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孔子學說:言傳身教,萬世師表;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先學后教,循循善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聯系實際,注重感悟。我認為,新課改下的生物的教與學和孔子學說中的規律不謀而合。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在現行高中生物學教育優點的基礎上,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重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如何處理好新課改下生物的教與學,成為廣大中學生物教師面臨的一次重大挑戰。下面,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
一、深入研究新教材的特點
1.分析新教材的編排順序
新教材的編排體系較舊教材發生了一些變化,針對變化我們應該分析刪減及增加的原因,從而更好地把握教材對知識點的要求。如教材增加了較多的探究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梳理和歸納,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新知。教材分必修、選修兩類,前者選擇的是生物學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現代生物科學發展最迅速、成果應用最廣泛、與社會和個人生活關系最密切的領域,能夠幫助學生從微觀與宏觀兩個方面認識生命系統的物質和結構基礎、發展和變化規律以及生命系統中各組成間的相互作用;后者是為了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而設計的,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生物科技視野,增進學生對生物科技與社會關系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
例如,《遺傳與進化》的知識體系,沒有按遺傳學和進化論的發展歷史線索構建,而是以邏輯線索構建的,形成一個公理化的體系。公理化體系的特點是先提供不容置疑的科學事實或概念作為邏輯起點,然后運用形式邏輯的方法,通過判斷、推理、證明來建構知識體系,其邏輯形式包括邏輯起點、邏輯中介、邏輯順序和邏輯終點四個基本環節。
因此,教師應多分析教材和生物課程標準,并參考《教師教學用書》,盡早吃透教材,為適應新課改的教學模式奠定基礎。
2.充分發揮新教材“問題探討”部分的作用
“問題探討”是新、舊教材較明顯的一個區別,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等能力有極大的幫助。因此,我們教師應利用集體備課時間專門對“問題探討”部分進行深入的研究,各抒己見,力爭在教學中盡可能多地去利用“問題探討”部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新知。
例如,《細胞的能量“通貨”——ATP》一課,關于螢火蟲發光的原因,教材巧妙地運用一首唐詩來讓學生分析相關的生物學問題。同時,教師結合有關螢火蟲發光的動態視頻,形象地展示螢火蟲發光的奇妙之處,讓學生處于動態化的情境中,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學生通過問題討論后分析其原因,能運用生物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
又如,在學習《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這一節課中,教師可利用各種食物圖片來讓學生分析“富含蛋白質的食品有哪些”“蛋白質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等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培養學生討論和交流的能力。
經過不斷的教學摸索和研究,利用好“問題探討”部分,讓我的教學更得心應手。
二、適應幾個轉變
1.教師角色的轉變
作為教師,應先轉變觀念,充分認識生物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標以及自己在課程改革中的角色與作用,不僅要做知識的傳授者,更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有意識地從教書匠向研究型、專家型教師轉變。
例如,《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這節課的內容主要是探究生物膜結構的建立,內容比較枯燥、乏味。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組織者的作用,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問題導學,讓學生扮演發現者的角色,經歷磷脂在空氣—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圖到羅伯特森的生物膜三層靜態結構圖的過程,最后構建出流動鑲嵌模型,使學生體驗科學理論的探究歷程,感受到科學家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扮演好組織者的角色,設計好每個問題,引導學生不斷地質疑和提出新的問題,并作出新的推理,構建出生物膜結構模型。
2.學生角色的轉變
有一天,某個學生跑來問我:“老師,今天做實驗嗎?”我回答道:“這個實驗用的藥品暫時買不到,只能老師做演示實驗了。”學生聽后不開心地說:“老師啊,要做實驗我才記得清楚啊,讓我們做實驗吧!”聽到這番話我很感動,難得學生主動要求做實驗,更讓我意識到實驗課的開展對于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
例如,《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中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以及設計實驗等各個步驟都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自主完成。雖然這個探究實驗耗時較長且結果不是很明顯,但是學生樂在其中、學在其中,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活動的主人,并逐漸學會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生物新課改讓我真正明白了這樣一句話:“告訴我,我不一定記得住;讓我說,我能記得一些;讓我做,我能懂得更多。”
3.教學方法的轉變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充分考慮生物學科的本身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習需要,合理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這樣既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視覺上的沖擊力,又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現象和過程生動地表現出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一課時,運用動態模式圖,把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三種運輸方式展示給學生觀察,易于他們區分這三種運輸方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更直觀地掌握知識。在這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讓學生的生物學習不限于對知識的簡單背誦、模仿和接受,使學生形象地獲得知識,有利于重難點知識的突破。
4.評價機制的轉變
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客觀公正地評價每一個學生,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實現學生在個人品質、學習與探究、交流與合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從而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發展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例如,研究性課題的開展,從教師準備課題到學生選擇課題、開展研究并總結,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在開展活動過程中,我發現平時上課不是很主動的學生在課外活動中特別能干,改變了我對他們的印象。于是我利用學生身上的這個閃光點,引導他們深入探究,既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感情,又使學生更愿意去學習生物這門學科。
所以,教學中我主要采用激勵性評價,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點滴成功、微小的進步、努力的方向,從而產生奮發向上的學習動力。在平時的探究活動中,只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我都給予表揚和肯定,因為不管是成功或失敗,學生都會在探究、嘗試中有所收獲。而評價的方式除了教師評外,還有學生自己評、互評等。
三、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
因為學生初三沒有學習生物,進入高一后,很多初中學習的知識基本上都遺忘了,所以很多學生感到不適應,造成學習上的困難。如何讓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生物的學習,并重視生物這門學科,學習方法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積極主動地做好課前預習,把同步練習中的課前預習部分填寫好,為聽好課打下基礎。
第二,聽課過程中應做到“五到”:(1)耳到,即專心聽老師講課和提出問題,還要聽同學的問答,看是否對自己有啟發。(2)眼到,即聽課的同時看老師的表情、手勢、動作及對重點、難點的板書,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3)心到,即用心思考,跟上老師的思路和分析老師是如何抓住重點、解決疑難的。(4)口到,即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回答問題并參加討論,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5)手到,即在聽、看、想、說的基礎上做好要點記錄,尤其是重點知識部分。
第三,在實驗探究課上要積極主動地動手操作,并與本組同學合作交流,掌握科學實驗的方法和要求,體驗生物的學科特點。
第四,課后做好知識梳理和鞏固練習,包括筆記整理、課后練習、同步練習等。
四、重視并做好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重課堂教學,還要通過學生的課后作業或測驗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進行積極的、持續的、周密的、深入的自我調節性的思考。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如果能堅持做到上完每節課或聽完一節課后進行教學反思,留自己之長,取他人之優,這樣不僅豐富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開闊理論視野,而且能更快地促成個人特色教學風格的形成。
總之,在新課改下,生物的教與學要在吃透新教材的基礎上,轉變學生和教師的角色,不斷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好每一節課,并不斷地探索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得到“漁”提供更多的機會,讓新課改下學生和教師都得到全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田婷婷.淺談高中生物教材中“思考與討論”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2(32).
[2]劉恩山.中學生物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錢益鋒.高中生物“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的研究[J].中學生物學,2012(1).
[4]李美芝.在生物學教學中實施學法指導[N].潮州日報,20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