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銀娜 王麗
“如果能夠采取前置性的確權到人等措施,將有利于從源頭避免婦女土地權益受侵害的情況,減少土地利益矛盾,從而將法律賦予男女平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具體的制度安排獲得實現。”
針對現實中存在的侵犯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現象,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切實維護婦女的土地承包權益”。
土地是包括農村婦女在內的農民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村婦女獲得社會和家庭地位的保障。如何才能切實保障婦女土地權益?就此問題,《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譚琳。
民:請您從婦女發展的角度,談一下保障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的重要性。
譚琳: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切實保障農村婦女基于家庭承包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的財產權利,是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具體舉措。
按照馬克思主義婦女觀,有獨立的經濟地位是婦女解放的先決條件,而婦女擁有生產資料又是獲得經濟獨立的基礎。農村婦女與男子平等享有土地這一生產資料的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是《憲法》等法律賦予她們的平等權利,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
男女平等享有土地等財產權益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平等、公正的重要表征。目前,我國從事農業生產的3.2億人中,婦女占65.6%,半數以上農業生產總值出自婦女之手,廣大農村婦女已經成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力量。在這一形勢下,保障婦女土地權益,有利于調動婦女參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性,加快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
民:您認為推進解決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相關問題的難點是什么?
譚琳:首先,按照法律規定,進行土地發包、征用補償分配、股份分紅、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的主體都是集體經濟組織,但法律沒有就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做出規定,這就造成執法無據,也成為一些基層政府和司法機關難作為甚至不作為的主要理由。
其次,家庭承包共有人未做明確登記。現行土地承包經營制度以家庭為單位,但家庭中的“承包方代表”和“承包經營權共有人”缺乏明確的定義,使得權利人不明晰,各地在土地承包登記試點過程中的執行標準也不統一。2011年中國法治藍皮書顯示,在17省所進行的農村土地權利調查表明,只有17.1%的合同和38.2%的證書登記了婦女的名字,多數情況下很多地方僅在承包方代表欄登記戶主名字,女性只在單親或喪偶情況下才會作為承包方代表進行登記。由于在承包時沒有做共有人登記,造成發生沖突時婦女沒有維權的權屬依據。
此外,村民自治決議大于法的現象仍然存在。實踐中,村里土地承包和補償費分配方案等,通常以村委會決議或村民代表大會決議的形式決定,其依據常是約定俗成的村規民約,而不是法律。不少地方人地矛盾突出,加上“從夫居”傳統思想影響,常常侵害婦女權益。目前在多數地方,政府和法院對違法甚至違憲的村民自治決議仍然缺乏審查糾錯機制。
還有就是缺少預留的補救措施。發包土地、分配土地征用補償費或土地股份時,沒有預留機動份額,這導致發生糾紛后無法重新分配土地,婦女即使勝訴也難以拿到應得款項。
最后,好的經驗難以復制。一些地方對于宣傳農村婦女土地權益成功經驗存在顧慮,擔心更多婦女因了解自身權益而提出維權要求。特別是在城郊經濟效益較好的集體,利益矛盾激化,難以推動解決。客觀上是“上訪就給,不鬧不給,小鬧少給,大鬧多給”,權利問題變成了討價還價。
民:農村婦女土地權益保護是個老問題,還在不斷出現新情況,需要相關政府部門聯動解決,工作復雜而艱巨。全國婦聯在這項工作中,主要開展了哪些工作?
譚琳:全國婦聯始終把維護農村婦女土地權益作為工作重點,構建協調機制,反映婦女群眾訴求,開展專題研究,深度參與國家法律政策制定。同時,我們通過總結基層經驗、指導個案維權等,促進各地、各部門采取有效措施,切實維護婦女土地權益。2013年8月,全國婦聯、農業部和民政部3個系統在黑龍江大慶召開全國維護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專題工作交流會,交流推廣了各地維護婦女土地權益的經驗。
各地婦聯深入基層調研,推動出臺了一批政策措施,督促解決了一些典型案件。河南、江蘇等地婦聯率先在部分村、縣試點村規民約修訂工作,清除帶有性別歧視的村規民約,在全國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廣。
民: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后,基于土地流轉的土地確權工作將陸續展開,婦女的名字能否真正寫在“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上?可能的解決途徑有哪些?
譚琳:根據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農村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等將極大提升農業生產力和土地價值,利益分配矛盾有可能進一步凸顯。如果能夠采取前置性的確權到人等措施,將有利于從源頭避免婦女土地權益受侵害的情況,減少土地利益矛盾,從而將法律賦予男女平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具體的制度安排獲得實現。
為此,我們建議深入開展調研,總結各地行之有效的制度性措施,切實保障農村婦女土地權益。
一方面,盡快出臺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登記管理指導意見,考慮因婚嫁產生糾紛的復雜性,將其作為一類問題進行研究并規定處理原則。同時,各省區市出臺實施細則,確保轄區內確權登記的一致性,避免婦女在登記中出現“兩頭無地”情況,特別要對村民決議進行規范,避免村民決議侵犯婦女土地權益。
另一方面,應盡早出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標準,明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獲取條件、程序和申訴途徑,在規定中強調男女平等原則,保障結婚、離婚及喪偶婦女平等享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權利。
民:全國婦聯在遼寧清原設立試點的初衷和原因是什么?解決了哪些問題?還存在哪些問題?
譚琳:將婦女的名字體現在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上,有利于促進性別平等、家庭和諧,對于解決農村婦女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清原作為農業部的試點縣,具有較好的工作基礎,全國婦聯在此同步開展調查和宣傳培訓工作,推動在確權登記中將婦女名字寫在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上,在一個村實現了承包方代表欄中體現夫妻雙方的名字,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時,我們也認識到,在遼寧的調研樣本和試點覆蓋面比較有限,對于將婦女名字寫到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上的界定標準、操作流程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我們將在遼寧試點基礎上,深入探索在確權登記中保障婦女土地權益的障礙、難點和解決路徑。同時,我們將在農村地區開展培訓工作,宣傳男女平等意識,營造有利于保障婦女土地權益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