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磊,葛幼松,2
(1.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江蘇南京 210093;2.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江蘇南京 210093)
皖北人口高輸出地區農村格局重構的探討
潘 磊1,葛幼松1,2
(1.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江蘇南京 210093;2.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江蘇南京 210093)
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作為人口輸出重點區域之一的安徽省北部地區引來了大規模的農民工返鄉潮。這些返鄉農民工與原來農村的留守群體成為重構農村格局的主力軍。由此形成由農民自主建設農村的新現象,從而構建起“自下而上”的農村重構模式。因而,傳統“自上而下”的新農村建設模式,與這一種“自下而上”的重構過程相結合,必將成為人口高輸出地區農村格局重構的關鍵。
人口高輸出;農村格局;重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農村改革以來,大量農民選擇離開戶籍所在地,流向東部沿海城市從事非農業工作。這些流動人口,為東部沿海城市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推動了東部地區的城市化進程,從而出現“異地城市化”的現象。但與此同時,人口高輸出地區的農村格局也發生很大的變化,即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出,對中國傳統農村結構造成了很大的沖擊,最突出的就是日益明顯的農村“空心化”現象。
2010年8月31日,國家為了進一步指導中西部地區承載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作為此戰略的重要承載地,皖北地區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承載了規模頗大的產業轉移建設項目。以產業戰略轉移及其他相關因素為契機,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選擇返回戶籍所在地自主創業,或者在皖北地區承接轉移的企業就業。這些返鄉群體為皖北地區傳統農村格局的重構帶來了一定的動力。此動力所影響的領域不僅體現在人力資本的優化與提高上,而且更多體現在對原有新農村建設方法的沖擊。這一現象表明了農村格局重構過程中“自下而上”力量的出現。
當前,很多學者已開始關注、研究人口流動對農村格局的影響,以及農村“空心化”的各種弊端,同時也提出了很多相對應的解決辦法和政策建議。學術界主要運用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1]2種方法進行研究,同時對宏觀形成背景以及微觀發展階段進行研究。理論研究主要通過研究農村“空心化”形成機制,總結人口流動背景下農村“空心化”的發展階段。如王成新等[2]總結了村落空心化發展的3個階段,闡明了村落向心力與離心力失衡、經濟發展迅速和觀念意識落后、新房建設加速和規劃管理薄弱等3大矛盾是村落空心化的內在機制;劉彥隨等[3]著眼于鄉村地域系統綜合性、動態性和區域性視角,側重梳理并規范農村空心化現象形成機理與動力機制、空心化效應與響應機制,提煉并發展空心村演進的生命周期、代際演替空間模型等基礎理論;龍花樓等[4]基于區域經濟社會與自然條件的差異性,劃分了空心村演化類型及類型區域。實證研究主要就具體的農村地區人口輸出造成空心化問題,運用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方法,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和政策建議。如盧繼宏[5]以四川省為研究對象,基于全國第2次農業普查的相關數據,針對兩代流動者的不同特點提出就業變化趨勢以及公正政策的選擇;羅小龍等[6]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山西省中部地區鄉村社會變遷進行研究。另外,人口高輸出地區農村格局的重構問題,也存在不同的研究視角以及切入點。郭繼遠等[7]通過研究農村人口流動的原因,針對農村人才流失、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以及土地流轉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張志勝[8]也提出只有重構農村社區認同,才能解決現階段農村格局消解的問題。需要指出,多數研究都聚焦在留守群體上,而對于借助國家產業轉移契機、吸引與鼓勵返鄉群體的層面卻極少關注。作者選擇安徽省北部農村地區進行實證研究,同時以返鄉群體回鄉工作以及自主創業這一“自下而上”的行為為研究視角,與“自上而下”的宏觀技術手段相結合,研究人口高輸出地區農村格局的重構現象與機制,從而提出相關策略建議以期推動農村地區的合理發展。
1.1 研究對象與研究思路
1.1.1 研究對象及資料來源
選擇安徽省北部6個地級城市,即蚌埠市、淮南市、阜陽市、宿州市、淮北市、亳州市下轄的50個村作為研究對象(表1)。選擇該區域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原因是2010年安徽省外出人口為76.65萬人,占全省人口的12.84%,其中,皖北地區2010年外出人口達到640.02萬人,占全省外出人口的73.01%,大部分外出人口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大城市,少部分在安徽省內大城市打工;安徽省全省農業人口占比為77.29%,皖北地區農業人口占比為53.62%,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選擇外出從事非農產業(數據來自2010年安徽省統計年鑒)。

表1 皖北調研村莊分布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除去各統計年鑒數據以外,均為現場調研訪談獲得。
1.1.2 研究思路
通過對皖北地區50個農村的人口流動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出相關特征與問題,提出農村結構消解、改善農村留守人口基本生活、提高返鄉農民就業水平的可行路徑。
1.2 皖北農村結構消解特征
皖北地區農村結構消解情況比較明顯,主要表現在農村數量的減少上。皖北地區村莊數量由2003年的6.4萬個下降為2011年的5.1萬個,減少最多的是阜陽市、宿州市和亳州市,分別減少了5 999,3 450和2 050個,幅度達27%,25%和23%。而這一切發生的根本原因,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量輸出。
1.2.1 農村留守、外出及返鄉人口總量情況
農村留守人口數量銳減。調研的皖北地區50個農村,2012年總人口為21.18萬人,其中留守總人口為12.92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61%。就單個村莊而言,有38個村莊留守人口比例不高于70%,10個村莊留守人口比重未達到50%(圖1)。這一數據顯示,在皖北地區有絕大部分的農村存在人口大量輸出的現象,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之間差值較大。

圖1 皖北地區農村留守人口的占比情況
農村外出人口占比大。調研的50個村莊, 2012年總計外出打工農民工約為8.36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39%。就單個村莊而言,外出打工率超過平均值39%的村莊有14個,其中紀倫寨村與徐圩村更是達到了90%與80%。外出打工率在30%~39%的村莊達到24個(圖2)。

圖2 皖北地區農村村莊外出人口的占比分布
農村返鄉人口基數較小。調研時發現,每個村莊對于返鄉人口的統計比較模糊,再加上在皖北存在很大范圍的“農忙返鄉”的情況,這一部分返鄉農民工會在農忙結束后,繼續返回打工所在地。因此,調研后期數據整理的時候,根據現場調研了解情況以及相關統計資料,將皖北地區50個村莊返鄉情況進行了定性定量結合的界定分類。皖北50個村莊,返鄉現象普遍存在的占4%,主要為小崗村與集美水寨村。小崗村是我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發展經驗,村辦企業以及紅色旅游業都能夠為當地農民提供良好的就業機會,改革創新的傳統更能為返鄉農民提供創業的機會。集美水寨村擁有豐厚的資源,政府為留守農民和返鄉農民都提供了很好的就業機會和生存環境。返鄉現象較多存在的占20%,這些村莊具有一定的創業優惠政策或者有較好的產業發展基礎。返鄉現象較少發生的占54%,這一部分占據了皖北農村較多的數量,主要是由皖北發展現狀的局限性造成的。最后,幾乎無返鄉現象的占22%,這其中既有類似前崗村這樣能夠較好內部解決勞動力的例子,也有八岔村這樣因為村內資源無力承載的例子(圖3)。

圖3 皖北地區農村外出人口的返鄉情況
1.2.2 農村留守、外出及返鄉人口年齡結構
農村留守人口年齡結構呈“啞鈴狀”分布。50個農村有46個有留守人口年齡統計。留守人口比重較小的村莊,年輕勞動力多選擇外出打工,留守人口年齡結構總體呈現為“啞鈴狀”分布。留守人口為“老人兒童”的達到34個。另外12個村莊,由于其經濟發展情況較好、產業門類較齊全等原因,留守人口占比較高,年齡結構分布較平均,屬于“全年齡”分布(圖4)。

圖4 皖北地區農村留守人口的年齡結構
農村外出人口年齡結構青壯年集中。相對于留守人口年齡結構而言,外出人口多為青壯年勞動力。根據現場調研,有效數據為42個。其中打工年齡在20歲以上的達到42個村,在30歲以上的達到36個村,40歲以上以及50歲至60歲的分別為24個和22個村(圖5)。皖北農村有很大基數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并且年齡呈年輕化趨勢。
返鄉人口年齡結構兩極分化。因為調查信息量的不足,對于返鄉人口的年齡情況,更多的是在定性的層面上進行闡述。皖北地區返鄉人口多為在外打工有一定經歷的中老年勞動力。這類群體因為生理上的限制以及在外打工的時限,并且考慮到他們子女的就學、住房等客觀問題,會有很大一部分返鄉。另外,在外打工多年后的技術與經驗的積累也會促使這類群體選擇回鄉創業或者為家鄉做貢獻。例如朱腰莊村部分返鄉民工自主創業發展當地養殖場等。另外一部分返鄉群體則為剛成年不久的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群體有一部分人在東部沿海城市高強度競爭中淘汰下來,并且承擔不起高昂的生活成本,會選擇返回自己戶籍所在地,但是不會返回村莊從事農業勞動,而是選擇在周邊縣鎮繼續從事非農產業。
1.2.3 農村留守、外出及返鄉人口從業情況
農村留守人口從業情況兼業化明顯。對于從業情況,有47個村有有效數據。從整體來看,農村留守人口存在就業“兼業”情況,單一務農現象相對較少,僅有17個村莊留守人口單純從事務農,占36%。這一現象,一方面可以反映出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剩余農業勞動力;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農民單純務農收入相當有限,為了生計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從事第二、第三產業。也正是因為這一現象的普遍化,農村勞動力不斷涌向東部沿海城市。另外30個村莊或多或少出現兼業化的現象。其中,務農的同時通過打零工、做生意等方式增加家庭收入的村莊占28%;從事集體農業合作社的農村占13%;在鎮區工業區或者縣城工業區工作的占17%;在農村以及周邊鎮從事建筑制造業的占6%(圖6)。

圖5 皖北地區農村外出人口的年齡分布
農村外出人口從業情況傳幫帶集聚。皖北農民外出打工多選擇長三角地區,多出現“傳幫帶”的現象。調研有效數據為48個村,其中80%的村莊其外出勞動力選擇在長三角打工,13%的選擇在珠三角打工,7%選擇在本省打工。皖北外出打工群體在選擇工作的時候具有一定的“同質同類”現象。皖北農民工外出就業選擇最多的為建筑類,例如草溝村、崗子村等村都形成了以自己村民為主的在外建筑施工隊伍;其次則是加工制造類以及紡織服裝類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圖7)。

圖6 皖北地區農村留守人口的就業結構

圖7 皖北地區農村外出人口目的地的選擇及就業結構
農村返鄉人口從業情況實質突破較少。存在返鄉現象的39個村莊中,返鄉創業現象較明顯的村莊只有4個,占樣本數的10%。絕大部分皖北農村缺少創業所需的環境以及創業所需的起步資金,因而返鄉創業相對較難。返鄉選擇在村莊內部企業或者周邊縣市鎮企業工作的村莊有8個,占樣本數的21%。返鄉選擇務農兼打零工的村莊占絕大多數,有23個,占樣本數的59%。在皖北地區,絕大部分的農村缺乏集體產業,農村的產業用地指標也很緊缺,再加上務農收入是家庭留守成員主要的經濟收入,絕大部分具有務農技能的農民工在返鄉后會選擇務農。但是,考慮到務農收入的有限、農業作業的時間性以及在外務工所積累的非農產業工作經驗,返鄉農民工會在農閑時候從事一些零工。返鄉選擇單純務農的村莊有4個,占樣本數據的10%。皖北是安徽農業發展的重要區域,有一部分農村仍然是單純依靠農業發展經濟的。返鄉農民工也會考慮到自己的年齡因素、體力因素以及需要照顧在家的老人孩子,會選擇在農村單純務農(圖8)。隨著國家產業轉移政策不斷推進,皖北地區承載的產業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縣市以及鄉鎮為了發展自身經濟,都會進行較大力度的招商引資,這樣也為返鄉的農民工提供了一個就近務工的基礎。

圖8 皖北地區農村人口返鄉的就業情況
1.3 小結與討論
調研結果表明,皖北地區農村人口總量仍然處于凈輸出階段。皖北地區仍然處于傳統農業經濟占主導的階段,農民單純務農收入相對較低、土地流轉現象不夠明顯,留守農村人口年平均收入在6 000元左右,很難維持正常生活需要。農村地區二三產業發展緩慢,單純依靠農業很難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加上政策與資金上的問題,嚴重制約了外出農民返鄉就業甚至創業的可能性。雖然安徽省在積極推進美好鄉村建設,但是現狀成果不容樂觀,很多農村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仍然很滯后,村莊生活環境惡劣。而外出打工卻可以為農民換來更好的生活,首先外出打工的年收入就遠遠超過留守農村的收入,例如從事建筑業與交通運輸業的農民工,平均年薪最高能達到29 000元[9];另外,在城市打工可以享受到城市提供的較好的居住環境、公共服務,具有更好的發展前景。隨著國家戶籍政策的改革以及對在外打工的農民工推出更多的優惠政策,有利于農民工自身以及子女更快地擺脫貧困。
皖北地區農村從事產業門類較單一。目前,皖北地區農村留守人口和返鄉人口從業門類多為在務農的同時配以打零工,打工地點也多選擇在農村或周邊縣城工業集中區,受國家產業轉移政策影響較小。這一方面反映了農民自身的鄉土情結及傳統思維,返鄉后不會選擇去較遠的城市打工,而是會選擇在家幫助務農的同時兼打零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宏觀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并沒有充分考慮解決留守農民以及返鄉農民工的意愿,難以吸引留守農民以及在外農民工返鄉。
缺乏政策引導與扶持平臺。皖北地區返鄉農民工多因為自身生理因素以及鄉土情結選擇返鄉,返鄉后也多為從事務農以及照顧在家的老人子女,選擇自主創業的很少。這一現象的最大原因是農村地區自主創業缺乏國家的政策引導,啟動資金籌措困難。即使選擇自主創業,企業后續的融資前景很不樂觀。雖然國家對于中小企業有各方面的優惠政策,但是鼓勵農民工返鄉自主創業的扶持平臺還處于起步階段,效果仍不明顯。
隨著國家對于“三農”問題的不斷重視,以及在外打工的農民收入水平的逐漸提高,返鄉創業將會逐漸普及,在農村出現了2種重構力量的匯集。一種是國家宏觀層面對于農村建設的重視,在安徽省則體現為“美好鄉村”的推廣建設;另一種則是微觀層面返鄉農民將自己在東部沿海城市打工過程所積累的技術、經驗帶回戶籍所在地,通過自主創業帶領農村致富。作者將這2種力量概括為“自上而下”的宏觀重構過程與“自下而上”的微觀重構過程。
2.1 “自上而下”的宏觀重構過程
目前,安徽省為了促進農村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鄉統籌發展,在2012年編制了《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規劃(2012-2020年)》(下文簡稱為《規劃》)。《規劃》對于皖北片區的建設指引強調,皖北地區的美好鄉村建設目標為將農村建設成為人口集聚、產業高效的新型農村社區。在調研過程中,也發現了很多農村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道路硬化程度逐漸提高,自來水普及率、垃圾集中處理普及率以及綠化覆蓋率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距離《規劃》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在此次皖北地區調研過程中,主要從建設資金情況、道路硬化情況、綠化覆蓋情況、自來水管網鋪設情況、垃圾集中處理程度以及供電情況6個方面考察皖北地區50個農村美好鄉村建設情況。其中,建設資金情況良好的村莊為17個,占34%。仍然有33個村莊的建設投資資金到位程度不高,缺乏財政上的支持,美好鄉村的建設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另外,在美好鄉村規劃的實施管理上,也有很多農村缺乏后續資金,基礎設施的運行維護資金不到位,很多設施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擺設,例如前李村就提出路燈更換資金不足,2年后將會因為缺乏蓄電池而成為擺設。在道路硬化方面,具有較高硬化率的村莊達到23個,占46%。道路建設是基礎工程項目,道路硬化是所有設施建設以及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綠化覆蓋方面,達到較高水平的村莊為19個,占38%。綠化是農村生態建設、宜居程度的一個重要表現,直接影響到村民的生活水平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在調研過程中,村民對于村莊綠化的訴求也相對較高。在自來水管網鋪設方面,已建成和在規劃建設管網的村莊達到24個,占48%。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皖北地區還是有相當數量的農村在使用井水供水。在垃圾處理方面,處理集中化程度較高的村莊達到23個,占46%。垃圾集中處理也是直接影響農村生活環境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在電網鋪設方面,皖北地區農村基本實現了電網鋪設標準,達到92%。皖北地區調研的50個村莊,6項指標均達到的為11個,僅占22%;6項指標達標率低的(僅有1項達標或者0項達標)為18個,占36%。這一數據也表明,皖北農村在美好鄉村建設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建設進程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2.2 “自下而上”的微觀重構過程
相較于宏觀層面的美好鄉村建設過程的統一規劃建設,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出現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則是一種微觀層面的“自下而上”的自主發展模式。返鄉創業是區別于返鄉就業的,返鄉創業更側重于引入先進生產技術、先進管理模式的發展模式。
目前,我國很多學者已經關注這一“自下而上”的力量對于新農村建設的積極作用。王民強等[10]認為返鄉創業為農村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建設資金,孕育了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韓金虎等[11]認為,返鄉創業提供了更多的農民就業渠道;江琳[12]提出,返鄉創業是提高城市化質量的有力保障;張秀娥等[13]也提出,返鄉創業是農村發展的內生力量。總體而言,可以將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意義歸納為:農民工返鄉創業能夠良性地解決農民工和留守農民的收入問題;自主創業給農村注入新的生產技術、新的企業管理模式以及新的發展方向;自主創業為農村的建設提供了更加充足穩定的資金來源,為農村建設注入了更強大的活力。
安徽省具有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傳統,例如小崗村一直貫徹“鳳還巢”的鼓勵政策,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良好的平臺。但是,在此次皖北調研過程中,這一“自下而上”的過程普及程度不是很高,很多農村的農民工返鄉后多停留在返鄉務工的程度,自主創業現象不明顯。政策扶持力度的不足、資金投入上的短缺以及創業技能培訓上的缺失都是造成皖北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難的重要原因。
2.3 2種途徑的契合點與優化建議
自上而下是對農村地區生產生活環境的全面規劃,聚焦于居住環境、基礎設施的打造,可以提升農村地區對戶籍人口的吸引力;自下而上是從農民(特別是返鄉農民工)需要角度出發對發展環境的優化,聚焦于就業崗位、發展前景等方面。而相對于物質環境的整治與規劃,發展環境的提升對改善農村發展情況、吸引剩余勞動力等方面作用巨大,但操作難度較大,需要自上而下與自上而下2種發展途徑的協作。
國家宏觀財政投入與社會資本投資相結合,著重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項目。現階段皖北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面臨的第1個問題就是資金籌措難。雖然,在外打工可以積累一定的發展資金,但是仍然不足以發展規模較大的企業,更缺乏流動資金。要解決這一問題,國家宏觀財政扶持是關鍵的。從設置專項資金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到優惠的借貸政策,再到稅收政策上的優待條件都會給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極大的支持。與此同時,積極利用農民的鄉土情結,促進返鄉農民工進行合作,在政府設置的類似“返鄉創業園”發展企業。
宏觀規劃過程中,將農民工返鄉創業相關問題放在重要位置。安徽省已經完成了《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規劃(2012-2020年)》的編制,在規劃實施過程中,農民工返鄉創業相關問題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在空間問題上,以集約有效利用土地資源為基礎,合理安排農民工返鄉創業園,發揮產業集中化優勢,共同應對市場競爭。在產業發展上,在區域產業鏈上,要考慮農民工返鄉創業產業的銜接問題,要對農民工返鄉創業門類選擇提供參考信息。在公共政策方面,應設置綠色通道,簡化農民工企業申報流程,起到政策鼓勵的作用。在公共服務方面,應該考慮到返鄉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子女就學需求、醫療保障以及社會保障等問題,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基礎。在基礎設施方面,繼續完善村莊以及創業園區內的道路、用水、用電等設施建設。
加大農民工返鄉創業技能綜合培訓力度,解決農民工創業起步問題。返鄉的農民工攜帶了多年打工的先進經驗以及東部沿海地區的生產技術,但是如何從生產者轉變為創業者成為制約返鄉農民工走出創業第一步的關鍵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在政策上,要完善和落實返鄉農民工的再培訓政策,地方政府設置培訓機構、完善培訓師資的建設以及鼓勵農民工參與培訓。
考慮到短時間內,皖北地區仍然會處于人口凈輸出的階段,為了更穩定地度過這一階段,必須調整好農村現有產業結構,使得留守人口擁有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返鄉創業發展提供堅實基礎。為了重塑中國農村傳統的鄉土經濟結構,首先應該重塑農村特色農業產業結構。考慮到皖北地區很多農村仍停留在小農經濟時代,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機械化程度還不夠高的現狀,為了穩定農村留守群體,提高留守群體的生活水平,當下最重要的就是梳理第一產業結構,更好地將生產與市場對接,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這樣才能為下階段的返鄉創業提供良好基礎。
費孝通先生在其著作《江村經濟》中提到,中國傳統經濟結構并不是純粹的農業經濟,而是一種“農工混合的鄉土經濟”。中國農民單靠農業生產是不足以維持生活水準的。現階段,結合皖北地區的現狀特征,解決農村重構問題的第1步則是恢復農村“農工有機混合”的產業結構,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升級,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積極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完善農民收入結構。第2步,則是結合國家政策扶持,為返鄉農民工提供更為便捷的創業途徑,穩定農村勞動力結構。第3步,則是在現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基礎上,通過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產業發展環境,吸引更多的農民工返鄉工作以及自主創業,形成良性的“城市、農村人口流動”系統。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隨著城鄉統籌發展的不斷推進與深入,中國傳統“城鄉二元制”格局必將瓦解,城市與農村之間資源、人口的流動也將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我國現階段“畸形”的城市化過程也將得到糾正。
[1] 董青青,范迪軍.我國農村人口空心化問題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5):15-20.
[2] 王成新,姚士謀,陳彩虹.中國農村聚落空心化問題實證研究[J].地理科學,2005(3):257-262.
[3] 劉彥隨,劉玉,翟榮新.中國農村空心化的地理學研究與整治實踐[J].地理學報,2009(10):1193-1202.
[4] 龍花樓,李裕瑞,劉彥隨.中國空心化村莊演化特征及其動力機制[J].地理學報,2009(10):1203-1213.
[5] 盧繼宏.農村流動人口就業的趨勢及公共政策選擇:以四川省為例[J].農村經濟,2011(8):111-113.
[6] 羅小龍,田冬,楊效忠.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人口流出地鄉村社會變遷研究:對山西省中部地區的實證研究[J].地理科學,2012(10):1210-1213.
[7] 郭繼遠,張照陽.人口流動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6(18):155-156.
[8] 張志勝.人口流出背景下欠發達農村的社區建設:困境與出路[J].中國發展,2012(1):56-60.
[9] 李小玉.當前我國農民工收入現狀及提升路徑[J].企業經濟,2012(12):148-152.
[10] 王民強,潘錦云.農民工返鄉創業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從產業發展角度[J].特區經濟,2010(4):190-191.
[11] 韓金虎,嚴良軍,丁杰.“返鄉創業潮”引領新農村建設:江蘇省興化市“返鄉創業潮”蓬勃發展引發的思考[J].中國勞動保障,2006(7):28-29.
[12] 江琳.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重要性及政策建議[J].經營管理者,2013(14):56.
[13] 張秀娥,孫中博.農民工返鄉創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系解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0-13.
(責任編輯:張才德)
K 901
A
0528-9017(2014)03-0439-07
文獻著錄格式:潘磊,葛幼松.皖北人口高輸出地區農村格局重構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4(3):439-445.
2013-12-19
潘 磊(1988-),男,江蘇泰興人,碩士生。E-mail:chaorenpl@163.com。注:文章部分數據來自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皖北項目組(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