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元,王建,陸小華
·品種品質·
2010版《中國藥典》中藥材含量測定成分與其功效的相關性分析
周宗元,王建,陸小華
分析2010版《中國藥典》中常用藥材的“含量測定”項下所測成分,查閱近10年文獻,總結歸納所選成分存在的有待商榷的問題,共選取7味代表藥材詳細討論其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與臨床功效的關系,以反映測定成分與功效不對應、測定成分相對不足、無測定成分等三大問題,期望能為《中國藥典》的修訂和完善提供參考。
中藥材;測定成分;功效;相關性
2010版《中國藥典》(以下簡稱《藥典》)是我國藥品質量的法典,是我國境內藥品生產、經營、使用過程中質量控制的最低限度,也是檢驗和判斷藥品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據,具有法律性、規范性、科學性。隨著理論的進步與現代化的發展,《藥典》也在不斷完善,儀器分析定性與定量方法成為控制質量標準的主流,特別是在質量控制方面進展相當大。但是,由于中醫藥理論與中藥自身的特殊性,故在考慮中藥質量控制時也有必要考慮其特殊性。如何體現“一藥多效”、各成分的協同作用、成分與功效的關系以及成分的復雜性,是中醫藥工作者一直思考,也未解決的問題。就中藥材來看,其含量測定的物質在諸多方面也有待商榷。筆者經過查閱文獻,針對《藥典》中常用中藥測定成分的藥理作用與相應功效進行綜合比較分析,發現還存在諸多不妥之處。本文詳細列舉出7個典型代表案例分別說明測定成分與功效不對應、測定成分不夠、沒有測定成分。
臨床運用中藥是運用其功效,然而《藥典》測量的某些成分的藥理作用與其功效相關性不大,如表1所示,本文在測定成分與功效不對應方面以蒼術和川芎進行簡單闡述,從而說明《藥典》的欠妥之處。

表1 測定成分與功效不相對應
1.1 蒼術
蒼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之功效,其測定成分為蒼術素。然而本文通過文獻研究,發現與蒼術功效相對應的藥理作用主要集中在蒼術醇與蒼術酮,而蒼術素的研究,主要表現在促進膽汁分泌方面。
付梅紅[1]發現蒼術主要研究集中在揮發油成分,含有效成分蒼術醇(β-桉葉醇與茅術醇的混合物)、蒼術酮和蒼術素,還含有38種苷類化合物。蒼術醇、蒼術酮有較好的藥理作用。胃腸功能方面,Nakai[2]等通過實驗推測其有效部位蒼術醇、蒼術呋喃烴、蒼術定醇等可能為引起的家兔胃排空速度減慢的物質基礎;劉克敬[3]等發現蒼術醇可興奮結腸頭端環形肌條的收縮活動,該作用可能有利于結腸內容物的混合和攪拌以及緩慢向尾端推送。保肝方面,有報道蒼術酮、β-桉葉醇對小鼠肝臟中毒模型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還可止痛、鎮靜、抗病毒。實驗表明,蒼術酮對叔丁基過氧化物誘導的DNA損傷及大鼠肝細胞毒性有抑制作用[4,5],在止痛、抗病毒、中樞方面與蒼術醇有類似作用。
以上表明蒼術醇與蒼術酮在蒼術功效的發揮上起重要作用,而蒼術素促膽汁分泌作用主要是利于消化。蒼術非揮發性成分方面(如倍半萜苷類)研究得不多,國內尚未見報道。但目前僅從中醫藥理論來看,選擇蒼術醇和蒼術酮作為測定成分更能說明蒼術功效,當然也可與蒼術素共同評判蒼術,如張磊[6]設計出可同時測定茅蒼術藥材中蒼術酮、茅術醇、β-桉葉醇和蒼術素的含量方法。
1.2 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臨床用于胸痹心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腹痛,頭痛,風濕痹痛。《藥典》以阿魏酸為其測定成分,現有對于川芎的藥理作用報道幾乎都是以川芎嗪為物質基礎,只是其含量方面有爭議,目前對川芎揮發油的研究有助于為其質量控制提供參考。
阿魏酸能活血止痛、抑制血小板聚集及5-羥色胺的釋放、阻止靜脈旁路血栓形成、抑制肝臟中羥戊酸-5-焦磷酸脫氫酶的活性,其鈉鹽抗心肌纖維化、減少與皮膚癌有關的胸腺二聚體突變效應、促透皮吸收等[7~11]。即使如此,阿魏酸也還不能很好解釋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要說明“上行頭目”、“下行血?!薄ⅰ把袣馑帯钡奶攸c,還需要川芎嗪對心腦血管系統及心臟肝腎功能的保護作用,并且阿魏酸也非川芎的特征成分。但由于近年川芎嗪在川芎中的存在與否及其含量高低一直存在爭議,一部分學者認為川芎嗪是川芎藥材質量評價的測定性成分,建立了測定川芎嗪含量的方法[12,13]。但文獻報道的川芎藥材中川芎嗪的含量(0.12~6240 μg.g-1)差異很大。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川芎中沒有川芎嗪,即使有,其含量小于1μg.g-1,對評價川芎藥材的質量沒有意義[14~16]。
就川芎嗪的含量而言,在川芎發揮功用時不可能占其主導作用。因此,川芎嗪也不能作為測定成分。可見,目前對川芎中單一成分研究都不能說明川芎的功效,尚須進一步研究尋找合理的具有可控性的測定成分,有效部位或浸出物可能會更好的控制其質量,如劉洪玲[17]等人建立了川芎揮發油中α-蒎烯、胡蘿卜烯醇、川芎內酯、藁本內酯、棕櫚酸5種成分的GC-MS特征指紋圖譜,有望為川芎質量控制提供依據。
中藥具有“多組分、多靶點”的作用特點,通過其所含化學成分的協同作用而發揮功效,檢測中藥中某一單一成分并不能體現其整體療效?!端幍洹分卸鄶抵兴幉囊詥我怀煞钟糜诤舛ㄙ|量的優劣,這樣對于整體功效來說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表2,列舉的2味中藥便是如此。

表2 測定成分不足的中藥
2.1 山茱萸中的環烯醚萜總苷
山茱萸具有補益肝腎,收澀固脫的功效?,F代醫學研究表明,山茱萸具有抗菌、調節免疫、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腫瘤、抗艾滋病、強心等重要的藥用價值[18,19]?!端幍洹分袦y定成分為馬錢苷。馬錢苷具有免疫調節、增強記憶等作用,是山茱萸環烯醚萜總苷中的一種;而環烯醚萜總苷具有免疫調節、降血糖、抗凝血、改善記憶等作用。對比其臨床應用的范圍,顯然后者是更能全面的體現山茱萸的總體功效。王世軍[20]總結分析表明,目前已發現環烯醚萜總苷能顯著改善糖尿病血管并發癥,若加以深入研究,有望開發為用于防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有效藥物。
《藥典》中選用的測定成分有單一成分、多指標成分、有效部位及浸出物等。由于中藥“多成分、多靶點”的特性,可根據各個中藥的特點,應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含量測定?!端幍洹分械陌胫ι彛繙y定除了要求含野黃芩苷還規定了含總黃酮;淫羊藿規定了含淫羊藿苷還同時要求含總黃酮。根據前文所述,對于山茱萸,有效部位進行定量測定,以此評價其質量更加合理。
2.2 澤瀉中的24-乙酰澤瀉醇A
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泄熱,化濁降脂的功效,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泄瀉尿少、痰飲眩暈、熱淋澀痛、高血脂?!端幍洹芬?3-乙酰澤瀉醇B為測定成分,實際上,24-乙酰澤瀉醇A的功效也不容忽視。在藥理作用方面,澤瀉醇A-24-乙酸酯(即24-乙酰澤瀉醇A)和23-乙酰澤瀉醇B是澤瀉的利尿成分[21];降膽固醇的主要活性成分為24-乙酰澤瀉醇A及澤瀉醇A、B、C的醋酸脂,尤以24-乙酰澤瀉醇A降脂作用最強[22]。對比澤瀉的臨床應用,將24-乙酰澤瀉醇A和23-乙酰澤瀉醇B共同作為澤瀉的測定成分,更具合理性。劉紅昌等[23]采用高效液相色譜-紫外檢測的方法,使用“中藥指紋圖譜相似度計算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結果表明,24-乙酰澤瀉醇A和23-乙酰澤瀉醇B的指紋圖譜特征性及專屬性強,為科學評價及有效控制澤瀉的質量提供了參考依據。由此觀之,對于澤瀉的24-乙酰澤瀉醇A和23-乙酰澤瀉醇B的雙指標也存在其可操作性。
《藥典》的標準是藥材質量的風向標,指導企業以及醫療機構對藥材進行審查,沒有檢測測定成分會擾亂藥材市場,影響醫藥行業的健康發展。如表3所示,現行藥典中有相當一部分藥材無測定成分或少有檢測成分的方法。近年對這一部分藥的研究逐漸深入擴展,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可以提示藥材檢驗的測定成分。

表3 無測定成分物質
3.1 白及
白及的主要化學成分是聯芐類、菲類及其衍生物,此外,還含有少量揮發油,粘液質白及甘露聚糖以及淀粉(30.5%),葡萄糖(1.5%)等[24]。最近幾年,白及藥理研究主要是以提取物和多糖表現。彭芳[25]研究表明,白及多糖具有抗潰瘍、抗消化道出血、預防腸黏連等藥理作用;正丁醇提取部位和水溶性部位具有止血作用主要有效部位[26]、白及溶膠給家兔灌胃,對術后腸黏連有明顯預防作用[27]、白及乙醇提取物對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及人型結構桿菌有抑制作用[28]?!笆諗恐寡[生肌”功效的發揮與上述藥理作用密切相關,然而發揮藥理作用的具體物質基礎尚不明。因此還需進一步研究其有效物質基礎,建立白及的質量檢測測定成分。
3.2 茯苓
梁學清[29]總結茯苓相關研究發現茯苓具有利尿、免疫調節、保肝、抗腫瘤、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等藥理作用。其中金琦[30]等研究發現茯苓利尿消腫的主要有效成分為茯苓素,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劑相似的結構,體外可競爭醛固酮受體,體內逆轉醛固酮效應而不影響醛固酮的合成,茯苓多糖對正常小鼠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羥甲基茯苓多糖有增強免疫功能、抗癌、保肝等作用。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功效與上述藥理作用密切相關,因此將茯苓素、羥甲基茯苓多糖作為茯苓的質量控制是值得考慮的。
3.3 鉤藤
鉤藤的莖枝中含有多種吲哚類生物堿,主要有效成分為鉤藤堿和異鉤藤堿。汪江濤[31]總結鉤藤堿和異鉤藤堿藥理作用發現它們在對心血管發面可降壓及舒張血管、抑制血管緊張素Ⅱ(AngⅡ)誘導的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增加大鼠心血管相關核團中c-fos的表達、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腦保護發面鉤藤堿有鈣拮抗劑作用,能降低腦內NOS的活性,對大鼠腦缺血損傷皮質神經元內鈣超載有抑制作用。能調節腦缺血大鼠紋狀體內和海馬單胺類神經遞質及代謝物的含量。靜脈注射可抑制實驗性靜脈血栓及腦血栓的形成[32]。另外它們對外周神經有抗炎作用,調控相關基因通道的作用。此等藥理作用表明,鉤藤堿和異鉤藤堿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有極其好的優勢,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闡釋鉤藤“息風定驚,清熱平肝”功效,那么提示它們可以作為藥典測定成分。
綜上,《藥典》中含量測定成分的選取主要基于一種或幾種成分或有效部位的含量測定成分,然而不一定是直接與療效相關的有效成分,未充分考慮中藥具有多成分、多靶點作用,各個成分相互協調作用。而我國中藥質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是在化學成分和活性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中藥中的某一或幾個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來鑒別藥材的真偽,評價其質量的優劣,從而控制中藥的質量[33]。分析成分類型主要有單一成分(有效成分或特征成分)、多成分、有效部位、浸出物。單一成分作為中藥材測定成分的較多,但是有些藥材的測定成分既不是有效成分(或者不能很好表現其功效的成分)也不是特征成分,這部分藥的質量控制對于臨床應用以及相關部門的檢測存在巨大的不足。測定浸出物的應用比較少且模糊。多成分控制是較好的控制方法,一方面符合“一藥多效”,另一方面考慮多靶點、多組分效應,這種方法在藥典中較多,隨著藥典的改進,諸多藥材逐步采取此種方式,也將解決測定成分不足的問題。由于中藥種類繁多,所含化學成分復雜,當有些中藥中有效成分或測定性成分含量很低,為千分或萬分之幾,甚至十萬分之幾,用以控制和評價藥物質量不夠理想或者其有效成分研究還不夠明確時,除測定其單一專屬性成分含量外,還同時對其有效部位進行定量,以此來評價中藥的品質,如半枝蓮、淫羊藿。因此,以目前的研究理論和方法,筆者認為,多成分、有效部位檢測更有助于中藥質量控制,更有利于文中提到幾類問題的解決。
中藥材的質量控制方法從以前的外觀形態到現在的內部物質基礎的測量是現代的進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藥材的成分始終不能代表其整體。只是,由于目前的理論思維以及方法手段的限制,使得用成分來控制藥材質量成為主流。以后中醫藥的發展中能否提出更好的思維方法早已是中藥的重大難題,這需要眾多科研工作者的付出。同時,在以后控制中藥質量時我們更應考慮中藥的功效,以有效的保證中藥質量,保障臨床用藥的安全。本文也存在諸多不足,對于某些問題可能探討的不夠深入,比如測量測定成分的成本和測定成分在提取分離中的變化;未考慮現實資源等。另外,《藥典》中的其他問題還未討論,如:同一植物不同藥用部位的藥材,測量測定成分一樣(如桂枝與肉桂);藥材有測定測定成分,而炮制品無測定測定成分(如姜半夏與法半夏),諸多問題都有待進一步探討。
[1] 付梅紅,朱東海,方婧,等.蒼術的化學、分子生藥學和藥理學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09,24(20):2669.
[2] NakaiY, KidoT, HashimotoK, et al. Effect of the Rhizomes of Atractylodes ancea and its constituents on the delay of gastric emptying [J]. JEthnopharmaco,2003, 84(1): 51.
[3] 劉克敬,謝冬萍,李偉,等.陳皮、黨參等中藥對大鼠結腸肌條收縮活動的影響[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03,4(1):34.
[4] 陳炎明,陳靜,俞桂新.蒼術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0(4):95.
[5] 詹丹丹,張穎.淺談蒼術藥理作用及質量控制的研究進展[J].黑龍江醫藥,2012,25(3):459.
[6] 張磊,歐陽臻,趙明,等.蒼術中蒼術酮、茅術醇、β-桉葉醇和蒼術素的同時含量測定及其聚類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10,35(6):725.
[7] 嚴米婭,歐陽靜萍,周艷芳.阿魏酸鈉抑制心肌成纖維細胞增殖的作用及機制[J].武漢大學學報,2006,27(2):148.
[8] 歐仕益,包惠燕,藍志東.阿魏酸及其衍生物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藥材,2001,24(3): 220.
[9] Murray JC,Burch JA, Streilein RD,et al.A topical an-tioxidant solution containing vitamins C and E stabilized by ferulic acid provides protection forhuman ski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J]. J Am AcadDermatol,2008,59(3):418.
[10] Staniforth V,Huang WC, Aravindaram K,et al Ferulic acid, a phenolic phytochemical, inhibits UVB-induce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in mouse skin via posttranslational mechanisms[J]. J Nutr Biochem,2012,23(5):443.
[11] 畢建云,劉善新,靳光乾,等.阿魏酸透皮吸收研究綜述[J].中藥材,2013,36(6):1028.
[12] 曹陽,王鐵杰,王玉,等.HPLC法測定不同產地川芎中川芎嗪的含量[J].藥物分析雜志, 2005,25(3):278.
[13] 魯建武,曾俊芬,宋金春.HPLC 法同時測定復方川芎嗪膠囊中阿魏酸和川芎嗪含量[J].中國藥師,2008,11(7):814.
[14] Yan R, Li SL, Chung HS, et al. Simultaneous quantifcation of 12 bioactive components of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by high-performa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05,37:87.
[15] Yi T,Leung K.SY.Lu GH,et al.Simultaneou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major constituents in Ligusticum chuanxiong using HPLC-DAD-MS [J]. Chemical& Pharmaceutical Bulletin,2006,54:255.
[16] Chan SS, Li SL, Lin G. Pitfall of the selection of chemical markers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medicinal herbs [J].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2007,15: 365.
[17] 劉洪玲,于良生,紀恒勝,等.川芎揮發油的GC-MS指紋圖譜研究[J].中國藥房,2012,23(43):4101.
[18] 楊晉,陳隨清,冀春茹,等.山茱萸化學成分的分離鑒定研究[J].中藥材,2005,36(12):1780.
[19] 潘小華,趙池,葉小蘭.山茱萸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09,20(30):2398.
[20] 王世全. 山茱萸主要化學成分及藥理學研究進展[J].臨床信息,2010,23(12):4867.
[21] Cha JD ,Moon SE,Kim HY,et al.Essentil oil of Artemisia capillaris induces apoptosis in KB cells via mitochondrial stress and caspase action mediated by MAPK-stimulated signaling pathway [J].J Food Sci,2009,74(9):75.
[22] 尹仁杰,吳繼洲.澤瀉的研究進展[J].醫藥導報,2003,22(5): 295.
[23] 劉紅昌,楊文鈺,陳興福.四川道地藥材澤瀉指紋圖譜的建立及其質量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 2007,32(18): 1844.
[24] 任華忠,何毓敏,楊麗.白及化學成分其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醫藥,2009,5(2):134.
[25] 彭芳.白及多糖注射液藥代動力學研究[R].蘇州大學,2010.
[26] 陸波,徐亞敏,張漢明,等.白及不同提取部位對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響[J].解放軍藥學學報, 2005, 21(5): 330.
[27] 王蒨,李東華,李繼坤.白及膠對體外培養兔膽管成纖維細胞形態及活性的影響[J].2007, 29(8): 752.
[28] Michinori K, Noriko S, Miho Y, et al. Application studies of Rhizoma Bletillae (rhizomes of Bletilla striata) on atopic dermatitis [J]. Nature medicine, 2003, 57(2): 55.
[29] 梁學清,李丹丹,黃忠威.茯苓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12,32(2):154.
[30] 金琦,曹靜,王淑華.大劑量茯苓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概況[J].浙江中醫雜志,2003,38(9):410.
[31] 汪江濤,丁伯平.鉤藤堿和異鉤藤堿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7):1224.
[32] 姜偉,張麗.鉤藤的藥理作用研究[J].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 15(21):3013.
[33] 李萍,齊煉文,聞曉東,等.中藥效應物質基礎和質量控制研究的思路與方法[J].中國天然藥物,2007,5:1.
(責任編輯: 胡慧玲)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n the relevance of determination term and functions of TCM in Pharmacopoeia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0)
ZHOU Zong-yuan, WANG Jian, LU Xiao-hua //(Pharmacy Colleg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State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Systematic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Co-founded by Sichuan Province and MOST, Chengdu 611137, China)
Referring to the literature in recent 10 year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etermination ter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Pharmacopoeia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0), then summarizes and classifes some problems. To illustrate three main problems: determination term is not exactly equivalent to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the number of index component is not enough and the lack of index component, the author carefully discusse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functions by selecting seven TCM for each problem, hoping to offer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next edition of Pharmacopoeia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CM;determination term;functions;relevance
R 284
A
1674-926X(2014)05-002-04
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 教育部中藥材標準化重點實驗室 中藥資源系統研究與開發利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四川 成都 611137
周宗元(1991-),男,大學本科,從事中藥藥理與臨床 Tel:18202877576 Email:zhouzongyuan129@163.com
王建( 1959- ) ,女,教授,博士生導師Email: jianwang08@163.com
201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