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波
政策的倫理性越強,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就越強;支付制度的確定就會尊重生命;醫生的勞動價值就越會被尊重。
2009年的醫改新方案繪出的藍圖是十分美好的,但是事實上近5年的醫改實踐除了硬件的基本建設和醫療保障網初步建立之外,幾乎沒有達到三年試點的既定目標,也距2020年的目標較遠。前衛生部陳竺部長將醫改這個龐大的工程概括為“兩性回歸”——公立醫院公益性的回歸和發揮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對于發揮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我理解為一種“回歸——醫生的醫療行為回歸到醫學的本質——減少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即加強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而事實上,我們醫改遠遠沒有向這個目標發展,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使政府辦醫院的初衷回到原點,同時也沒有形成讓市場發揮資源的配置作用的機制。
我總結為“三個回歸”: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回歸,醫護人員的勞動價值回歸,尊重生命的理念回歸。這就是我一直主張的醫改觀。
尊重生命的理念回歸是主線。尤其是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時刻以人為本,以尊重生命為制定政策的準則,切不可以用抓經濟的思維去指導醫改。政策的倫理性越強,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就越強;政策的倫理性越強,支付制度的確定就會尊重生命;政策的倫理性越強,醫生的勞動價值就會被尊重。大家都知道“以藥補醫”帶來巨大的惡果,即扭曲了醫護人員的執業行為,使醫護人員的尊嚴受損,也加重了醫患關系的不斷惡化。但是,大家還沒有深刻領會“薄利多銷”也是一劑迷魂藥,使醫院和醫生在極大的精神壓力和體力下“忘我”地勞動,通過“過度醫療、過度用藥、過度檢查”去“創收”,去建設醫院,去維護表面上很風光的“高收入”。實際上,中國醫生在世界同行中成為尊嚴度較低的一族。中國每千人擁有的醫生數和護士數遠遠低于很多國家,而我們醫護人員所承擔的病床數遠遠大于很多國家,至于收入呢?以美國為代表的大多數國家,醫生是整個社會最受尊重和最有成就感和尊嚴的一群人。他們的高薪,并沒有收到社會的詬病與嫉妒,相反得到尊重。沒有一個國家會出現“以藥補醫”和“薄利多銷”的。
再談一下醫生的服務價格改革。上海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已經是“進步”很大了。然而,我們看一下大搶救的收費就知道醫生的價值幾許!大搶救的服務內容包括了:成立專門搶救班子,主管醫生不離開現場,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搶救涉及兩科以上及時組織院內外會診,專人護理,配合搶救。而一天的費用只有72元。這樣的改革很難看出尊重生命的價值在哪里。
正是政策倫理的缺陷,公立醫院公益性一直以來得不到改善,連帶論文(含sci文章)作假、職稱作假。醫院為了發展,競相購買大型和先進設備“印鈔”。理由:因為沒有文章不可能晉升,沒有設備不可能競爭。醫院與醫生是提供服務的機構和人,本身不可能體現公益性,只有通過政府與慈善組織的“購買”才能體現。所以,“三個回歸”相互關聯,互相制約,只要落實“三個回歸”,醫改就成功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