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伯偉,周書軍,葉劍峰,方 玲,毛福江,邵將煒
(1.浙江省中藥材產業協會浙江省種植業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20;2.寧波市鄞州區農林局,浙江寧波 315100;3.浙江康恩貝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52;4.寧波市鄞州天浩專業合作社,浙江寧波 315100;5.寧波市鄞州富農浙貝母專業合作社,浙江寧波 315161)
浙貝2號新品種選育和主要生物性狀研究
何伯偉1,周書軍2*,葉劍峰3,方 玲3,毛福江4,邵將煒5
(1.浙江省中藥材產業協會浙江省種植業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20;2.寧波市鄞州區農林局,浙江寧波 315100;3.浙江康恩貝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52;4.寧波市鄞州天浩專業合作社,浙江寧波 315100;5.寧波市鄞州富農浙貝母專業合作社,浙江寧波 315161)
通過變異株篩選和系統育種選育了浙貝2號,2009-2012年連續開展該品種的主要農藝性狀、生育期、抗病性、產量、品質等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浙貝2號的全生育期235d,比浙貝1號和多子種均增4d左右,其中齊苗期推遲10d、現蕾期和始花期推遲7d、始枯期推遲3d、枯萎期推遲6d左右;灰霉病、干腐病發病率和越夏種子貝母爛貝率均低于浙貝1號,但對病毒病抗性稍弱;每667m2產量平均為246.4kg,比浙貝1號增產4.94%,比多子種增產6.48%。浙貝2號植株性狀優,豐產性好,品質佳,適宜鄞州以及區域條件類似地區種植。
浙貝2號;新品種選育;生物性狀
浙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是百合科貝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的鱗莖是著名的中藥材“浙八味”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蘇等地。貝母首載于秦漢時期《神農本草經》,其味苦,性寒,歸肺經和心經,具有清熱化痰、降氣止咳及散結消腫之功效[1-2],主治風熱或痰熱咳嗽[3-4]、肺癰吐膿及瘡癰腫毒等癥[5-11]。浙江省是全國浙貝母的主產區,年種植面積2000hm2,提供商品浙貝9000t,占全國的90%以上。鄞州區種植歷史悠久,為浙貝母的主產地,面積和產量占全省的1/2。浙貝母采用地下鱗莖繁殖,目前貝農戶戶留種,品種不一,種源混雜,種貝質量和田間性狀表現差異大,直接導致了浙貝母的產量、品質和藥用成分的不穩定,從而影響藥效[12-13]。為此,選育高產優質、抗性強、生育期適當的優良品種,保證種源的遺傳穩定性是保障浙貝母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有效舉措。為實現高產、優質的浙貝母良種以及強化品種的遺傳穩定性,本研究連續多年通過變異株篩選、系統育種等方式開展了浙貝2號品種選育,為進一步研究浙貝2號的生物學特征,開展浙貝2號、浙貝1號和農家種多子貝的生育期特征、農藝性狀和抗病性比較,為浙貝2號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20世紀50年代末期,鄞州區農業部門從鄞州樟村浙貝地方種(狹葉類型)的變異株中發現寬葉型貝母,并進行單株分離篩選,當時株系數量較少,種性不穩定,只有零星種植,處于自流失管狀態。1980年春季,鄞縣(鄞州)貝母研究所和農業部門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的要求,建立種子選育和繁育基地,開展良種選育,篩選寬葉型優良單株,進行連續選優和品種比較試驗,至1988年已基本形成有一定種植規模的寬葉型浙貝新品系。但80年代末,隨著鄞州區貝母研究所的撤銷,此項研究停止,貝農家家自繁留種導致種莖混雜、種性退化。2000年始,鄞州區農林局會同鄞州區章水鎮農技站、鄞江鎮農技站等單位,在浙江省中藥材產業協會、浙江康恩貝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藥研究所、寧波大學等單位的協作下,重新開展良種選育工作,建立了貝母種質資源圃和選種圃0.8 hm2,貝母優質高產繁育示范基地1.33hm2,繼續開展寬葉型浙貝單株選優、品種比較試驗和提純復壯工作,對其生物學特征特性、抗性、品種適應性和產量、品質進一步進行試驗研究。至2007年形成了特征明顯、性狀穩定一致的寬葉型浙貝新品系,暫命名浙貝2號,同時開展多點多年品比試驗和生產示范,制定了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和無公害栽培管理模式圖。2013年浙貝2號通過浙江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浙(非)審藥2013001)。
2.1 材料
試材為浙貝2號、浙貝1號和農家種多子種。
2009-2012年設在寧波市鄞州區鄞江鎮梅園、章水鎮鄭家和章溪進行試驗。試驗面積為4602 m2,其中2009年10月播種1134m2,2010和2011年均播種1734m2。具體分布:鄞江試驗點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466m2,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和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均為1066m2;鄭家和章溪試驗點每年各334m2。土壤質地成分見表1。
2.2 處理設計與栽培管理
每試驗小區面積33.3m2,長17.5m,凈寬1.6m,溝寬0.3m。行株距0.2m×0.2m,每小區種植鱗莖700只(穴),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田間管理一致,下種前每667m2用復合肥25 kg作基肥,豬糞2500kg作蓋肥;2-3月按苗肥、蕾肥、花肥、保稈肥,每667m2分別用尿素1~3 kg、復合肥5~25kg作追肥。

表1 不同試驗地點土壤狀況
2.3 調查測定與方法
每試驗小區根據隨機抽樣法抽取40穴生長勢一致的植株,對各品種的齊苗期、現蕾期、始花期、始枯期及枯萎期等生育期進行觀察。對主桿高、主桿粗、多桿率、葉數、單貝重等農藝性狀進行統計分析。
對田間灰霉病、干腐病發病率以及越夏種子貝母爛貝率進行調查統計。
2.4 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DPS統計分析軟件,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14]。
3.1 生育期
2009-2012年在寧波市鄞州區鄞江鎮梅園、章水鎮鄭家和章溪等試驗點開展調查,3個試驗點的表現都類似,表明浙貝2號生育期特征已穩定。分析主要生育期特征(表2),浙貝2號全生育期為235d左右,出苗至植株枯萎經歷95d左右,齊苗期、現蕾期、始花期均比浙貝1號推遲7d,植株始枯推遲3d,枯萎期推遲4 d??菸诘耐七t意味著延長了營養期葉片保綠功能,增強光合作用,有利于地下鱗莖的膨大及提高單產。

表2 2009-2012年度各品種的生育期表現
3.2 農藝性狀
2009-2012年在寧波市鄞州區鄞江鎮梅園、章水鎮鄭家和章溪等3個試驗點,開展浙貝1號、浙貝2號和多子種的主要農藝性狀試驗,并對其主桿高、主桿粗、多桿率、葉數、單貝重等主要農藝性狀進行統計分析(表3)。

表3 2009-2012年度各品種的主要農藝性狀表現

圖1 浙貝2號植株和鱗莖
浙貝2號株高55cm,莖粗0.6cm,莖圓柱形直立。主莖基部棕色或棕綠色,中部為棕綠過渡色,上部綠色。二桿比浙貝1號少,葉淡綠,葉寬大于浙貝1號。枯萎前植株莖葉呈竹葉色,色澤淡于其他品種。地下鱗莖表皮乳白或奶黃色,呈扁圓形,直徑3~6cm,單鱗莖26g。鱗片肥厚,多為2片,包合緊,鱗莖完整,繁殖率1∶2.0~2.2??偁罨ㄐ颍恐?~8朵花,淡黃或黃綠色(圖1)。
3.3 抗病性
浙貝母在大田越夏期間,其鱗莖腐爛受損的主要病害為貝母灰霉病和貝母干腐病等。經鑒定,貝母灰霉病菌的病原菌為Botrytiselliptica(Berk.)Cooke.,干腐病的病原菌為鐮刀菌Fusarium avenaceum(Fr.)Sacc.[15]。為此,2009-2012年連續在3個試驗點對浙貝2號、浙貝1號和多子種進行田間灰霉病、干腐病發病率以及越夏種子貝母爛貝率進行調查。據統計分析,浙貝2號的灰霉病、干腐病發病率和越夏種子貝母爛貝率均低于浙貝1號,且灰霉病發病指數存在極顯著差異,干腐病的病情指數和爛貝率存在顯著差異(表4)。此外,近年發現浙貝2號的病毒病發生有增加趨勢,需予注意。
3.4 產量
2010-2012年在3個地點開展浙貝2號、浙貝1號和多子種產量對比試驗(表5),按當時的鮮鱗莖日曬熏蒸結合加工法,折干33.33%計算。浙貝2號在各試驗點的產量表現穩定,每667m2折合產量平均為246.4kg,比對照浙貝1號增產4.94%,比多子種增產6.48%。
3.5 品質與加工性狀
2012年,經浙江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切片干燥測定,浙貝2號的貝母素甲、貝母素乙含量為0.106%,符合2010年版《中國藥典》規定的≥0.08%標準??偦曳峙c熾灼殘渣含量則均低于浙貝1號,經RAPD,ISSR分子標記技術和鱗莖薄層貝母素乙斑點位置分析,與浙貝1號等品種存在遺傳差異,斑點區別明顯。元貝率90%,鱗莖外觀性好,切片質量優,蠣殼灰加工法曬干率29%。

表4 2009-2012年各品種的病害發生情況
浙貝2號在鄞州等地示范推廣,有較好的豐產性和穩定性,藥材品質佳。其適宜于寧波等亞熱帶、低山緩坡、土壤沙性、有機質豐富的地區種植。
4.1 土壤
土壤過于粘重易引起軟腐病,偏沙則肥力不足,后勁弱、易早衰,同時蟲害也嚴重,以含有機質豐富的砂質壤土或中壤土較為理想。適宜貝母生長的土壤容重以1.15~1.27g·cm-3,通氣孔度以10%~12%,毛管孔度以37.5%~41.0%,土壤堅實度以1.2g·cm-3以上(留種鱗莖過夏期間宜在1.38g·cm-3左右)為好。適宜pH值為5.0~6.8,土層深度要求在40cm以上。長期積水田、粘性青紫泥田、堿性棉花田都不宜種植。
4.2 光照
光照對貝母的產量和品質尤為重要。如在3-5月陰雨連綿,光照少,因光合作用減弱而減產;對光的需求主要在初蕾期到臨枯期;越夏期鱗莖處于休眠狀態,光照要求低,故可取之室內泥藏或在田間地下留種越夏。
4.3 溫度
浙貝2號喜溫涼、濕潤氣候,怕漬水、炎熱,生長適溫為20~25℃。在氣溫低于-3℃時,植株受凍;但在鱗莖新芽萌發初期至氣溫低于-6℃時始受凍害。貝母種子的萌發需在8~10℃下經63d打破休眠。無性繁殖需要打破新芽休眠,當氣溫高于23℃時,對新芽的萌發有抑制作用,8~15℃是鱗莖新芽和根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的積溫1159.7℃,生長期積溫1172.1℃。
4.4 水分
貝母有性繁殖時,苗床播種育苗,需水量較大,容易受到干旱影響,注意保持土壤濕度。當貝母采用無性繁殖時,從鱗莖心芽形成到出土前,對水分需求不多;出苗后至5月中上旬植株老枯前的生育旺盛期,葉的蒸騰面積大,需水量大,應適時澆水;但貝母是鱗莖植物,水分不能太多,如連續陰雨、田間積水,會使鱗莖腐爛,因此,越夏時切忌田間積水。貝母地土壤水分保持在30%~35%,空氣相對濕度要求75%~85%。
4.5 施肥管理
每667m2施純氮7~12kg,分別在出苗前、齊苗期、現蕾期施入。土壤缺磷則植株矮化,莖葉發紫,貝母對磷的利用率只有15%~20%,所以磷適宜作基肥。貝母缺鉀則葉色深綠,葉緣發黃,莖桿衰弱,嚴重減產;一般土壤中鉀含量達2%以上為高量,1.4%~2.0%為中量,1.4%以下為低量;貝母對鉀最為敏感的時期是在現蕾開花期,此時如667m2施10kg硫酸鉀(貝母為藥用性鱗莖植物,忌用氯化鉀),增產效果較好。
4.6 推廣應用情況
根據生產調查,2010-2012年,鄞州區累計種植浙貝母2060hm2,每667m2產量296kg。其中浙貝2號213hm2,占10.36%,每667m2產量307kg;浙貝1號1620hm2,占78.64%,每667 m2產量293kg;多子等品種227hm2,占11%,每667m2產量290kg,浙貝2號產量比浙貝1號增加4.78%,比多子種增加5.86%,表現穩產高產。根據3年田間長勢長相分析,浙貝2號優于浙貝1號,表現為病害輕、枯萎遲和種貝越夏爛種少等特征。已推廣至磐安等地,年種植浙貝2號約27hm2。

表5 各品種的產量表現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1部)[S].2010.
[2] 王文杰.貝母[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0:203-213.
[3] 駱和生,王建華.中藥方劑的藥理與臨床研究進展[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1:138-139.
[4] 蔣文躍,楊字,李燕燕.化痰藥半夏、瓜簍、浙貝母、石菖蒲對大鼠血液流變性的影響[J].中醫雜志,2002,43(3):215-216,225.
[5] 張明發,沈雅琴,朱自平,等.辛溫(熱)合歸脾胃經中藥藥性研究(Ⅵ)抗血栓形成和抗凝作用[J].中國中藥雜志,1997,22(11):691-693.
[6] PaeHO,OhH,ChoiBM,etal.Diferentiation-inducing effectsofverticinone,anisosteroidalalkaloidsisolatedfromthe bulbusofFritillariaussuriensis,onhumanpromyelocytic leukemiaHL-60cells[J].BiolPharmBull,2002,25(11):1409-1411.
[7] 楊慶,聶淑琴,翁小剛,等.烏頭、貝母單用及配伍應用體內外抗腫瘤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5,11(4):25-28.
[8] 胡凱文,鄭洪霞,齊靜,等.浙貝母堿逆轉自血病細胞多藥耐藥的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1999,20(12):650-651.
[9] 李偉,胡凱文,蘇偉,等.浙貝母散劑逆轉急性白血病多藥耐藥的臨床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7(1):63-65.
[10] 秦茜,梁韶輝,黃慧聰,等.浙貝母素乙和黃芪抗大鼠卡氏肺孢子蟲肺炎的療效比較[J].溫州醫學院學報,2009,39(2):147-150.
[11] 李冬云,陳信義,姜靖雯,等.復方浙貝顆粒研究現狀與應用前景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9,9(2):85-87.
[12] 王翰華,周書軍,張林苗.鄞州浙貝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10(4):755-756.
[13] 周書軍,董陽輝,張林苗,等.鄞州浙貝生產現狀與對策[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8,21(2):85-87.
[14] TangQY,FengMG.DPSDataprocessingsystem:Experimentaldesign,statisticalanalysis,anddatamining[M].Beijing:SciencePress,2002.
[15] 高文遠,李志亮,肖培根.常用中藥浙貝母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1996,21(6):323-325,328.
(責任編輯:張瑞麟)
S56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0528-9017(2014)07-1014-04
文獻著錄格式:何伯偉,周書軍,葉劍鋒,等.浙貝2號新品種選育和主要生物性狀研究[J].浙江農業科學,2014(7):1014-1018.
2014-02-24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藥材專項(2011BAI04B06);浙江省農作物種質資源調查與保護(浙農專發〔2008〕26號)
何伯偉(1970-),男,浙江麗水人,高級農藝師,浙江省農業廳中藥材首席專家,碩士,從事中藥材生產管理和技術推廣工作。E-mail:724512742@qq.com。
周書軍(1961-),男,浙江鄞州人,推廣研究員,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E-mail:2285007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