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偉華
【摘 要】在學校教學中,語文是一門極為重要的學科,而閱讀教學課又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課型,它在整個初中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因為書籍是知識的寶庫,閱讀是攝取知識的基本途徑,它既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也能夠加強語感訓練,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積累詞匯和語言材料,從而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關鍵詞】閱讀教學;積累訓練;有效引導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有這樣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是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而在學校教學中,語文是一門極為重要的學科,而閱讀教學課又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課型,它在整個初中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因為書籍是知識的寶庫,閱讀是攝取知識的基本途徑,它既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也能夠加強語感訓練,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積累詞匯和語言材料,從而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古代就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說法。那么,如何上好初中語文閱讀課呢?
一、關注需要,善于激趣
興趣決定閱讀效果,這是不爭的事實。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告訴我們,課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師需要在學生學習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設計一點精美的導語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求知欲望,這一環節是閱讀教學的優秀傳統,我們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間都還給學生而放棄這一有生命力的東西。當然僅這一點激趣還遠遠不夠,初中生的身心特點還告訴我們,他們的注意力很難持久。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還需注意采用多種手段讓學生始終保持激昂的情緒。如教師需要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力求語言親切、精練、幽默,并適當輔之形體語言;教師要多鼓勵、多肯定學生,經常性地讓學生品嘗發現的快樂;教師要能靈活運用變式教學,教學方法和教學輔助手段(如多媒體)要靈活多變等。總之,教師要能調控課堂節奏和情緒,力求讓學生在亢奮狀態下完成閱讀任務。
二、創設情景,調動熱情
情境創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情感。
例如《夏感》一文寫的是夏,并非抽象地描述,而是具體生動地描寫景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聽過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激發學生聯想,進入課文情境,讓每位同學對“夏”、“夏季景物”有自己的感受,把這種感受遷移到課文中來,讓文中景物情境在學生心中“活”起來。
三、巧用課內外教材,注重積累
學生學習了教材中的一篇名家美文之后,就這篇文章的某一視角拓展開來上閱讀課。例如:學了課文《風箏》(魯迅)后,我組織學生找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野草》、《祝福》等文章來閱讀,在廣泛的閱讀交流中讓學生體味魯迅散文的風格:“轉彎藝術,卒章顯志。”貫徹“教材就是例子”的思想,達到“語文課剖析一篇,閱讀課上明白一類”的目的,使學生掌握借物抒情散文的特點和閱讀方法。
教師平時多鼓勵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與教材有關的名篇佳作,并注意閱讀積累。閱讀課上,教師可組織學生在課上讀自己喜歡的文章,談出為什么喜歡,大家評議交流積累所得,包括閱讀感受、收獲。“一個蘋果換一個蘋果,還是一個蘋果;一個頭腦換一個頭腦,等于兩個頭腦。”為了避免交流的盲目與繁雜,師可就某一些題材的文章開展主題閱讀。如《名人小傳》或《最后一課》(都德)讀完后,可以找有關愛國題材的文章,開展主題閱讀,以一篇學數篇,可謂一發動全身。
四、善于引導,體會閱讀重要性
給學生講清閱讀的重要性,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為他們明確閱讀的目標。
1.可以積累豐富的知識
高爾基說過:“愛護書籍吧,它是知識的源泉!”好的書籍會為我們提供豐富的知識,多讀才能使你的學識更加淵博。
2.可以提高思維能力
托爾斯泰說過:“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劉向也說過:“書猶藥也,善讀者可以醫愚!”可見,讀書對拓展思維,開啟智慧,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3.可以陶冶情操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皮羅果夫也說:“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所以,多讀好書,你會學得好多優秀品質,提升自己的氣質,逐漸變為一個高尚的人。
4.可以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
在讀書的過程中,理解、領悟能力會逐步提高,久而久之,閱讀能力便會提高。好的文章,也會讓我們在優美的文字中獲得寫作方法,打開我們的寫作思路,為我們提供可學習的典范。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閱讀對寫作的幫助作用之大!
五、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情”
在教學中通過整體感知(即初讀文本)讓學生與文中角色同喜同悲,這樣,學生內在的情感與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鳴,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學生的再創造中得到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得到了拓展。但老師在激發時也要講策略,轉換角色讓學生設身處地,聯想、想象也同樣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閱讀中的表情是從句子中、詞語中理解出來的,并不是強加進去的。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著力于營造寬松的,有利于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已見的課堂教學氛圍,善待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對學生不同的思維多加以鼓勵,滿足學生張揚個性的需求,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足的發展。“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學生傳授已知的東西,而是要將學生的創造力誘發出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教師對學生行之有效的引導,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會領略出文章的內涵,體會出作者用語言文字所表現出的藝術美感,培養學生的思維辨析能力,并且樹立一種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精神,他們也會在很大程度上獲得情感體驗,逐步發展自己各方面的才能。
【參考文獻】
[1]孫啟敏.淺談初中數學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快樂閱讀》,2011年第07期
[2]韓裕兵.淺談如何上好語文閱讀課.《中國校外教育·A》,2011年第1期
[3]馮娟.如何上好初中語文閱讀課.《現代教育探索》, 2010年第5期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開發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