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遠 法學博士,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副教授
職能代理制:維系政府與社會組織的紐帶
陸明遠 法學博士,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副教授
政府如何引導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是提高環保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這已在世界各國間達成共識。因此,進一步創新政府管理機制,保證政府與社會組織順利合作就成為今后我國政府、社會組織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這不僅關乎政府、社會組織的共強發展,更影響著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
近年來,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發展中的熱點,不僅關乎民眾的生活質量,更關乎國家的長遠戰略。統計顯示,截止2013年,中國的環保民間組織已有6000多家,并在不同層面上開展著各自的環保民間志愿活動。這一方面體現了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民眾參與熱情,另一方面,也彰顯了社會力量在環保工作中所處的重要地位。
面對數量龐大的社會組織,政府只有科學的設計管理制度,有效的指導調節,才能更好地促進其發揮作用。不論是購買服務還是合同外包,政府服務職能轉移的實踐已初見成效??梢灶A見,建立公開、公正、有效的職能代理機制,是實現政府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的明智之舉,也將進一步提高我國公共服務領域的整體水平。
在西方國家環保工作中,對社會組織及其政府管理制定了完備的法律,這就從制度上為職能代理的規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在管理內容上,首先應當改變目前中國對于環保社會組織管理只依靠行政法規的現狀。法規組合容易出現各部門、各地區政府部門及社會組織各自為政、多頭領導,容易出現權限模糊以及權力真空。而法律體系意味著制度建設的系統性,科學化,是社會組織進一步發展的必要保證。
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對社會組織管理非常嚴格,但并不是在“入口”上,而是從稅務等方面進行專項管理。在準入上,社會組織只需符合法(律)定條件,就可以到地方政府部門或司法部門辦理備案登記手續,受理單位非經法定事由不能拒絕社會組織的成立申請。
相比之下,目前中國社會組織的準入制度遵循行政準入制度,以“嚴進嚴出”為基本原則,在組織申請條件、組織年檢、報告等具體管理制度上相對比較嚴格,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大量基層社會組織的發展,而這類組織所從事的環保工作正是政府需要社會組織參與的重點區域。
因此,強調政府在社會組織準入上的管理效率,適當保持制度的彈性,對于部分確實有較大影響、范圍較廣泛的大型社會組織,政府應當把好關,謹防這些組織利用體制的漏洞牟取非法利益,造成公共資源的巨大損失。同時,對于一些基層的服務類社會組織,由于其所從事工作的特點,一般沒有必要設立和大型社會組織一樣苛刻的條件,可以考慮試行備案制,適當放寬社會組織成立的政府限制,這樣可以減輕政府管理的負擔,為政府與社會組織的職能代理打下堅實的社會基礎。
西方國家的政府和環保組織間有穩定的溝通渠道,其中,環保職能部門的主要領導人定期都會與主要環保組織的領導人會晤。相比之下,國內環保組織在很多環保問題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分析和數據處理能力,也能夠匯集一定的民眾意愿,但是這些有價值的信息卻由于各種原因難以及時有效地進入政府決策過程。這種滯后性一方面會降低決策的有效性,更可能激化矛盾,例如“怒江事件”和“廈門PX事件”。因此,政府應該建立環保組織“白名單”,主動和這些組織定期聯系,給他們一個表達意見的渠道。
在這方面,國內已經有了一定的嘗試。例如,2010年環境保護部出臺了《關于培育引導環保社會組織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培育引導環保社會組織的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即積極扶持、加快發展,加強溝通、深化合作,依法管理、規范引導,積極培育與扶持環保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

大四學生王曉波在阿拉善SEE舉辦的“2013創綠家感恩答謝會”上,向NGO代表介紹自己的快遞盒回收計劃。 SEE創綠家/供圖
為此,環境保護部要求各地制定培育扶持環保社會組織的發展規劃;拓展環保社會組織的活動與發展空間;建立政府與環保社會組織之間的溝通、協調與合作機制;獎勵表彰優秀的環保社會組織與個人;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規范引導,促進環保社會組織的自律;促進環保社會組織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等。
環保組織是個大而化之的概念,在具體管理中,不同類型的環保公益項目、組織需要不同的引導措施,這要求政府部門能夠針對性地進行分類監管。但目前更強調的是通過多政府職能部門來實現分級統籌管理。目前,這種逐級推進的管理體制對發揮環保組織的能動性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在不同層級的政府管理部門難以一直跟蹤監測,容易造成公益資源監管的斷層,同時,多層管理也容易加大政府管理的成本。
具體來說,環保組織需要與相應行政級別的政府部門結成業務管理的關系。這種關系對環保組織的發展造成了兩種直接的影響:一方面,環保組織與主管單位要保持一致;另一方面,環保組織的級別也與主管單位的行政級別存在密切的關聯??梢姡p重分級管理模式使公益社團與政府部門形成了職能關聯與級別關聯,這兩種關聯的結合決定了環保組織發展與政府管理體制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因此,這種以往的雙重分級管理會導致環保組織總體上管理的被動化,并導致環保組織對政府的單向服從關系。
為此,對環保組織進行分類管理具有更為重要的積極意義,既可以滿足不同環保組織的實際需要,又可以增強環保組織的能動性,變“管制”為“引導”,實現兩者關系的規范化。
政府引導環保組織,目的在于提高環保工作的水平,可以說,政府對環保組織的引導實質上就是讓環保組織以社會化的方式實現公共利益的過程,因此,包括政府、民眾在內的廣大相關主體,都有權力監督環保組織的項目執行。目前,大部分國家都對本國社會組織設立了嚴格的監督制度。國家權力機關、新聞媒體、普通民眾在內的廣大社會主體都在不同程度上享有對社會組織的監督權。
其中,政府是環保組織最為直接和主要的監督主體。西方國家的經驗表明,政府的監管更多的是“合目的性”的管理,只對環保組織觸犯法律規定的行為進行糾正,對于其他行為,只要該行為符合當初委托的公益目的,政府并不進行干涉。政府對環保組織進行的目標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組織在工作上的積極性、創造性,同時也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因此,針對中國環保組織承擔政府項目的全過程,建立一套完善的監督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借鑒西方的監督管理經驗,對社會組織進行目標性的預防和制約,具體包括項目管理、評估體系、監督模式等三個方面。通過多元監督模式的建立,既加強了組織作為受托方的責任意識,完善了組織內部的自律機制,同時又有效地配合了政府部門、社會各界的外部監督,保證了整個職能代理機制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