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志
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對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他把教師比喻成“知識的產婆”,因而其“蘇格拉底方法”被人們稱為“產婆術”。所謂“蘇格拉底方法”是指在教學中,教師不急于將知識直截了當地告知學生,而是不斷提出問題,使學生陷于矛盾、困惑之中,教師再適當啟發引導,讓學生通過思考、探究、合作等活動得出結論。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機械灌輸,學生被動接受,他們亦步亦趨跟從于教師的思維,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缺乏探究熱情,課堂氣氛沉悶。“產婆術”能打破枯燥死板的教學氛圍,注重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相互探討、共同提高、共同促進的舞臺,能有效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一、實施“產婆術”教學的意義
1.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交流能力。“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學生學習的動力源于對知識本身的興趣,若課堂氣氛沉悶、知識索然無味,學生就難以產生探究的熱情。“產婆術”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成為知識的孕育者,他們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學習新知,并不斷內化到知識結構中,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
2.建立平等關系,促進健康成長。“產婆術”教學中,學生不再是被管教的對象,而是與教師敞開心扉交談的知心朋友,會使優秀生排除自負、虛榮的心理,后進生消除自卑,重塑信心,讓他們身心都能獲得健康的發展。
3.培養提問能力,發展思維能力。“產婆術”教學留有讓學生主動探究的空間,學生善于主動提問,勇于提出不同見解,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和創造意識。在教師的不斷緊逼追問下,學生清楚自己出錯的地方,既呵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探索最佳的解決方案,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4.洞悉解題過程,挖掘學生潛能。教師要做一個誕生新思想的“產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洞悉解題的全過程。要發現存在學生內心的真知,喚發學生潛在的精神力量,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
二、“產婆術”教學存在的不足
由于蘇格拉底所處的年代久遠,“產婆術”是于古希臘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其思想也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數學教師若不能合理把握,容易出現諸方面的問題:
1.提問機械。“產婆術”教學注重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強調教師通過有效提問激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而部分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基礎水平,不分提問對象,不顧及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問題設計呆板,導致學生缺少興趣,缺乏探究的熱情。
2.被動回答。“產婆術”教學的優勢在于通過提問促使學生主動思考,而部分數學課堂以“滿堂問”替代“滿堂灌”、“滿堂練”,學生被問題牽著鼻子走,缺少主動思考的時間,應付式地回答問題,導致師生互動流于形式。
3.缺乏實效。教師提出的問題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遠離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遇到疑難、困惑時因缺乏有效的指導而誤入歧途,不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師忽視了學生交流技巧的培養,導致在辯論、發言時思緒混亂,表達不清,“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使數學教學長期處于低效狀態。
三、“產婆術”教學的有效策略
1.精心預設,巧妙引入。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在“產婆術”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巧妙引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動手操作、協作交流,給數學課堂注入生機與活力。(1)用數學小故事或數學家事跡導入。教師以生動新穎的數學故事導入,能消除學生緊張的心理狀態,讓學生感受知識的發展過程,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產生探究的熱情。(2)用生活中的問題導入。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教師要就地取材,提出疑問,讓學生承認自己的無知,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3)”教學中,教者呈現一張撕壞的硬紙板,“這原是一張三角形的硬紙板教具,被老師不小心撕壞了,老師想重新制作一張同樣大小的新教具,能恢復原貌嗎?它們全等嗎?”(3)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教師在講解新知時,要不忘發掘新舊知識的共同屬性,溝通其內在聯系,通過感知、猜想、推理掌握新知,達到“聯系舊知、貫通新知”的目的。
2.厘清關系,構建網絡。知識的習得是一個歸納、理解、記憶的過程,只有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了解知識點之間的區別,厘清他們之間的關系并構建知識網絡,才能理解透徹,記憶牢固。
3.變式訓練,追根究源。《易·系辭下》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產婆式”中應用變式教學,通過變換不同角度、不同背景的條件,讓學生掌握事物的本質規律,從而達到追根究源、舉一反三的效果,避免了題海戰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4.暴露無知,消除自滿。部分學校常通過“過關”、“周測”等基礎題測試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一些基本功扎實、頭腦靈活的學生經常會取得高分,常被冠為“小小數學家”、“小神童”的稱號,雖能激發學生興趣,但也容易滋生自滿情緒,使他們經受不起任何挫折。教師要扮演“心理醫生”的角色,幫助學生把脈,找出知識、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通過層層追問,讓學生發現自己在知識方面存在的不足,猶如找到癥結所在,從而開出一劑良藥,給學生提供進一步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不斷努力,不斷進取。
總之,“產婆術”教學為師生營造和諧融洽的交流氛圍,通過精心的預設、精準的提問、知識網絡的構建、練習的變式有效地激發興趣、掌握知識、啟迪思維、發展能力,使課堂教學成效倍增。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八巨初級中學)
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對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他把教師比喻成“知識的產婆”,因而其“蘇格拉底方法”被人們稱為“產婆術”。所謂“蘇格拉底方法”是指在教學中,教師不急于將知識直截了當地告知學生,而是不斷提出問題,使學生陷于矛盾、困惑之中,教師再適當啟發引導,讓學生通過思考、探究、合作等活動得出結論。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機械灌輸,學生被動接受,他們亦步亦趨跟從于教師的思維,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缺乏探究熱情,課堂氣氛沉悶。“產婆術”能打破枯燥死板的教學氛圍,注重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相互探討、共同提高、共同促進的舞臺,能有效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一、實施“產婆術”教學的意義
1.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交流能力。“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學生學習的動力源于對知識本身的興趣,若課堂氣氛沉悶、知識索然無味,學生就難以產生探究的熱情。“產婆術”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成為知識的孕育者,他們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學習新知,并不斷內化到知識結構中,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
2.建立平等關系,促進健康成長。“產婆術”教學中,學生不再是被管教的對象,而是與教師敞開心扉交談的知心朋友,會使優秀生排除自負、虛榮的心理,后進生消除自卑,重塑信心,讓他們身心都能獲得健康的發展。
3.培養提問能力,發展思維能力。“產婆術”教學留有讓學生主動探究的空間,學生善于主動提問,勇于提出不同見解,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和創造意識。在教師的不斷緊逼追問下,學生清楚自己出錯的地方,既呵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探索最佳的解決方案,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4.洞悉解題過程,挖掘學生潛能。教師要做一個誕生新思想的“產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洞悉解題的全過程。要發現存在學生內心的真知,喚發學生潛在的精神力量,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
二、“產婆術”教學存在的不足
由于蘇格拉底所處的年代久遠,“產婆術”是于古希臘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其思想也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數學教師若不能合理把握,容易出現諸方面的問題:
1.提問機械。“產婆術”教學注重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強調教師通過有效提問激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而部分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基礎水平,不分提問對象,不顧及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問題設計呆板,導致學生缺少興趣,缺乏探究的熱情。
2.被動回答。“產婆術”教學的優勢在于通過提問促使學生主動思考,而部分數學課堂以“滿堂問”替代“滿堂灌”、“滿堂練”,學生被問題牽著鼻子走,缺少主動思考的時間,應付式地回答問題,導致師生互動流于形式。
3.缺乏實效。教師提出的問題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遠離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遇到疑難、困惑時因缺乏有效的指導而誤入歧途,不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師忽視了學生交流技巧的培養,導致在辯論、發言時思緒混亂,表達不清,“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使數學教學長期處于低效狀態。
三、“產婆術”教學的有效策略
1.精心預設,巧妙引入。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在“產婆術”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巧妙引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動手操作、協作交流,給數學課堂注入生機與活力。(1)用數學小故事或數學家事跡導入。教師以生動新穎的數學故事導入,能消除學生緊張的心理狀態,讓學生感受知識的發展過程,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產生探究的熱情。(2)用生活中的問題導入。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教師要就地取材,提出疑問,讓學生承認自己的無知,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3)”教學中,教者呈現一張撕壞的硬紙板,“這原是一張三角形的硬紙板教具,被老師不小心撕壞了,老師想重新制作一張同樣大小的新教具,能恢復原貌嗎?它們全等嗎?”(3)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教師在講解新知時,要不忘發掘新舊知識的共同屬性,溝通其內在聯系,通過感知、猜想、推理掌握新知,達到“聯系舊知、貫通新知”的目的。
2.厘清關系,構建網絡。知識的習得是一個歸納、理解、記憶的過程,只有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了解知識點之間的區別,厘清他們之間的關系并構建知識網絡,才能理解透徹,記憶牢固。
3.變式訓練,追根究源。《易·系辭下》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產婆式”中應用變式教學,通過變換不同角度、不同背景的條件,讓學生掌握事物的本質規律,從而達到追根究源、舉一反三的效果,避免了題海戰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4.暴露無知,消除自滿。部分學校常通過“過關”、“周測”等基礎題測試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一些基本功扎實、頭腦靈活的學生經常會取得高分,常被冠為“小小數學家”、“小神童”的稱號,雖能激發學生興趣,但也容易滋生自滿情緒,使他們經受不起任何挫折。教師要扮演“心理醫生”的角色,幫助學生把脈,找出知識、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通過層層追問,讓學生發現自己在知識方面存在的不足,猶如找到癥結所在,從而開出一劑良藥,給學生提供進一步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不斷努力,不斷進取。
總之,“產婆術”教學為師生營造和諧融洽的交流氛圍,通過精心的預設、精準的提問、知識網絡的構建、練習的變式有效地激發興趣、掌握知識、啟迪思維、發展能力,使課堂教學成效倍增。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八巨初級中學)
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對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他把教師比喻成“知識的產婆”,因而其“蘇格拉底方法”被人們稱為“產婆術”。所謂“蘇格拉底方法”是指在教學中,教師不急于將知識直截了當地告知學生,而是不斷提出問題,使學生陷于矛盾、困惑之中,教師再適當啟發引導,讓學生通過思考、探究、合作等活動得出結論。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機械灌輸,學生被動接受,他們亦步亦趨跟從于教師的思維,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缺乏探究熱情,課堂氣氛沉悶。“產婆術”能打破枯燥死板的教學氛圍,注重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相互探討、共同提高、共同促進的舞臺,能有效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一、實施“產婆術”教學的意義
1.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交流能力。“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學生學習的動力源于對知識本身的興趣,若課堂氣氛沉悶、知識索然無味,學生就難以產生探究的熱情。“產婆術”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成為知識的孕育者,他們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學習新知,并不斷內化到知識結構中,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
2.建立平等關系,促進健康成長。“產婆術”教學中,學生不再是被管教的對象,而是與教師敞開心扉交談的知心朋友,會使優秀生排除自負、虛榮的心理,后進生消除自卑,重塑信心,讓他們身心都能獲得健康的發展。
3.培養提問能力,發展思維能力。“產婆術”教學留有讓學生主動探究的空間,學生善于主動提問,勇于提出不同見解,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和創造意識。在教師的不斷緊逼追問下,學生清楚自己出錯的地方,既呵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探索最佳的解決方案,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4.洞悉解題過程,挖掘學生潛能。教師要做一個誕生新思想的“產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洞悉解題的全過程。要發現存在學生內心的真知,喚發學生潛在的精神力量,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
二、“產婆術”教學存在的不足
由于蘇格拉底所處的年代久遠,“產婆術”是于古希臘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其思想也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數學教師若不能合理把握,容易出現諸方面的問題:
1.提問機械。“產婆術”教學注重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強調教師通過有效提問激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而部分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基礎水平,不分提問對象,不顧及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問題設計呆板,導致學生缺少興趣,缺乏探究的熱情。
2.被動回答。“產婆術”教學的優勢在于通過提問促使學生主動思考,而部分數學課堂以“滿堂問”替代“滿堂灌”、“滿堂練”,學生被問題牽著鼻子走,缺少主動思考的時間,應付式地回答問題,導致師生互動流于形式。
3.缺乏實效。教師提出的問題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遠離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遇到疑難、困惑時因缺乏有效的指導而誤入歧途,不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師忽視了學生交流技巧的培養,導致在辯論、發言時思緒混亂,表達不清,“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使數學教學長期處于低效狀態。
三、“產婆術”教學的有效策略
1.精心預設,巧妙引入。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在“產婆術”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巧妙引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動手操作、協作交流,給數學課堂注入生機與活力。(1)用數學小故事或數學家事跡導入。教師以生動新穎的數學故事導入,能消除學生緊張的心理狀態,讓學生感受知識的發展過程,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產生探究的熱情。(2)用生活中的問題導入。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教師要就地取材,提出疑問,讓學生承認自己的無知,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3)”教學中,教者呈現一張撕壞的硬紙板,“這原是一張三角形的硬紙板教具,被老師不小心撕壞了,老師想重新制作一張同樣大小的新教具,能恢復原貌嗎?它們全等嗎?”(3)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教師在講解新知時,要不忘發掘新舊知識的共同屬性,溝通其內在聯系,通過感知、猜想、推理掌握新知,達到“聯系舊知、貫通新知”的目的。
2.厘清關系,構建網絡。知識的習得是一個歸納、理解、記憶的過程,只有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了解知識點之間的區別,厘清他們之間的關系并構建知識網絡,才能理解透徹,記憶牢固。
3.變式訓練,追根究源。《易·系辭下》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產婆式”中應用變式教學,通過變換不同角度、不同背景的條件,讓學生掌握事物的本質規律,從而達到追根究源、舉一反三的效果,避免了題海戰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4.暴露無知,消除自滿。部分學校常通過“過關”、“周測”等基礎題測試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一些基本功扎實、頭腦靈活的學生經常會取得高分,常被冠為“小小數學家”、“小神童”的稱號,雖能激發學生興趣,但也容易滋生自滿情緒,使他們經受不起任何挫折。教師要扮演“心理醫生”的角色,幫助學生把脈,找出知識、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通過層層追問,讓學生發現自己在知識方面存在的不足,猶如找到癥結所在,從而開出一劑良藥,給學生提供進一步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不斷努力,不斷進取。
總之,“產婆術”教學為師生營造和諧融洽的交流氛圍,通過精心的預設、精準的提問、知識網絡的構建、練習的變式有效地激發興趣、掌握知識、啟迪思維、發展能力,使課堂教學成效倍增。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八巨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