有諸多共同之處,最明顯的就是對于世俗生活的貼近。兩位都是世俗社會的積極參與者,都是衷情“娛樂”的藝術玩家。他們的版畫作品體現了一種“世俗化”的方向。
世俗化;公共性;版畫;娛樂性;波普藝術;世俗精神
“世俗”,是為許多藝術家所不屑的一種狀態。“娛樂”,往往是低俗、無聊、膚淺的代名詞。但是,在物質文明高度繁榮的今天,當“娛樂”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另一半”的時候,藝術是不是只能繼續做著曲高和寡的“自娛自樂”,或成為“阿諛獻媚”的政治道具,而視蕓蕓眾生如無物?當版畫藝術的語言令多數人陌生與拒絕,它如何切入當下,如何產生更加廣泛的影響力?
近年,日本舉辦了名為“海報藝術的巨匠們—從勞特累克到沃霍爾”的展覽,正是以兩位巨匠為坐標去看兩個世紀以來藝術的世俗化與大眾化。
勞特累克是后印象派時期,重要而富有特征的版畫大師。安迪·沃霍爾,則是20世紀西方最重要的版畫家之一,波普藝術的領軍人物。勞氏以石版為媒材,記錄巴黎蒙馬特爾區的紙醉金迷與燈紅酒綠,風靡一時。安氏則以絲印為手段,憑借對圖像的并置與重復,闡釋20世紀的美國流行文化,終而引領了紐約的時尚走向。二者異曲而同工。
勞特累克處在一個石版印刷繁榮發展的時期。作為當時最先進的印刷技術,石版具有效率高、幅面大、成本低廉等特點。勞特累克最優秀的版畫作品是為酒吧制作的一系列石版畫海報。勞特累克在世時,他的名氣也主要是作為一名海報設計家與插畫家,他的成功時期事實上起自他“紅磨坊”海報的出現。這是為吸引顧客,娛人耳目,追求形式美感而作的。當觀眾看到新的海報張貼出來,首先被它優美的畫面引誘,然后再閱讀其中透露的演出信息與娛樂訊號。如果把勞特累克的海報按時間線索聯系起來,便是一個19世紀后半頁巴黎城市生活的縮影。
如石版畫《Jane Avril》,是為酒吧制作的商業招貼。色彩明亮,構圖獨特,動態撩人,達到了招攬顧客,吸引大眾的目的。

安迪·沃霍爾則是美國商業文明高度繁榮時期的一位“娛樂”明星。他不僅僅做了大量的絲網版畫創作,更涉足了電影、音樂、設計等多個領域。他的版畫作品(如:《瑪麗蓮夢露》系列),是對美國流行文化的強化與放大。與諸多藝術家對世俗的遠離相反,安迪張開懷抱擁抱世俗文化,并將對世俗的親近達于極致。
易拉罐的并置系列,是將日常之物進行復數性的呈現,如“和尚念經”一般,以圖像的符號化闡釋商業文化的概念。《瑪麗蓮夢露》系列,為安迪獲得了巨大的聲譽和商業回報,并使他成了時尚的代言人之一。他以一種最容易識別的符號,實現自己的觀念,娛樂大眾,獲得共鳴。在娛樂與共鳴的同時,達到形而下的功利性與形而上的哲學性。
勞特累克的版畫大多取材于娛樂場所的妓女或演員,記錄他們日常的言行,夸張的動態,描寫他們迷離的精神狀況與混亂的生活。每個人的臉上都是浮華的影子,寫滿“酒色財氣”。勞特累克的取材有別于現實主義的批判精神,他的關注點在于如實地記錄。因為他自己便是娛樂場所中的一員,他與畫中的許多主角有染,而畫畫本身也是他娛樂的一部分。
版畫集《她們》,取材于勞特累克的妓院生活,表現的是妓女們日常的肖像與動作。他以“紅磨坊”為題而作的版畫,則描寫舞女的表演,或酒吧生活的浮華場景,嫖客的淫笑,妓女的放蕩。是勞特雷克的畫,使紅磨坊成為巴黎流行文化和大眾時尚的代名詞。正如勞特累克自己所說:“我盡量描寫真實而不描寫理想”。
安迪·沃霍爾同樣是“娛樂圈”中的一份子。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影視明星或世界名人的肖像,以及隨處的可見的日常之物。他以絲網的印制技術改變物象原有的顏色,制造一種獨特的繪畫性。沃霍爾選取題材的方式,是反傳統藝術的。他走向了大眾化與商業性的方向。以他為代表的波普藝術,徹底消解了藝術與大眾之間的距離感,而使藝術完全成為了世俗生活的本身。
近年來創拍賣紀錄的《十六杰奎琳》《橘色的瑪麗蓮》《毛澤東》《安徒生》等版畫作品,多取材于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政治人物或影視明星肖像。《坎貝爾湯罐》《二百一十個可口可樂瓶》等作品,則取材于最為普通的商業產品包裝。

勞特累克受日本浮世繪版畫與后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色彩與造型都重視裝飾性。這是容易為大眾接受,便于觀者解讀的一種形式。他喜歡補色關系的運用,強調輪廓線的處理,忽視明暗與體積,這在他的一系列石版畫海報中反映得最為明確。

石版畫《Divan Japonais》色調溫暖,色彩明確,飽和度高,同類色的使用統一而不失變化。造型以平面為主,輪廓線突出。可以明顯看出浮世繪版畫的影響。
安迪·沃霍爾版畫作品的裝飾感也很突出。不論是色彩的強烈對比,還是形式感的獨特性,都控制在一個較為優美的范圍內。雖然表現的是常見的物象,卻被藝術家轉換成了能為多數人欣賞的另類畫面。
《瑪麗蓮夢露》系列,多使用純顏色表現,視覺效果強烈,但仍然可以看出后印象主義的影響。雖然刺激,但仍然很漂亮。艷俗而不失高雅。畫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萊塢影星的頭像,作為畫面的基本元素,反映出現代商業化社會中人們的空虛與迷茫。
勞特累克版畫作品的杰出代表,是他為酒吧而做的31幅石版海報。海報以商業宣傳為目的,印數上千,張貼在巴黎市的街頭巷尾,以及人群集中的各個區域。版畫對于當代生活的直接介入,海報是最好而又最便捷的方式。這種藝術形式的公共性,遠遠超過深藏于博物館、美術館展廳中的“經典作品”。就是這樣,勞特累克征服了時髦的巴黎社會。
絲網印刷的發展,為版畫的批量印制提供了更大便利,它是印刷史上繼石版之后的又一次革命。照相技術的引入更豐富了印刷圖像的表現力。安迪·沃霍爾恰恰利用了這一科技成果,成為絲網版畫的開拓者。他制作的作品,作為商業的招貼,大量出現在美國城市的公共空間。“沃霍爾打破了永恒與偉大的界限;打破了手工藝品與批量生產、達達藝術和極少藝術、繪畫與攝影、畫布與膠卷的界限。他給平庸添上悲劇色彩,使悲劇變得平淡無奇。他摧毀了“藝術”形象的等級制度,取消了規定“藝術”的專橫界限,他溝通了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兩種藝術。”
勞特累克與安迪·沃霍爾相差一個世紀,但他們的版畫作品在世俗化與公共性上體現出來的共性顯而易見。在人類社會由工業革命一路走來的約兩百年里,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改變了世界的格局,也正在不斷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習慣、精神取向。勞氏與安氏恰恰把握了各自時代的脈搏,并且將自己完全融入時代最繁華的部分,然后以最通俗與易于接收的方式,抓住大眾的眼睛,從而順利表達自我,轉呈觀念,改變風向,引領潮流。他們通過廣泛的藝術探索證明生活和藝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藝術不再是少數人享用的奢侈品,而屬于普通大眾。

“商業社會的價值觀取代了傳統、深刻、精英、歷史、永恒、優越、成熟、絕對、唯一,取而代之的是現實、表面、瞬間、感性、快樂、平等、簡單、機械、重復、大眾;是這些概念更新了民主和自由的品質。”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各種新媒體侵占了人們視聽的大部分空間。作為傳統藝術的版畫,若想突圍而出,獲得更廣泛的關注與影響力,則不能再僅僅沉醉于展廳里的虛榮感,迷戀于博物館高墻內的神秘感,而應以更為大眾的方式將作品納入廣闊的世俗人生。這并不是藝術的庸俗化,而是藝術的當代性。
勞特累克與安迪·沃霍爾恰恰是這方面的前輩和佼佼者。
[1]陳九如、寇疆輝.石版畫教程[C].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2-7.
[2]郭召明.石版畫工作室[M].湖北: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9-13.
[3]中國美術館.美國當代版畫藝術展[C].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4]張奠宇.西方版畫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107-111.
[5]孔國橋.“在場”的印刷[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6]安迪·沃霍爾.波普啟示錄[M].廣西:廣西師大出版社,2008.
[7]瓦杰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8]齊鳳閣.超越與裂變[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J237
A
1005-5312(2014)17-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