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冬平
一、教材分析
“酶”是高中生物必修Ⅰ模塊《分子與細胞》中的內容,本節基本知識相對比較簡單,但是其潛在的知識和能力要求比較高。了解酶的特性的基礎,是日后學習光合作用、細胞呼吸等重要代謝過程的前提,是理解“影響光合作用的環境因素”“內環境穩態的意義”等難點的關鍵突破點,也是展開選修Ⅰ生物技術實踐“酶的研究與應用”教學的鋪墊。
對照實驗規范、變量分析能力和生物學研究思想的領悟是本節關鍵。這些都是新課程中探究性學習必須具備的素質。教師利用教材資源,加強學生實驗能力的訓練非常必要。
經過前階段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催化劑”“新陳代謝”“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對照實驗的設計與操作方法、自變量和無關變量的分析與控制方法”等基礎知識。然而,有關影響酶條件的實驗方案設計,對學生而言,要求較高,仍存在相當大的困難,為此采取議論加引導的教學設計思路來突破這一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能力目標:通過閱讀材料的分析,初步具有信息處理的能力;進行有關的探究實驗,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實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關注生物科技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認識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養成創新和合作精神;認同科學在不斷探索中發展。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在吃飯中,大家是否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吃米飯、饅頭時,若細細咀嚼,米飯、饅頭會變甜。為什么?創設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討論,通過討論引入新課。
(二)課件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酶
通過課件展示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酶”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三)閱讀材料,分析問題
1.學生結合課件,閱讀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教師巡視,適當點撥指導。通過該環節培養學生閱讀材料、熟悉材料及歸納問題的能力。
2.學生分組討論:隨機抽簽,學生根據上一個環節,從酶的來源、作用、化學本質等方面進行歸納,與同班同學共享自己的學習心得。
3.知識回顧:蛋白質的合成場所和基本組成單位各是什么?
4.學生構建酶的概念。通過三個資料讓學生分析、總結出自己對于“酶”這個概念的理解。這樣,對“酶”這個概念的學習更符合人的認知過程。
5.練一練課件展示的題目,學生討論,派代表回答,教師進行評價、總結。
(四)聯系現實生活,開展探究實驗,研究酶的特性
1.課件展示“探究1”——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的動態實驗。
學生活動:做演示實驗并分組討論相關問題。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
2.課件展示“探究2”——用新鮮的肝臟研磨液代替新鮮酵母菌
液,把蒸餾水換成無機催化劑FeCl3的動態實驗。
學生活動:做演示實驗并分組討論相關問題。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
練一練:課件展示題目,學生討論,派代表回答,教師進行評價、總結。
3.課件展示“探究3”——酶是否像無機催化劑一樣,對催化的反應
物選擇范圍較廣,也能催化多種物質的動態實驗。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后分組討論相關問題。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細胞內化學反應多種多樣,而酶的專一性決定了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那么生物體內是不是應該含有多種多樣的酶呢”。小資料給出答案:已發現的酶有4000多種,提示了隱含未顯的內容。
練一練:課件展示題目,學生討論,派代表回答,教師進行評價、總結。
4.布置課后作業:收集酶的作用條件溫和的相關資料。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我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學生的知識背景以及學校現有條件等,將本節課設計成驗證與探究相結合的實驗課,帶領學生通過動手做與觀看多媒體課件動畫相結合的方法一起探究酶的概念及特性。真正從“聽和背”中解脫出來,實現“做中學”。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和學習思想的指導,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注重學生的終身發展。
最后,引用孔子的話來結束我的教學反思:“如果你講給我聽,我會忘記;如果你做給我看,我會記住;如果你帶我一起做,我會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