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炳鋒
中國一汽地處東北,其零部件集群并不十分突出。但由于中國一汽的特殊地位,也可以說是見證了中國零部件工業的發展。中國零部件發展概括起來分三個階段。
伴隨汽車工業發展起來的專業配套廠,以卡車配套為主,圍繞主機廠配套相對比較分散、重復,且產量比較低。不過當時是計劃經濟,零部件與整車“在一個鍋里吃飯”。整車好過,零部件也沒問題。這一時期,汽車零部件工業在汽車整車工業發展的推動下得到發展,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汽車零部件廠。這是汽車零部件建國以來最早的基礎。
1978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被認為是我國零部件發展的第二階段。這一時期,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改革經濟體制,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對汽車產品的需求遠遠大于汽車行業的生產能力,汽車產品的品種結構完全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再次對汽車工業進行結構調整,當時布置了“三大、三小、二微”的生產格局,拉動了汽車零部件的發展。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經濟開發區,在汽車零部件方面獲得了發展先機。同時,一批世界著名的供應商隨原配的OEM進入中國并建廠,國產化政策也催生一些民營企業。國產化政策對整車、零部件都有壓力。盡管在WTO法規面前,我們最后敗訴了,但我國汽車產業還是贏得了時間,贏得了機遇。在這個初具規模的發展階段,我國零部件企業的日子比較好過,有活干,也有錢掙。
2001年以后,中國汽車市場周期性快速增長帶動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區、東北地區、華中、華南等六大汽車零部件集群的發展。他們都是圍繞整車產地形成的。在我國,長三角集群有整車也有零部件,且兩者都比較發達也很有優勢,零部件要建在資源豐富的地方,建在市場潛力大的地方,這些都符合。長三角集群占著37%的零部件供應量。一汽大部分零部件采自長三角。珠三角集群依靠資金密集型的日系車企拉動,其發展也非常迅速。另外,以現代、豐田、奔馳為主的京津地區零部件工業也發展很快。
零部件供應的要求
零部件的產業地位在不斷提高,外采零部件在整車價值中比例不斷提高,現在已達到70%。整車企業更注重品牌形象及動力總成等汽車核心技術。我們知道,零部件企業技術創新是實現整車賣點的重要支撐,其中汽車電子技術能夠帶動整車技術升級。例如,奧迪品牌在中國的發展速度非??欤蜗髽淞⒁卜浅?欤咏捡Y和寶馬。在歐洲也是一樣,這幾年奧迪每一代換型都注入一些新的技術,這些技術大部分是零部件企業創造的。
2012年,零部件業的產值達到了2.2萬億元人民幣,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中國一汽集團董事長徐建一在每年營銷年會上都會提到:“我們是整車舉牌,零部件造車?!?但一些零部件企業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經營規模小,不具備經濟規模。第二,核心業務扶植晚,過分依靠OEM企業。第三,單一式的工廠模式,研發能力弱,表現研發投入少,不具備系統模塊同步開發能力,因此自主創新成果和積累較少,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這一點,對零部件企業制約是比較嚴重的??梢哉f,整車在開發的時候,如果零部件不具備同步開發的能力,也就是早期介入開發的能力,其很難拿到訂單?,F代的“整-零”合作就是這樣的發展規律。本地化不足,不少跨國企業以制造、組裝為主,本地化為輔,開發少,使用外面的核心部件多,缺乏成本競爭力。其實整車是希望國際大的零部件企業能夠支撐整車的發展,但有時在發展過程中,他們考慮到自身的全球經營,把大部分的研發放到國外,也有些企業已經帶到國內了。當然我們也希望他們的研發能和當地的OEM配合起來共同探討。本土企業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低、勞動密集、資源密集型領域。領證過度,生存能力不強,這一點從金融危機過后表現尤為突出。主要表現是整車價格下移,同時轉嫁給這些零部件企業。本土企業面臨的挑戰主要表現為,加強創新能力,打造核心技術專利產品,為整車提升品牌帶來溢價;提升管理能力,實現核心產品快速復制,快速實現規模經營。零部件做企業的基本要求,就是規模。沒有規模,短時間行,長時間無法立足??焖購椭疲侵敢粋€核心技術產業化后成為產品,零部件企業在一家OEM上供貨,快速的把它轉移到多家供貨甚至是全球供貨,然后迅速擴大規模。這樣的形式成本是最低的,因沒有持續研發新競爭產品,其規模很難上,也很難長期支撐。
整車和零部件之間的關系,現在比較時尚的是“生態關系”。過去整車和零部件是依靠關系,或是相依關系,甚至還存在一種買賣關系。整車是買,零部件是賣,他們之間地位不平等,這給零部件企業帶來一些壓力。所謂整車與零部件企業之間的“生態關系”。第一,整車企業看重的是與OEM建立長期穩定的供需關系,保障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零部件對整車要真誠,整車對零部件企業也要誠信,這一點非常重要。第二,不斷創新開發競爭產品,與OEM共同打造整車品牌并帶來溢價能力。第三,做強、做大核心產品的經營規模,實行產品技術供貨的快速復制,向規模要效益。第四,突出專業化經營,打造專業化的引領者,成為OEM信賴的供應商,比如博世、電裝等國際零部件企業,盡管他們規模很大,但其專長仍十分突出。那么整車對零部件也有基本要求:一是研發能力;二是質量自控能力;三是成本競爭力;四是管理能力;五是供貨保障能力。從整車的角度看,零部業具備以上五方面能力非常關鍵。整車企業品牌塑造關鍵是總成創新,高品質制造以及優質的服務創新。零部件企業要注重的是專業化生產、創新積累、規模經營、專業引領及穩定的客戶。他們之間是相依相存,不可替代的。在產業分工上,互相依存,整車是不可能做零部件,零部件要做大也不可能造整車。在經營發展上,“整-零”互相支撐。從長遠戰略上,“整-零”之間是共創未來的關系。所以“整-零”的這種“生態關系”,也為“整-零”企業創造了和諧發展的環境和廣闊的空間。
對于整車來說,未來電驅動是一個方向,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是整車的一個發展方向,關注客戶體驗,滿足個性需求,是整車未來的發展方向。通訊技術,控制技術,電驅動技術等是零部件企業未來的創新方向。當然創新帶來的都是技術升級、品質提升和成本降低。
零部件企業,是整車發展的重要支撐,跟隨整車同步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中國一汽集團的采購戰略是,開放合作,圍繞核心產品。在全球范圍內選擇建立核心供應商,這一點是完全放開的。中國一汽集團對一汽零部件公司管理是戰略指導,規范運作。因為他們都是上市公司,我們在“十二五”發布了“中國一汽集團零部件采購的建議書”給出了零部件企業采購規模和發展方向。因此,中國一汽也發布了中國一汽集團汽車電子發展規劃建議。汽車零部件分為核心零部件和非核心的零部件。中國一汽對不是核心的零部件,不做統籌規劃。從整車到零部件我們歸納出470項核心技術,這樣汽車零部件公司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分工,這也是上市公司要求的,互相不能打仗。
中國一汽的那些零部件企業
中國一汽是老國企,改革開放后,我們從計劃經濟時期的專業廠到現在相對獨立的汽車零部件集團,中國一汽在前兩年進行了整體改制。在改革過程中,我們把零部件企業保留在集團內部,即現在的一汽富維、富奧、一汽富晟、啟明等零部件公司,整車變成了中國一汽股份公司,這樣零部件和整車成了平級關系。其中,富維、富奧和啟明都是上市公司,富維公司的主要業務以內外視、鋼車輪等產品為主,有15家分公司,2012年銷售收入達178億元。富奧公司剛剛上市,已經改制,目前已經脫離中國一汽集團,主要以地盤系統、環境系統、轉向及安全系統、發動機附件產品為主,有29家子公司,2012年的年收入是273億元。一汽富晟經歷了很多磨難,原來叫“四環”公司,承擔了60年代下鄉的知青回鄉后的集體企業,是當時圍著主機廠發展起來的。這家公司的改革是最艱難的,地方政府給了很大支持。其業務主要以制動、內飾、電子電氣,排氣系統為主,有12家分公司,目前收入比較少。啟明以汽車電子、車載電子、娛樂系統、管理軟件、信息服務為主,目前的規模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