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平,張 杰,沈建生,張慧琴,謝 鳴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2.桐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桐鄉 314500;3.金華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果樹研究所,浙江金華 321017)
浙江省李產業現狀及發展建議
肖金平1,張 杰2,沈建生3,張慧琴1,謝 鳴1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2.桐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桐鄉 314500;3.金華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果樹研究所,浙江金華 321017)
從產業規模、栽培品種、產業科技水平及市場營銷等方面對浙江李產業發展現狀進行概述,分析浙江省李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制約因素和潛在優勢,并針對現有問題從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發、質控體系建立、良繁體系建設及產后商品化處理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進浙江省李產業發展的主要對策措施。
浙江;李產業;發展現狀;建議
浙江是我國南方李的主要產區之一,栽培歷史悠久,種質資源豐富,其中不乏地方名品[1]。但目前李產業的發展比較緩慢,產業規模和整體效益在全省果樹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重仍處于較低的水平,產業發展的潛力有待于進一步挖掘。隨著浙江省水果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消費者對果品質量要求的提高,李產業中存在的優勢品種不具規模、標準化栽培程度不高和精品果生產能力不強等問題都凸顯出來,制約了浙江省李產業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因此,研究探討浙江省李產業的發展現狀,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對策,進而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對提高浙江省李生產水平、發展高效生態果業和促進農民增收有著深遠的意義。
1.1 產業規模
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李栽培總面積為9533hm2,占全國總面積的3.6%,產量9.2萬t,占全國總量的3.2%。省內主要產區包括金華、紹興、杭州和麗水等,其中金華栽培面積最大,為2533hm2。近年來,隨著打造浙江精品果業戰略的實施,浙江省李產業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契機,李的栽培面積穩中有升、品種結構不斷優化、果品質量明顯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逐步提高。總的來說,浙江省李產業的發展正處于蓄勢上升階段。
1.2 栽培品種
1.2.1 主要地方良種
浙江李栽培歷史悠久,其中文獻記載槜李在嘉興已有2500年的栽培歷史[2]。經過長期的天然雜交和基因突變,產生了復雜多樣的品種和類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浙江省農科院園藝所為主成立的浙江省李地方品種資源整理開發利用協作組通過對省內30余個縣(市)調查摸底,確定省內李品種(類型)約有30個[1],其中主栽品種有桐鄉槜李、紅心李、天目蜜李、浦江桃形李、嵊州桃形李、牛心李、金塘李等。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品種在農村城鎮化和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已經基本消失或正瀕臨消失,這給產業的發展和李的育種工作造成巨大損失。因此在引進和推廣商業化品種的過程中,應加強種質資源的保護,注意對古老地方品種(類型)的收集、評價和利用,使浙江省特有的、寶貴的資源能真正發揮出應有的價值,提高全省李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1.2.2 主要引進品種
浙江是李的原產地和主產區之一,地方品種資源豐富,但在多年的生產栽培過程中,許多當家品種出現種性退化、品質變劣等問題,加之管理粗放,造成產量下降,病蟲害發生加重,效益下滑也挫傷了果農的種植熱情,制約了李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浙江省開始大量引進國外李新品種[3],并陸續在一些產區擴大推廣,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通過優新品種的引進豐富了本省李產業的品種結構,推動了浙江李產業水平的提升。目前生產上栽培的主要引進品種如表1所示。

表1 浙江省李主要引進品種概況
1.3 產業科技水平
浙江省李的生產多為一家一戶經營,生產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低,加之基礎條件差,栽培管理較粗放,因此生產的果品質量不高。隨著浙江省果樹產業結構調整和精品水果戰略的實施,李產業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水平也得到顯著提升。浙江省農科院、金華市農科院等農業科研機構及各地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為李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針對生產上存在的技術難題和果農急需,主要開展良種引育及配套栽培技術集成研發等方面的工作。從高效授粉、果實套袋、合理負載(疏花疏果)、水肥調控、反光膜覆蓋、避雨栽培、適期采收等方面開展研究,通過技術創新和現有適用技術的集成組裝,為浙江省李產業的高效安全生產提供保障。特別是針對南方地區李樹開花和座果受到晚霜、倒春寒、陰雨低溫及成熟期梅雨等不良氣象因素影響的問題,開展避雨設施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4-6],對李的穩產提質起到了明顯的效果。一些主要產區也根據實際情況相繼建立了標準化栽培技術體系[7-9],并制定了浙江省李地方名品(桐鄉槜李、浦江桃形李、金塘李)的生產技術規程,加快推進了產業技術水平的提升。
1.4 品牌建設與市場銷售
目前浙江省李的銷售主要以省內市場為主,少部分銷往江蘇、上海等周邊省份。果品除了少量用于蜜餞、果醬、果汁、李酒加工外,大部分為鮮果銷售。近幾年來,一些產區通過逐步提高李加工產品的種類和比例來延長產業鏈,從而緩解李果上市期集中的壓力。隨著產業化、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各地品牌宣傳和保護意識也不斷加強,在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同時,也通過多種途徑來做大做強自主品牌。如“琥珀”牌槜李、“羲之”牌桃形李及“金塘李”等都在省內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2.1 品種資源豐富
浙江是我國南方李的原產地和傳統產區,栽培歷史悠久,品種資源豐富,也產生了許多有價值的變異類型,豐富的種質資源為浙江省李品種選育和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物質基礎。國外優良品種的引進使本省李產業的品種結構更為多樣化,有利于生產上選擇性地發展、開發適應市場需要、優質高效的品種。隨著栽培和管理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浙江省李產業的品種優勢將逐步轉化為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2.2良好的產業基礎
李一直以來都是浙江主要的水果種類之一,其中有不少地方傳統名品。在長期的栽培過程中果農也總結出一些先進實用的栽培管理經驗,擁有一定的生產管理水平,為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經濟效益的提升激發了果農的種植積極性,地方政府對發展李產業也非常重視,通過多種措施加強品牌建設,制定相應的技術規程,在產區逐步提高標準化生產技術覆蓋率。
2.3 載體功能的拓展
李樹樹姿優美,花潔白秀美,果形美觀,是理想的觀賞植物,可與休閑旅游相結合,春賞花、夏品果,拓展果園的功能,開發假日經濟,提升產業附加值,也可為建設生態浙江、美麗鄉村做出貢獻。近年來,桐鄉、嵊州等地依托當地特色李產業開展系列的文化旅游活動。自2011年,嘉興桐鄉連續舉辦了三屆“槜李文化周”,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槜李的開發和利用已經成為桐鄉果樹產業的亮點之一。
3.1 標準化生產技術到位率低
浙江省李園管理普遍比較粗放,農戶栽培技術水平不高,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普及率和執行到位率較低。果農掌握的技術參差不齊,生產標準不統一,管理上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大,栽培技術往往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質量標準體系和生產技術規程的實施和普及不夠,致使果品優質率低,單產水平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經濟效益不佳。
3.2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不完善
良種繁育體系還不健全,不能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種苗管理大多處于無序狀態,私拉亂調、亂引濫繁的行為還普遍存在,影響苗木純度,育苗戶自主引種,未經試驗自行推廣,導致品種不適應而損害種植戶的利益。脫毒李苗的生產才剛起步,與實際需要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由于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的滯后,一些古老的地方李品種種性退化嚴重,品系混雜,品質和產量得不到保證。
3.3 產后商品化處理能力薄弱
產后商品化處理程度低,大部分李果仍處于統貨銷售的落后狀態,缺乏大型的冷鏈貯藏設施,已有的貯藏保鮮設施陳舊簡陋,根本滿足不了現階段李產后處理的需要,導致大量鮮果集中上市,供應期大大縮短,銷售壓力明顯增大。產后商品化處理率低,僅有少部分經過選果、清洗、打蠟、分級和包裝后投放市場,且已有處理多不符合國際市場的銷售要求。加工能力薄弱,加工產品單一,有的還停留在初加工階段,市場開拓力不強,附加值不高。
3.4 市場體系和產業經營不完善
浙江李生產、經營方式仍以個人或家庭經營為主,生產規模偏小,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從生產到銷售各環節關聯性差,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突出,很難實現產、運、貯、銷一體化,削弱了終端產品的競爭力。銷售網絡不健全,市場信息網絡建設比較滯后,果農得不到最新果品供求動態和價格行情,從而導致營銷無序、相互壓價和優果難優價等現象發生。
4.1 推進李標準化栽培,加快標準園建設
引導和推動李特色和優勢區域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建設一批質量高、規模大、品牌強、效益好的標準示范李園,集成推廣李優質高效標準化栽培技術,并把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納入安全生產和標準管理軌道,全面提高果品品質和質量安全,帶動全省李生產水平的提高。在經濟基礎好、生產技術水平較高的地區,加強設施栽培的推廣力度,著重發展具有高標準的現代果業基地,提高精品果生產能力。
4.2 科學規劃布局,優化品種結構
根據生態、經濟、技術條件及已有的發展基礎,選擇一批李的優勢產區,建立高效商品化生產基地。對新發展的李園,應盡量選擇立地條件好、肥力較高的低丘地帶。優化品種結構,因地制宜確定適宜品種。大力發展優質、抗病、耐貯運的新品種,調整品種熟期結構,注重發展極早熟和極晚熟品種,提早和延長市場供應期。擴大鮮食和加工兼用品種的種植比例,提高產業附加值。
4.3加快良種繁育體系建設
逐步建立和完善李種苗繁育體系,建立相配套的母本園和采穗圃,嚴格引種試種程序,強化質量檢測和病蟲檢疫,實現苗木管理規范化。加快無病毒苗木的繁育和推廣,從源頭克服品種純度、苗木質量等問題。一些古老的地方品種在長期的栽培演化中,形成了眾多的品系,表現不一,且十分混雜,種性退化現象嚴重。因此,對這些地方優良品種的提純復壯也亟待進行。
4.4加速研發和推廣省力化栽培技術
在生產成本持續增長和用工荒的壓力下,李生產在優質安全前提下實行省力、省工栽培勢在必行。故要加速研發相關技術,并大力推廣專用緩釋肥、標準化整形修剪等栽培技術。
4.5 適度發展休閑觀光李園,提高產地效益
農業休閑觀光功能的開發,在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產品產地銷售的同時,也帶動旅游、餐飲、運輸等其他產業的強勁增長,成為近年來浙江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李產區可根據實際情況適度發展觀光李園,開展休閑、體驗、教育、度假等鄉村游活動,發揮李園區(產地)的綜合效益。研究并摸索出一套賞食兼用李栽培管理技術,為發展觀光休閑果業提供技術支撐。
4.6 開展配套技術研究,建立質量標準體系
加大科技投入,針對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開展關鍵技術研究,建立李質量標準體系,實現果品生產技術規范化,對果品質量進行全程控制。研發和推廣防霜防凍、避雨設施栽培、果園覆蓋、肥水一體化、整形修剪、疏花疏果、高效授粉、病蟲害綜合防治、適期采收和采后商品化處理等規范化、標準化生產技術,同時加強科研推廣部門的協作,注意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與現有栽培技術組裝配套,提高果品產量和品質。
4.7 注重加工體系建設,提升產后商品化處理能力
針對目前浙江省李商品化處理中的薄弱環節,以生產基地為重點,加快引進新技術、新設備的步伐,實現果實分級、包裝、貯藏、運輸以及果品加工一體化,提高果實商品化處理率。在省內特色李主產區,培育扶持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鼓勵建設冷藏庫和冷藏運輸設施設備,逐步建立從田間到市場的冷鏈銷售系統,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綜合效益。
4.8加強品牌建設,拓寬市場渠道
品牌是提升果品附加值、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關鍵因素。李產業的發展應結合浙江省精品果業戰略的實施,大力加強品牌建設,提高果農品牌意識,培育自主品牌,做大做強優勢品牌。開發果品營養保健功能、果文化等潛在資源,通過媒體、網絡等多渠道宣傳,擴大社會影響,打造更多知名品牌。對優勢品牌加強質量監管,建立品牌產品品質管理及認證制度,以實現生產安全、流通安全、消費安全的目標。強化市場資訊,建立市場導向的多元化營銷渠道;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產業化組織,擴大經營規模,提升整體經營效率,拓展果品市場,多渠道開拓出口市場。
[1] 浙江省李地方品種資源整理開發利用協作組.浙江省李地方品種資源評估和利用[J].果樹科學,1994,11(3):190-192.
[2] 朱福榮,蔣和金,曹圣林.淺析槜李低產原因及提高座果率的措施[J].浙江柑橘,2000,17(2):41-43.
[3] 王華新.浙江省李樹生產主栽品種及栽培技術介紹[G]//楊建民,周懷軍,張加延.李杏資源研究與利用進展4.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91-94.
[4] 王文波,朱永淡,鄭稼祥.桃形李避雨栽培技術[J].綠色科技,2010(12):39-40.
[5] 朱福榮.遮陽網覆蓋防止槜李低溫寒害試驗[J].中國果樹,2012(3):40-42.
[6] 孫鈞,宗四弟,朱福榮,等.槜李避雨設施栽培技術試驗[J].浙江柑橘,2003,20(4):41-43.
[7] 陳再宏,魏靈珠,吳江.浦江桃形李高效栽培關鍵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1(6):73-174.
[8] 黃新助,黃少平,呂綠營.嵊縣桃形李優質豐產栽培技術[J].中國果樹,2010(6):51-52.
[9] 吳江,姚炳明,金文榮.槜李的生物學特性及標準化栽培技術[J].中國南方果樹,2005,34(1):50-51.
(責任編輯:張瑞麟)
S66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0528-9017(2014)07-0985-03
文獻著錄格式:肖金平,張杰,沈建生,等.浙江省李產業現狀及發展建議[J].浙江農業科學,2014(7):985-987,990.
2014-04-15
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01003058-4-3);浙江省果品新品種選育重大專項(2012C12904)
肖金平(1977-),男,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桃、李育種與栽培技術研究工作。E-mail:dzxj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