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搞一兩所好學校,是希望一俊遮百丑,可搞好一兩所學校,是并不困難的,要建好每所學校,才是真正的挑戰。
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共同制定了《關于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的意見》。該意見經國務院批準后,于去年年底印發。
我國貧困地區的教育建設,通常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形象工程”,地方政府不是花力氣整體改變教育的貧困局面,而是抓一兩項“形象工程”,以此展示工作的業績;二是資金保障不到位和使用資金過程中的跑冒滴漏,一邊缺錢、一邊亂花錢的現象比較普遍。
這一次出臺的《意見》,可以說明確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缺什么補什么”原則,要求杜絕超標準建設和奢華浪費,不得將財政資金向少數學校過度集中,拉大教育差距;同時嚴禁舉債建設義務教育學校和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等。要落實以上這些要求,還必須完善工作機制,包括經費投入機制和監督機制。
首先,要堅持“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必須建立科學、民主的教育決策機制,在鄉村地區,實施村民自治。具體而言,對于該把錢用到何處,應該聽取村民的意見,而不應該由政府部門說了算。貧困地區缺錢,可是卻拿扶貧資金建豪華辦公樓的事頻頻發生,這提醒大家,如果缺乏對權力的監督,國家用于發展貧困地區教育的投入,也可能用于弄豪華校舍,也許有人會說,弄豪華校舍總比弄豪華辦公樓好,但除了有“形象工程”的意義外,并不能真正改變農村教育的薄弱生態。地方政府樂于在發展教育時,搞一兩所好學校,是希望一俊遮百丑,可搞好一兩所學校,是并不困難的,要建好每所學校,才是真正的挑戰,而且,在建設超標、豪華校舍中,還可能出現腐敗問題。
改善我國農村教育的薄弱局面,比建校舍更重要的是建設師資隊伍,高素質的師資匱乏,是我國貧困地區教育的短板,而建設師資隊伍,最根本的做法,是切實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目前看來,在農村、貧困地區,政府部門發展教育,還存在重基礎建設、重硬件投入,而輕師資建設的問題,鄉村教師的待遇雖有提高,但整體還很低,不足以吸引優秀人才到鄉村任教。
其次,所有經費必須公開、透明,包括國家轉移支付經費、省級財政統籌經費、縣財政撥付等,只有公開各級財政的投入,才能讓公眾監督政府履行投入責任,同時,還要公開所有經費的開支細目,避免在使用經費過程中出現擠占、挪用、侵占等違法問題。
這次意見明確嚴禁舉債建設義務教育學校和改善辦學條件,十分重要。我國貧困地區發展義務教育,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存在舉債辦學的情況,這是政府部門投入不足的結果,不但導致學校債務纏身,陷入債務糾紛,還讓教師的待遇朝不保夕,其一。要避免在發展貧困地區教育時,出現新的舉債辦學的情況,政府部門必須履行投入責任,保障辦學經費。換言之,只要某些出現舉債辦學的情況,就應該追究政府部門投入不足的責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