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
助推企業發展強化財政資金“杠桿”作用
●郭佳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財政每年用于扶持企業發展的資金名目繁多、資金量大。各級政府年度工作報告上也都有詳細數據,但資金的實際使用效果如何?被扶持企業對地方、對社會的貢獻如何?是否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是否促進了企業發展?是否達到了政府扶持企業發展的目標等等,報告中大多沒有表述。在當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財政收入增速下滑的情況下,對于如何開源節流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把推動發展的著力點放到發揮企業、市場力量的作用上來,切實用好納稅人的每一分錢,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避免個別企業以取得政府無償扶持資金為目標,鉆政策空子騙取資金的行為,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嚴格專項資金的立項審批,建立政府安排扶持企業立項申請公示制,強化責任追究。立項審批實行部門聯動,改變立項審批重形式勝于重實質現象,目前項目審批基本是就材料論材料,企業申報材料數據、情況是否真實難以確定,只要申報材料做得漂亮、符合申報要求基本就能通過,至于取得資金后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審核部門關心較少,因此出現部分企業申請立項時“投其所好”,虛報數據騙取財政資金。
為切實激發市場活力、需求潛力和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真正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效應,現行的“扶改貸”就是很好的范例。此方式即可避免個別企業以取得政府無償扶持資金為目標,有則留、無則走的現象,同時可以激勵企業注重自我發展,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還實現了政府少花錢多辦事,把事辦好、辦實的目標。
建立務實、可行的專項資金管理制度。強化資金使用情況的跟蹤問效。量化指標要有據可查,確保數據來源真實、有效,通過部門信息共享取得準確的數據作為問效支撐依據。如:企業營業收入,實現利稅以稅務局提供數據為準;勞動就業情況以人社局提供數據為準等等。同時加強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促進扶持政策的有效實施,切實發揮財政資金“杠桿”的作用、真正管好用好納稅人的錢。
對扶持企業資金占企業總投資額比例不足10%的項目,采取“以獎代補”方式補貼企業。此類項目可采取年初政府公示補貼條件, 企業對照條件實行網上申報,年底根據稅務、人社、環保等相關部門提供的詳實數據進行核實,實現由財政直接支付給目標企業,為促進企業發展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務。■
江蘇省常州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