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智子 (浙江師范大學 321000)
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由教育部、財政部2010年全面實施,是提高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參加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國培計劃的授課老師,教齡都在十幾年以上,得過多項大獎,可謂浙江省級名師。以下是筆者對7節公開課的觀察后反思。
《色彩游戲》屬造型·表現領域。通過魔術游戲引入,并用“蘋果賭注”貫穿整個情感線,讓本來相互陌生的老師學生因“蘋果”而有了關系,課堂中首先采用觀察變色龍來畫出“可隱形”色彩,確實很有噱頭,孩子也樂。可第二個層次老師是想要升華到大師級別,采用欣賞蒙德里安,制造出人人都是大師的成就感。當筆者深思后發現,蒙德里安的作品并不僅僅是色塊的簡易組合,學生只是簡單涂抹出了色塊,卻理解不到大師與常人的結合點,也就是蒙德里安的作品中色塊包含著深層的涵義。筆者在觀察課堂時,有一個孩子拿著自己的作品給老師想要展示,老師卻以其他同學有同樣作品為由拒絕了,這點我能理解老師想要達到展示效果的迫切追求,不過是否可以告訴孩子可不可以再回去添畫,讓他增添創意后作為禮物贈送給老師?或者就算展示到展板上,可以讓同學們來找找兩幅作品的不同呢?或者讓他們自己來闡釋一下自己創作時心境等的不同?甚至只是簡單的展示,而不介紹這幅作品是否也可以呢?
《拼出美麗》,這堂是設計·應用課。這堂課的老師能在短時間內醞釀出一堂新課,著實辛苦。我也很傾佩他們的教育熱情。導入是用絎縫被的展示以及廠區創作視頻,這確實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絎縫被的魅力,一節美術課僅有的40分鐘只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支點,而一切的內容是圍繞這個支點來運作,所以這節課的所有時間應都和拼貼有關,引起共鳴的方式只限于展示和欣賞圖片中絎縫被的花紋上,讓孩子體會紋樣以及構造的美麗以及它的傳說故事會不會更有情感共鳴?這堂課后半段講了聚散式等多種構造方法,但為什么學生的作業流于一類,形式也大同小異?筆者猜想是不是沒有創設出創造性的情境?比如可不可以多圖轉換欣賞,讓孩子自主發現畫面中圖形的交錯構成、疊加方式、讓學生尋找絎縫被花樣的規律,從而反復提煉,會不會更能啟發表現欲望?而且可能理念太多,一時也講不完,以至于作業變成了簡單拼貼,不能采用重疊等手法,是否可以在制作同時在幻燈片中播放用photoshop處理過的圖形?是提煉出的紋樣,用不同顏色標識圖形,按照不同順序,圖形的疊加出現,啟發引導他們采用多樣多角度的設計思維。這樣也比較節省時間。
《東陽木雕》是節欣賞·評述課,欣賞課難上是大家有所共識的,因為單憑嘴皮子學生聽聽會厭倦。這位老師是采用的展示實物的方法來引發探究興趣,確實也起到了效果。東陽隸屬于金華地區,區域認同感、共通感讓學生很容易產生探索的樂趣。老師在課堂第一部分采用猜成語,展示木雕的局部,讓學生從局部開始感悟了解,對下一步任務的進行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不過既然是欣賞課,多的應該是感悟,而這節課最后是采用人人是鑒賞師這樣子的游戲來更具體了解木雕,但這種流于形式的介紹是不是真的可能有心的感悟?可不可以改為猜想這座木雕制作背后的故事。即使是制作的時間也是可以的。結尾處采用全體朗誦描寫木雕的文字,促使使情感達到高潮,讓他們領悟到的并不只是簡單的木雕紋樣,還有每個民俗文化底下深深的情感醞釀。
《我家我設計》屬設計·應用,整堂課非常的圓滿,臺下的老師都被感染了,很想動動手。但是我很困惑,為什么在如此強大的興趣下,作業卻流于一樣,并沒有多種材料綜合運用。后來我發現,原來之前分發時就沒有記號筆、蠟筆、水彩等,可能是老師怕孩子在那么多材料前昏了眼,但相比于之后《秋天的禮物》,可以總結出公開課也可以挑戰一把,孩子值得更被信任,因為在《秋天的禮物》中有蠟筆、水彩等多種材料,孩子在運用他們時還綜合運用多種材料進行綜合表現,這值得欣喜。當然我猜想可能是與這節課輕松的氛圍和創設的創造性情境有關。反過來想,《我家我設計》光折紙這一件事就夠學生忙了,也確實很難兼顧,不過我也相信把材料給孩子,也會有杰出的孩子可以表達的出來更好的作品的。
《彎彎的小路》屬造型·表現課,引入時制作材料的環節非常引人入勝,新穎的材料是這節課的亮點,就是目標完成的不圓滿。為什么第一幅作品和第二幅作品相差很小,這是我一直質疑的,是孩子真的沒有藝術感悟力,還是沒有把課集中到幾點上,這節課主講透視關系,完成第一個作業后反復的欣賞也是想引導孩子觀察到不同路的多樣性,但最后表現時卻又出示的一幅作品臨摹表現,那之前的多樣性又有何意義?梵高的畫作與這堂課關聯的主要點在哪里?只是讓孩子體驗一把梵高的感覺么?不是要解決觀察和透視表現么?
今天這幾堂公開課用了一個多小時。因為是展示課,老師也都盡情地讓孩子表現,所以時間并不是一個關鍵決定點,但是這些優秀的一線老師在1個多小時里上的課都會有不圓滿,當新美術老師去上40分鐘的美術課時我又該怎樣應對?課中要略去一切次要環節,甚至是一個字都要思量很久,這不僅需要實踐,還需要思維的整合。要想將一堂課一個作品解構、重構,不管最終目標的藝術能力的提高還是美術本質的回歸,都需要不斷實踐和反思。
[1]赫伯·里德.通過藝術的教育[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2]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