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加濤
一、什么是課堂爭論
法國哲學家巴什拉(1940年)將“爭論”定義為當兩個人觀點抵觸時,兩者期望理解對方,把尋求真相作為爭論的最終目的,而非產生共鳴。
因此,可以認為,課堂爭論,是建立在穩定認知結構基礎上的觀點交鋒,是學習過程中自我表達和相互交流的一種方式。與討論、辯論一樣都是圍繞問題展開的、要求學生傾聽、思辨的活動。課堂教學討論、辯論的問題往往是由教師提出的,爭論則常常是學生自發產生的,是一種自由平等的交流的活動,目的往往是得出某個結論,爭論需要提供證據、素材等;討論、辯論注重集體參與,講究合作,而爭論主要反映個人的觀點,體現個人的能力。
二、科學課堂爭論的意義
首先,爭論可以提升學生思維的品質。可以讓他們更加聚精會神地參與,要求他們迅速應用學過的知識判斷正誤,并組織語言,陳述自己的看法等。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好時機。
其次,爭論可以實現師生、生生間的情感交融。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對方被自己說得心服口服之時,就會產生“愉快情感”。而被說服者,也并非只會沮喪,可能舉出一個個自己未曾料到的例子。爭論帶來的不僅僅是新奇,還有滿足認知需求后的愉悅。
因此,在科學教學中,要讓學生有自由爭論的時間和空間,讓課堂爭論成為提升初中科學教學品質的動力資源。
三、爭論在初中科學課堂上的實踐與思考
1.營造氛圍,創設爭論條件
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表達的氛圍,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只有師生雙方以對話、包容、平等的關系相處,學生才會心情舒暢、思維活躍,才能敢想、敢問、敢說,才有“躍躍欲試”的熱烈氣氛,為爭論奠定基礎。因此,只有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的爭論空間、時間,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潛能,才能大膽地發表他們的主見,他們才能以平等的心態與同學、老師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尊重學生,以平等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學生,并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2.優化設計,預設爭論焦點
教育工作者的重心,不再是教給學生固定的知識,而是轉向塑造學生新型的自由人格及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校的根本任務在于使學生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爭論能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但有效爭論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和設計。
【案例1】在兩紫色石蕊試液中分別加鹽酸和二氧化碳。
“通過實驗知道了什么?”教師問。
“說明了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酸性物質。”王明說。
“哦,是這樣嗎?有沒有不同的看法?”教師說。
一會兒后,謝建英說:“王明說得不對,也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試液變色。”
“也可能是水使它變色。”盧立文說。
“還可能是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學生紛紛附和著,爭論著……
該案例引發的思考:
學生為什么能提出自己獨創性的見解呢?因為教師深入研究教材,認識到課本實驗設計的缺陷,預設了引發爭論的問題“有沒有不同的看法?”,從而引發了爭論。因此,有效的爭論必須以教師精心引導為前提。教師應認真研讀教材,廣泛收集有關資料,考慮學生在爭論中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梳理學生可能的疑問。這樣才能提高爭論的質量,保證爭論實施的計劃性。
3.把握課堂,掌控爭論方向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各種爭論。學生對問題的爭論,是學生思維的碰撞,是極其難能可貴的。但也有一些與課堂無關的爭論,怎么辦?
首先,對與教學無關或影響正常教學的爭論,教師應及時肯定他們參與的熱情,同時引導他們把其中的一些問題放到課后討論,課堂上應重點討論與本課相關的問題。
其次,要正確有效處理學生爭論后的結論、成果,不要抹殺學生瞬間的“閃光點”,要善于捕捉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維護學生的求異思維。如果不對學生爭論的結果進行及時地評價與反饋,就很難將學生思維轉移到教學內容上來。
4.積極引導,把握爭論時機
在爭論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爭論的時機,提升爭論的有效性。
(1)在提出質疑時引發爭論
【案例2】學生正在匯報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律。突然有位叫姚丹丹的女生邊演示邊說:“老師,我做的實驗同名磁極怎么會相互吸引?”
“丹丹同學了不起,有新發現。這是為什么?”教師問。
學生也很好奇,“不會是課本錯了吧!”
“瞎說,怎么可能!可能是小磁針沒磁性。”
“也可能是湊巧吧!”……
學生爭論著、實驗著。最后形成解釋:小磁針的磁性相對于條形磁鐵太弱,當靠得太近時,小磁針被條形磁鐵磁化了!如果兩者離得遠,引力小,在被磁化之前,小磁針已經轉動一定角度了。
案例引發的思考:
為什么一名學生意外的質穎,能引起激烈的爭論?或許,教師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最后能形成合理的解釋,是離不開教師適時介入的。
“學貴有疑”,疑是“爭論”的起點,只有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才會有“敢于爭論”的思想基礎。因此,對學生的質疑不但要提倡、鼓勵,還要為他們創造條件,適時介入,讓他們去發現、思考、爭論。使學生敢于提出跟老師、同學、乃至課本不同的想法。
(2)在意見分歧時生成爭論
當意見不同時,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答案,這種分歧,正是開放的一種形式,是學生通過爭論獲得發展的好途徑。
【案例3】在學習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學生對于傍晚鍛煉好,還是早晨鍛煉好?這一問題很有興趣。在教師引導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說,傍晚氧氣最多,所以傍晚鍛煉是最好的。也有的說,早晨空氣清新,而傍晚渾濁,所以還是早晨鍛煉好。還有的說,傍晚人呼吸作用強烈,產生的二氧化碳多,所以早晨鍛煉好。通過爭論,達成共識:要同時考慮個人的習慣、環境、氧氣的含量等因素。endprint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思想應該誕生在學生心里,教師應當像助產士那樣辦事。”在教學中,當出現錯誤時,不要急于指出錯誤,而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爭論,把學生的思維導入自己預設的通道。有時,教師可有意制造“矛盾”,開展正反兩方的辯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及時引導、激勵,把爭論引向深入。
(3)在思維漏洞處挑起爭論
初中生思維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漏洞比較多,學生之間的發展也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在爭論中發現同伴思維的漏洞,使雙方共同提高。
【案例4】“魚缸中種水草能增加水里的溶解氧。”學生說。
教師敏銳地抓住學生的思維漏洞,問:“同意嗎?”
學生意識到可能存在問題。“氧氣不溶于水,所以不能增加溶解氧。”
“不對,氧氣是難溶于水,至少還能溶解一點。”另一位學生馬上反駁道……
學生在不斷爭論著:“我知道了,在晚上,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使水更缺氧氣。應該說在光照條件下水草能增加水中的氧氣。”
“還不對!在光照條件下,植物同時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可能放出的氧氣比消耗的氧氣少。”
案例分析:
為什么有這么激烈的爭論,這么精彩的回答。因為教師發現學生的思維漏洞,并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爭論的空間和時間。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人到學校里來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主要的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障礙和漏洞是普遍存在的,教師要關注教學細節,發現學生思維受阻的情況,并暴露學生思維的盲點和漏洞,利用學生思維的盲點和漏洞,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爭論。這樣會提高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的嚴密性。
總之,爭論可以使知識增值,讓方法明朗,促思維碰撞。爭論既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爭論時應注意:(1)讓學生有充足的爭論時間;(2)在爭論中教師要抓住時機適時介入,及時引導,不能讓爭論成為互相攻擊的手段;(3)爭論的勝利者內心充滿自信,但失敗者卻有可能垂頭喪氣。針對第(3)點教師應注重人文關懷,幫助學生樹立“勝敗皆英雄”的心理共識。使課堂爭論成為提升初中科學教學品質的動力資源。
參考文獻
[1]李韻,熊建文.國外科學課堂中開展有效爭論的現狀及其啟示[J].物理教師,2012(1).
[2]戚曉紅.科學課堂上的爭論[EB/OL].http://lunwen.1kejian.com/kexue/26322.html,2011-3-10.
[3]劉春玲.國內外有關學習方式的研究綜述及對我國教學發展的啟示[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4(2).
[4]惲亞葉.初中生物課堂“對話教學”的探索與反思[J].中學生物教學,2012(1-2).
[5]高文.教學模式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吳俊明.新課程理念與初中化學課程改革[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