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
對中國而言,保障中西部地區的充分就業至關重要。過去30 多年,從西部地區流向東部地區的農民工,為中國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現在問題是,隨著經濟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日益上升,產業競爭力開始有所削弱。東部沿海地區的部分產業必須要轉移出來,而轉移的方向就是中西部地區。要推動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必須要給中西部地區應有的動力支撐。首先要做好交通、信息和人才基礎配套設施,用良好的“硬環境”和“軟環境”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此外,產業轉移不能光由政府推動,更不能強迫企業去做。必須遵循市場規律,用低成本、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吸引企業自主轉移。要在確保環境不被污染的前提下,積極有序引導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引導1 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吳曉靈(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我國現在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是貨幣多、資金多,但資金價格高,很多投資者找不著合適的投資對象,很多企業又感到融資難。這樣的一種矛盾、悖論在中國的出現,一個很大的原因在于資金價格扭曲。資金價格扭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金融市場當中的一種或明或暗的剛性兌付,使得一些領域能高價吸收資金。這種剛性兌付就使得其他不能夠承受高利率的行業難以獲得資金支持。2013年各行業凈資產收益率看,工業凈資產利潤率僅為6%,而只有少數行業能達到6%的水平。很多理財計劃、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則都達到了10%以上,在這些無風險、高收益率理財產品的比較下,很難有資金愿意投向實業。只有讓風險暴露,才能降低無風險收益率水平,才能夠讓資金流向實業發展需要的地方。社會上這種無風險收益率的提高,對于實體經濟和對于政府的運作來說都不是有利的。
吳敬璉(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當前經濟發展遇到的問題只有通過改革才能解決,而改革需要在保持國民經濟不發生系統性危機(“崩盤”)條件下進行,所以需要防止風險積累,并盡量釋放一些風險。防止風險積累首先是要停止對沒有回報的地方的無效投資。其次,停止對“僵尸企業”輸血,目前仍有相當一部分僵尸企業“依靠銀行貸款、政府補貼”在維持著。同時,動用國有資本償還政府或有負債,降低國家資產負債率,如社保基金欠賬。對資不抵債、負債很高的企業實施破產、資產重整,以便釋放風險,化大震為小震。盤活“曬太陽”的開發區等資產存量。最后,還要輔之以某些短期的靈活的宏觀經濟政策,例如某些信貸、貨幣政策。例如某些地方資金鏈斷裂,有可能引起系統性風險的時候,短期的經濟政策就需要用。這樣,一部分風險就能夠得到釋放并消除,使風險不至積累太大,防止經濟的“崩盤”,推進改革。
厲以寧(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不要把硬性增長率指標作為奮斗目標。中國經濟增速長期保持在6.5%以上就好。如果不改變單純以增長率作為“硬指標”的做法,將對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產生不利影響。即使能夠勉力實現目標,效果也不一定好,因為沒有遵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方針。在完成硬性指標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命令主義”,即不恰當的行政干預,甚至引發新一輪產能過剩,或導致生態環境受到新的損害。而生態環境約束日趨收緊,產能過剩“越治理越過剩”,都是困擾當前中國經濟的難題。
芬恩·基德蘭德(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在世界很多國家當中,那種真正驅動生產、驅動經濟的,就是那些富有創造力的中小企業。要使經濟能夠長遠的可持續增長,政府政策制定在時間上的一致性至關重要,利用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周期發展,必須采用持續性的機制或政策激勵新的物質和人力資本投資,從中國的案例分析來看,在政策的制定方面存在著一致性政策不足、金融部門比如銀行的重要性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