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亮,范永勝,李 洋,馬華平
(1.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河南新鄉 453003;2.河南九圣禾新科種業公司,河南新鄉 453003)
國審小麥新麥23的豐產性、穩產性及產量結構分析
付 亮1,范永勝2,李 洋2,馬華平1
(1.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河南新鄉 453003;2.河南九圣禾新科種業公司,河南新鄉 453003)
利用國家黃淮南片區試匯總資料,采用多種分析方法對新麥23和對照偃展4110的豐產性、穩產性及產量構成進行分析比較。結果表明,國審小麥新品種新麥23具有豐產性突出,穩產性好,適應性廣,結構合理的特點。廣泛適應于河南?。喜康静琨渽^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陜西省關中地區高中水肥地塊中晚茬種植,具有較高的產量潛力。
小麥;新麥23;豐產性;穩產性;產量構成
新麥23是河南敦煌種業新科種子有限公司和新鄉市農科院2002年共同以弱春性抗病早熟廣適小麥新品種偃展4110為母本,半冬性中熟大穗高粒重抗倒伏小麥新品種周麥16號為父本雜交,采用弱春性×半冬性雜交組配模式,系譜選擇法選育而成的超高產小麥新品種。該品種2010-2012年度連續2年參加國家黃淮南片小麥春水組區試,2012-2013年度參加國家生產試驗,2013年已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國審麥2013016)。為了使小麥新品種新麥23在生產上發揮更大的增產作用,探討其高產途徑和適應區域,利用國家區試數據,對該品種的豐產性、穩產性及產量結構進行分析。
1.1材料
利用2010-2013年度2年國家黃淮南片區試匯總結果和1年生產試驗匯總結果,進行多年度多點聯合方差分析,以測定其豐產性、穩產性及產量構成[1]。
1.2方法
數據計算采用中國農業大學與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合作開發的軟件區試99。
與對照種增(減)產百分數分析,主要顯示品種的豐產性能。方差分析,采用當年多點常規方差分析。新復極差測驗,主要分析品種間的差異顯著性?;プ鞣讲罘€定性分析,互作方差變異系數越小,品種越穩定。變異系數分析,主要是分析品種的靜態穩定性,變異系數是對應的品種在各環境上的均值間變異(標準差)占該品種的總均值的百分比,反映了品種的靜態穩定性。若變異系數小,說明該品種在不同的環境中變化小,靜態穩定性好。一般變異系數值小,同時均值又高的品種是最理想的品種。穩定性與適應性分析,此分析包括品種離優度(Pi)和與最優互作(PGEi)分析。Pi值反映的是該品種在各試點上與最佳品種的平均差異,Pi值越小,差異越不顯著;PGEi值是該品種在各試點上與該試點上最佳品種的互作均方,反映的是各試點上該品種與最佳品種的產量變化趨勢的相似程度。PGEi值越小,越不顯著,說明該品種在各試點上與最佳品種的變化趨勢越一致[1-2]。
2.1豐產性
2010-2012年度參加國家黃淮南片春水組區試2年,2010-2011年度參加國家春水組區試,15點匯總,12點增產,平均產量8403.0kg· hm-2,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2.6%,不顯著,增產點率80.0%,居11個參試品種的第6位[3]。2011-2012年度春水組區試續試,18點匯總,17點增產,平均產量7066.5kg·hm-2,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5.3%,達極顯著水平,增產點率94.4%,居春水組15個參試品種的第2位[4]。2年區試平均產量7734.8kg·hm-2,平均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3.9%,增產點率87.2%。區試最高產量10144.5kg·hm-2。2012-2013年度國家春水組生產試驗,平均產量7095.0kg·hm-2,14點匯總,14點增產,增產點率100.0%,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6.8%,居春水組生產試驗第1位[5]。在3年47點次的試驗中,有10點在6750kg· hm-2以下,占試點總數的21.3%;有19點在6750~7500kg·hm-2,占試點總數的40.4%;有10點在7500~8250kg·hm-2,占試點總數的20.0%,有8點在8250kg·hm-2以上,說明新麥23在國家的產量水平主要分布在6750~9000 kg·hm-2。
2.2穩產性及適應性
互作方差分析表明,新麥23在國家區試中方差值和變異系數均較小,說明該品種具有較好的動態穩定性。同時從表1中可以看出,新麥23的均值變異系數均在10%左右,相對較低,且均值最高,說明新麥23的產量穩定性隨環境變化而改變的幅度小,靜態穩定性較好。穩定性與適應性分析結果表明,區試中新麥23在2年2組試驗中的Pi值均較小,說明該品種在各試點上與最佳品種的平均變異小,在試點間的普遍適應性強;第1年區試結果與最優品種的PGEi為略大,第2年區試結果與最優品種的PGEi為最小,2年變化不大,說明新麥23與最佳品種的產量變化趨勢最相似。品種適應度分析表明,新麥23在3年3組試驗中,適應度值均為92.0%,說明其適應性較好[6]。
2.3產量結構
從表2可以看出,新麥23的單位面積穗數在630萬·hm-2左右,最高年份達660萬·hm-2,說明該品種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強,從栽培和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可以通過增加單位面積穗數,來實現增產的目標;每穗粒數在30粒左右,年際間變化較小,說明該品種的結實性好;千粒重42~44g。從產量構成三要素可以看出,新麥23屬大穗大粒類型,更適合高水肥條件下種植,采取有效的栽培技術措施,協調其產量構成三要素,一般產量可達8403kg·hm-2,甚至更高。

表1 新麥23及對照品種偃展4110在河南省小麥區試中的產量表現及穩定性

表2 新麥23及對照品種偃展4110的產量結構變化
國家區試3年3組47點次的結果及豐產性、穩產性分析表明,新麥23號在所有試點上均比對照品種增產,最高產量達10144.5kg·hm-2,高產潛力突出,穩產性好,適應性廣,尤其是它在時間、地點間豐產性能穩定,有利于小麥高產栽培措施的應用。
新麥23在6750~9000kg·hm-2產量水平下表現最好,產量構成最佳模式為有效穗數630.0萬·hm-2以上,每穗粒數30.0粒左右,千粒重44g。
該品種綜合抗病性好,抗倒伏能力強,適于河南?。喜康静琨渽^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陜西省關中地區中晚茬中高肥力地種植,高水肥條件下更能發揮該品種的產量潛力。
參考文獻:
[1] 張群遠,孔繁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統計分析模型的比較[J].中國農業科學,2002,35(4):365-371.
[2] 李世平,張哲夫,安林利,等.品種穩定性參數和高穩系數在小麥區試中的應用及其分析[J].華北農學報,2000,15(3):10-15.
[3] 趙虹,王西成.2010-2011年度中國冬小麥新品種動態[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70-90.
[4] 王西成,趙虹.2011-2012年度中國冬小麥新品種動態[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67-93.
[5] 趙虹,王西成.2012-2013年度黃淮麥區小麥品種試驗匯總[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3:74-83.
[6] 曹廷杰,王西成,趙虹,等.國審小麥新品種周麥23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及產量結構[J].種子,2010(3):115-116.
(責任編輯:吳益偉)
S5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0528-9017(2014)07-0998-02
文獻著錄格式:付亮,范永勝,李洋,等.國審小麥新麥23的豐產性、穩產性及產量結構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4(7):998-1000.
2014-05-12
國家生物育種能力建設與產業化專項資金資助(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農業部);2013年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資金
付 亮(1984-),河南輝縣市人,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和區試工作。E-mail:flyingsky2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