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林 環境保護部規劃財務司司長
立足轉型期 謀劃“十三五”
趙華林 環境保護部規劃財務司司長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一部分,主要是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2015年-2020年,是我國第十三個五年計劃時期。如今,“十三五”環境規劃的前期研究已經啟動,并已得出基本的思路。
“十三五”時期,我國工業化程度、城鎮化水平、社會氛圍、治理結構、政府職能、資源能源消費、區域差異等都將發生明顯的變化,甚至出現轉折。因此,要注意識別和把握國內國際大背景下的形勢變化,在此基礎上來謀求“十三五”基礎型問題的解決。更關鍵的是,要從整體上把握環境與發展的形勢,從政治層面關注全社會對“十三五”環境保護的期待,把“生態文明”、“科學發展觀”、“美麗中國”、“和諧社會”的理念和要求體現在“十三五”環保規劃中。
要從技術層面重視對環境與經濟發展態勢的預測,側重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我國經濟發展開始進入轉型期,要深入研究城鎮化、工業化、資源能源、體制改革與環境保護的互動關系;
2.重視公眾關注的環境熱點和焦點問題,要加強環境與社會領域的分析以及相關對策的研究;
3.為防范新老環境問題的集中爆發,要從問題導向出發,分區域研究總量-質量-風險解決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在總體思路上,“十三五”規劃要基于“十二五”環保規劃的實踐經驗,結合環境保護形勢的變化,解決環境管理存在的問題,以新思路和新導向服務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
1.強化環境規劃體系的頂層設計。一方面,“十三五”要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國家綜合規劃的統籌作用,內容與任務要適當的向專項任務領域延伸,進一步強化對專項規劃的指導和調控,構建以總體規劃為基礎的環境保護規劃體系。另一方面,要強化國家環境保護規劃體系對省級規劃和區域規劃的統籌作用。省級規劃、區域規劃在功能定位、目標指向、重點任務等方面要與國家規劃做好銜接,并鼓勵地方開展自選動作。
2.以民生和質量為導向。面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十三五”必須以環境質量為導向,以群眾關心的環境熱點問題為重點,重點關注的土壤、農村、地下水等薄弱環節。要研究“十三五”乃至中長期可能出現的苗頭問題明確“十三五”期間改善的路線圖和提出解決方案。
3.著重綜合管理和協同防治。我國當前的環境問題已經發展到必須進行綜合管理的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要更加注重多要素的協同防治,如地下水、地表水、飲用水污染的綜合防治,土壤地下水的綜合防控,農業發展與農村環境的綜合整治等。
4.注重地方區域與國家的聯動。要堅持突出重點與分類指導,同時要特別關注區域差別化問題。同時,在“十二五”規劃總量方案和質量目標分別落地基礎上,“十三五”重點質量的改善方案也要進一步落地。要同步結合國家和各省工作內容,共同形成“十三五”規劃內容的技術基礎。初步考慮,將在東中西部選擇典型的區域,進行自下而上的差異化研究。
環境保護責任重大,“十三五”規劃應當在適應環境變化和發展需求的大前提下,求真務實,改革創新。只有科學地規劃設計,認真地貫徹落實,才能夠加快改善生態環境,有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1.密切關注新問題。除了加強對傳統環境問題分析外,還要獨具前瞻性的去研究新的環境問題,尤其要加強苗頭性和暫不具備解決條件的問題的研究。同時,注重參考輿論動態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熱點問題。如汞排放與汞污染問題,臭氧和光化學煙霧問題,VOCS控制問題,社會消費領域的問題,新化學品和淘汰顯示化學品,污染場地的修復以及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問題。
2.合理構建重點目標和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的構建要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以人為本的要求。“十三五”規劃中將重點突破土壤、自然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量化評估指標,力爭實現全要素指標體系,努力增加環境健康、生態系統等方面指標內容,力爭實現全要素指標體系。要突出體現以人為本、反映人民群眾所處環境狀況、質量,反映人民群眾的切身體驗和直觀感受。

西南再生資源產業園內江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中心的生產場面。供圖/CNSPHOTO
3.注重研究區域性問題。進一步加強區域分類指導,突出精細化管理的基本導向。同時,進一步推進環境功能區劃,嚴守生態紅線,樹立“底線思維”;明確“十三五”環境改善的重點區域和問題,提出改善的重點區域和問題,提出改善任務和措施;對資源、能源的輸出,戰略性的水資源的補給等特殊區域問題、特殊的環境保護戰略和政策措施等問題,要研究農業、農村、農民面臨的環境問題,推進城鄉環境保護統籌發展。
4.提出重點領域路線圖。按照“問題導向,綜合管理”的思路,突破一批重點問題。大氣環境領域,重點研究PM2.5為代表的顆粒物控制問題;水環境領域,重點要解決總量和質量相呼應的問題,以及磷等污染物綜合防治的問題;在生態保護領域,要評估典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自然保護區成本效益、重要物種資源經濟價值、生態補償績效等;土壤環境方面,要開展全國土壤環境管理分區研究,摸清土壤污染防治重點突破區域。
5.搞好重點工程投資支撐研究。在財稅制度改革的背景下,系統測算環保重點工程建設規模和投資需求,研究建設投融資機制和工程管理機制,完善運行保障機制。研究構建新時期環境監測體系,建立適應環境質量控制的監測評價、評估考核、驗證比對體系和政策機制。
6.完善對于重點政策機制的研究。在健全和完善常規環境保護管理政策的基礎上,針對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和環境管理轉型的新特點,超前謀劃,提前開展重大儲備性的政策研究,評估我國現行的環境管理體制和職能運行的效能,提出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