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大型超市闖入,外來生意人增多,手工藝品不斷被工業制品取代,伴隨這些變化,或許連集市本身也將走向消亡。
作為城市商業模式的商貿城、步行街等越來越多地進入農村。從“趕集”到“逛商城”,村民的購物方式正悄悄地發生改變。
我的家鄉在蕭縣,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座落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近兩年來,蕭縣的最大變化就是村鎮傳統集市正被商貿城、步行街取代,這或可視為村鎮變遷、發展的注腳。
“趕集”記憶
春節臨近,在外打拼的村民紛紛回鄉過年,蕭條了近10個月的村鎮集市重新熱鬧了起來。在蕭縣,村民見面常掛在嘴邊的問候語是:“今天鎮上逢集,去趕集嗎?”
作為村民交易、交流的場所,集市與村鎮的發展息息相關。據老人說,附近幾個鎮上的集市多是在四五十年前興起的,集與鎮相伴而生,“因集興鎮,因鎮逢集。”
“我小時候,集市上除賣年貨外,還有吹糖人的、唱大戲的、扎云燈的、玩套圈的……現在,大量農村藝人消失,手藝已經失傳,集市上已經沒有能體現年味的東西。”年過八旬的蕭縣趙樓村村民王保身回憶說。
在西南政法大學讀研的吳波,對蕭縣老家的農村集市有著許多美好的回憶。他說,“趕集”絕不僅僅是買東西,更多的是看熱鬧、找樂趣、會朋友,甚至相親。和城市中的賣場不同,集市上多是熟人間的交易,討價還價、賒賬都是常有的事情。
集市雖小,但所交易的商品很繁雜,不像城市中賣場分區那么嚴格,但也大致會有菜市、布匹市、雞鴨市、花鳥魚蟲市、牛羊市……除了買賣衣食等日用品外,村民隨便擺個攤,就可以做點小生意。自己家養的牛、羊,都可以在這里買賣。
近些年來,村鎮集市出現了一些變化:大型超市的闖入,使擺攤的生意漸被店面擠壓;更多的外來者成為生意場上的優勝者,亦農亦商的土著生意人消亡;村民們自產自銷的農產品、家畜或手工藝品等,越來越多地被工業制品取代。伴隨這些變化,或許連集市本身也將走向消亡。
興起之初,村鎮集市基本都是沿著縣道、省道甚至國道而設,當地有個形象的說法,稱為“騎路逢集”。作為村鎮上最寬敞的場所,道路為交易的進行提供了合適的場所。然而,每到春節,集市所在道路的交通擁堵便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些城市病,在農村也逐漸出現。”閆集鎮黨委書記陳高飛認為,隨著農村汽車擁有量越來越大,因集市造成的道路擁堵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而這些集市又多屬于占道經營。周圍的多個鄉鎮都在通過建商貿城、步行街,來取代原來的集市。
商貿城興起
或正在建設,或剛剛建成的某某商貿城、某某大市場、某某商場等,占地面積少則萬余平方米,多則2萬多平方米,多以二或三層建筑為主,規劃有序。
蕭縣周邊5個鄉鎮所建商貿城的情況大致如此,與一些中小城市的商貿城并無太大區別。
商貿城建成后,將形成村鎮的商業中心,原來的集市都要停用。對于商貿城將取代鄉鎮集市,各方的看法不盡相同。
“商貿城、大超市在農村出現應該是好事。”前來趕集的楊樓鎮村民孫先生說,年輕人都比較容易接受,和傳統集市相比,在商貿城中購物畢竟方便、舒服,許多老年人可能還難以習慣。
大年初五,楊樓鎮剛建成的商貿城中僅有零星幾戶商家,而原來的集市依舊熱鬧非凡。“人們還不習慣去商貿城,不如原來的集市熱鬧,做生意當然是哪里熱鬧去哪里。”一位賣蔬菜的商販說。
陳高飛認為,從集市轉移到商貿城,需要引導,改變習慣需要過程。目前幾個鎮都在想辦法引導,對進商貿城的商戶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想辦法疏散原來占道經營的集市。
一些買房置業者對商貿城的前景比較看好,紛紛搶購其中的商鋪。在王寨鎮,一位隋姓開發商透露,在建中的商貿城,占地2萬多平方米,是他和另一位合伙人共同開發的。目前商鋪基本銷售完畢,除了附近村鎮的居民外,還有許多購房者來自蘇州、昆山等城市。
王先生道出了自己購買商鋪的心態:“現在農村的房價比較便宜,商鋪的價格遠不及中小城市商品房的價格,以后或許會有發展潛力。”
培育市場
商貿城等城市化的購物模式能否在村鎮存活,目前來看,還受村民購物習慣、消費能力等多種因素制約,未來出路值得思考。
在期待商貿城購物的方便、舒適時,許多村民和商戶依然留戀傳統集市的那份熱鬧,選擇堅守原來的集市。陳高飛說,一個市場的形成有其過程,需要改變人們原來的購物習慣。改變習慣需要政府進行引導,各個鎮采取的措施不同,有的對進商貿城的商戶進行補貼,有的則進行攤位規劃。
除習慣外,制約商貿城發展的因素還有村鎮居民的消費能力。春節一過,村鎮上的年輕人都將奔赴外地打工,常住人口一般較少。
“現在來看,還談不上什么消費能力,新市場需要慢慢培育。”前述開發商隋先生說,春節過后,當地居民多出外打工,剩下的留守人員消費能力也較弱。不過,在外打工的許多村民以后肯定會回鄉發展,消費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無論是商貿城,還是傳統集市,未來能否發展好,關鍵在于居民的數量和消費能力。”陳高飛說,打工潮下,戶籍人口數為5萬左右的鄉鎮,常住人口僅有幾千人,目前來看,消費能力的確是個問題。
“在城鎮化的大環境下,農村還是應該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吸引更多的當地青年回鄉創業。建商貿城等項目不僅為發展經濟,還希望留住人才,探索村鎮未來的發展出路。”陳高飛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