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平
“校企合作實質仍然是利益關系杠桿下的合作。但學校與企業的利益訴求不一樣,協同育人、提高教育質量和社會效益最大化是學校合作的目的,學校絕對不能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
“溫州人素以‘敢為天下先’而聞名。”前不久,在這個市場經濟發達地區舉行的一次校企座談會上,與會者圍繞“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校企合作關系會發生哪些變化,面臨什么考驗”等話題,展開了激烈討論。
簡政放權促校企合作轉變
“教育領域深化改革,高職院校怎么做好這篇文章?國家鼓勵發展多種混合制經濟,校企合作將走向何處?高職院校發展過程中,哪些領域由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溫州市政府領導開門見山地問了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何向榮一串問題。
“行業組織承接政府職能轉移進入了新的發展期。”溫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行業處處長章秀偉多次參與市政府召集的專題調研后說,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是把不該管的事堅決放掉,避免“拍腦袋”決策,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章秀偉介紹,溫州市行業組織承擔政府職能轉移經歷了3個階段,2008年至今,市經信等職能部門選擇了20多個行業組織,把行業統計、運行分析、職稱評定等政府職能,試點轉移、委托給行業組織。
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是,過去,社會團體、行業組織在承擔政府委托的相關工作時都是免費的。全面深化改革以后,政府提出了“有償服務”的概念,并對行業組織承接的政府部分職能工作采取直接撥付工作經費、專項獎勵或購買服務等方式。
章秀偉透露,今年溫州市政府在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購買服務機制基礎上,將出臺可以轉移、委托與購買服務的政府職能目錄,向社會組織集中采購服務目錄,以及具備承接政府職能轉移、購買服務的社會組織目錄。
然而,現實問題是,大部分行業組織平均只有3至4人,工作人員素質不高,專業知識缺乏,對政府轉移、委托的職能有些力不從心。這位處長建議,社會組織要跳出現有的行業組織,向地方高等學校借力、借智。
溫州市電鍍行業協會負責人阮令森說,在以往校企合作過程中,高職院校看中的是會員企業,想通過行業協會這座橋梁進入資源豐富的領域,其主動權往往掌握在行業組織手中;現在政府要轉移、委托與購買服務,行業組織沒有相關方面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儲備,只能向高等學校尋求合作,校企合作主動權就發生了轉移。
對于這種發展趨勢,阮令森舉例說,電鍍產業是溫州市的重要產業,行業企業經常面臨金屬表面材料結構難題,遠非行業協會3、4個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所能解決的。
公共服務平臺
韓國釜山國立大學博士后牛麗媛表示,小微企業碰到生產工藝技術難題往往不知所措,最終變成困擾企業發展的“大問題”,而這對于長期從事科研的專業團隊來說,往往就是“小問題”。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賀星岳說,借助行業組織與社會公共服務平臺,間接使用政府建設的研發平臺與創新平臺,成為越來越多小微企業的首選。
知情者向記者透露,政府與企業的利益訴求不一樣,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側重點在于服務一個產業集群,而不是某一家企業,而龍頭企業的研發機構往往對同行實行技術封鎖。
因此,地方政府傾向于把社會公共服務平臺建在高校,一方面把其在科技創新研發、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另一方面確保政府資源不會淪為行業龍頭企業賺錢的工具。
2013年,溫州成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為全市企業提供服務。一個典型案例是,2013年8月,美國微軟公司起訴溫州市蒼南縣一家企業侵權,被告企業找到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求助。經過該平臺與微軟公司協調,雙方最終和解。近幾年,浙江省、溫州市共建立了8個公共服務平臺。
高校與行業組織爭利
溫州市服務業發展局副局長王曉琳說,歐美國家行業組織歷史悠久,已經成為企業和政府間的橋梁。其中,德國公法性質的行業協會,除了為行業共同利益及單個企業服務外,還要對政府賦予的職能和任務負責。
當前,政府職能向行業組織轉移過程中存在邊界不夠清晰,缺乏配套制度與監管不到位等問題,王曉琳建議,政府要制定行業協會發展規劃和購買行業組織服務政策,建立穩定的財政資金支持機制;承接政府職能的行業組織必須具備履職能力,在法人治理結構、專業能力、財務會計制度、社會信譽等方面達標。
“在政府簡政放權、購買服務改革之前,行業組織根本沒有出售服務這個概念,也不存在高校與行業組織爭利的前提條件。全面深化改革以后,政府部分職能要轉移、委托給行業組織,并購買相關服務,將在行業組織與高校之間形成相互競爭關系。”何向榮以溫州人特有的商業嗅覺警示說:“校企合作關系面臨利益考驗。”
因為,面對潛在商機,部分行業組織受制于人才儲備等因素,其服務有可能出售不出去;承接政府轉移職能過程中也要借助設在高校的社會公共服務平臺,所以高校與行業組織爭利的前提條件就成立了。
在近10年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人才培養過程中,行業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形勢發生變化,高職院校是堅守本職,還是見利忘義、分道揚鑣?賀院長認為,“高職院校在政府采購行業組織服務中分一杯羹的話,肯定會影響合作積極性,自斷發展前程。”
“說到底,校企合作實質仍然是利益關系杠桿下的合作。但學校與企業的利益訴求不一樣,協同育人、提高教育質量和社會效益最大化是學校合作的目的,學校絕對不能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建議,在政府轉移職能與購買服務改革進程中,高職院校應發揮社會公共服務平臺與智力資源優勢,為行業組織與合作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為校企合作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