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必 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副司長
談發展不應忘記科學
范必 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副司長
今天,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而不是別的什么發展觀,需要首先認識什么是科學;在促進科學發展的時候,還需要問一問,我們的做法是否符合科學精神,是否具有科學態度,是否掌握了科學方法。研究和思考這些問題,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自“五四”以來,科學與民主為廣大中國人民所熟知,但究竟什么是科學并不容易解釋。
幾個世紀以來,中外很多學者都對“科學”進行過解釋,眾說紛紜中相對一致的意見是,科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知識體系,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探索研究活動。科學探索取得的成果就是對世界的認識,即科學知識。隨著人們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深入,科學家必須開展協作并要得到國家、社會的支持,這時科學探索成了一種社會事業。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包括了科學活動、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如歸納演繹、分析綜合、觀察實驗)與科學范式(包括規律、理論、標準、方法)等廣泛的內容。

“創建和諧社會”公益廣告牌下的居民。CFP/供圖
科學精神是在科學發展歷程中萌生和發展起來的價值體系和行為規范。對科學精神的內涵歷史上論述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科學社會學的創始人羅伯特·默頓,1942年他提出科學精神的四種規范,即普遍主義、公有性、無私利性和有組織的懷疑。
——普遍主義。判斷一種學說是否是科學,不受這一學說倡導者的種族、國籍、宗教、階級和個人品質的影響,也不是看它是否與某權威相一致,而是看它是否與客觀事實相符。
——公有性。科學上的重大發現,都是社會協作的產物,它是整個人類的共同遺產。用人名命名的定律和理論并不表明它們為發現者及其后代所獨占,而只是一種記憶方法和對發明者進行紀念的方式而已。
——無私利性。科學起源于人們的好奇。科學事業的高尚就在于,科學探索者不以追求金錢、名譽、地位為目的,而應該探求真理,實事求是,無私奉獻,承先啟后;不是為了他人利益,更不是為了自己利益,而是為了人類知識增長這個本身利益;不應有其他私人利益或動機妨礙這個目的的實現;不因個人的利害關系影響對科學新理論、新認識的提出、接受、排斥或辨別,從而影響其對真理的忠誠。
——有組織的懷疑。懷疑本身是科學方法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敢于向已經確立的規則、權威、既定程序提出疑問,但這種懷疑不是懷疑一切,而是在對事實和知識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的懷疑,是借助于經驗的和邏輯的標準所進行的理性主義分析。科學工作者無論對于自己艱苦探索得來的知識,還是他人的研究成果,都必須經過科學實驗的檢驗,不斷地提出懷疑與批判,而當發現與實踐不符時,都應該勇敢地改善、修正,甚至拋棄之。
歷史證明,西方近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與科學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后,科學在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上顯示了更強大的力量,科學工作者在繼承原有科學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的發展了科學精神。現代科學發揚了理性精神,注重運用實驗和邏輯(數學)的方法進行科學研究;更加注重實證精神與理性精神的結合;更加注重自由創新,使現代科學徹底革新了近代科學所確立的自然觀和宇宙論;更加注重競爭與合作,形成了科學研究的共同體,加速了科學體系的分化與綜合。

科學誕生于西方,進入中國也就一百多年。古代的中國,有技術、有發明,但沒能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從古希臘開始,西方科學家逐步形成了“為科學而科學,為思想而思想”的傳統和習慣;中國歷史上不乏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英雄,但鮮有為科學獻身的志士。科學精神的缺失是中國思想領域的基本國情。

近代以來,中國人學習西方科學很大程度上與救亡圖存、富國強兵的歷史主題密切相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君子不器”的文化傳統,長期視西方科學為“奇技淫巧”。鴉片戰爭中,西方殖民主義者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大門。在“師夷長技以治夷”的思想影響下,中國開始了洋務運動。西方科學首先用于軍事制造,后擴大到民用領域,再逐步走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洋務派知識分子及官員始終把“中體西用”奉為圭臬,將西方科學看作是“技”或“器”,是“有用之物”,并沒有發現科學精神實的質所在。這一時期,中國人對科學的認識可以稱為“器物科學觀”。
“五四”新文化運動打出了“科學”與“民主”的大旗。由于對封建禮教的痛恨,五四青年們無不把科學視為神圣,以為依靠科學可以解決一切社會、人生問題。當科學派高呼“打倒孔家店”、主張“全盤西化”的時候,另一種主張“拯救信仰”、“保存國粹”、反對西化的思想也在醞釀,終于在1923年引發了一場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史稱“科玄之爭”。玄學派認為,“科學解決不了人生觀問題”。科學派高舉科學的大旗,主張學習西方,倡導科學的人生觀,得到了廣大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支持。但科學派把科學理想化、神圣化,甚至主張“以科學代宗教”,開辟了唯科學主義的先河。這恰恰違反了科學需要懷疑、批判的精神實質,對后來科學精神的弘揚造成了負面影響。可以說,“五四”對科學精神的啟蒙也還不夠徹底。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十分重視發展科學事業。遺憾的是,反右斗爭擴大化使科學精神被無情地拋棄。在大躍進期間,出現“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辦不到,就怕想不到”等赤裸裸的唯心主義口號。一些著名科學家也喪失了崇尚真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為這些觀點論證作注。
“文化大革命”期間,唯心主義橫行,形而上學猖獗,個人崇拜登峰造極。這一時期,科學事業在復雜的社會政治環境中緩慢前行,不時也迸發出耀眼的光芒,“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大慶油田的自主勘探開發等,正是其中輝煌的例證。但在這些科學家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精神,并沒有成為中國那個時代的核心價值。
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弘揚科學精神成為時代進步的需要。但是,由于我國教育科技文化水平比較低,經濟社會發展也不平衡,加上長期存在的封建主義殘余的影響,封建愚昧落后的東西在干部群眾中還有一定的市場,新形態的迷信、偽科學時有泛起。在工作中不講科學甚至違背科學原理和規律行事的現象還時有發生。盡管我國的科學事業取得了較大成就,在某些方面、某些項目上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但從總體上看,科學創新還很薄弱,科學精神還非常欠缺。這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對科學的認識大都還是建立在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想基礎之上,在強調科學的工具性的同時,往往忽視了科學精神的存在,基本上停留在“有用即科學”的認識水平上。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精神也被不斷賦予豐富的內容。今天我們所說的科學精神,基本上包括了七個方面涵義。
一是勇于探索求知、敢于超越前人的探索創新精神;二是以事實為依據、努力揭示未知奧秘的唯實求真精神;三是堅信客觀規律、遵從思維法則的崇尚理性精神;四是自由探討、相互爭鳴的平等寬容精神;五是熱情嚴謹、刻苦堅韌的執著敬業精神;六是大力協同、密切配合的團結協作精神;七是獻身科學、造福人類的無私奉獻精神。
科學精神作為一種正確認識客觀事物、探求客觀真理的價值體系和行為規范,誕生于科學領域,但已不局限于科學領域。科學精神的形成和傳播,對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所需要的。
科學發展中的科學,不僅提供關于客觀世界運動和發展的規律性知識,還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科學發展觀必將成為新時代一種重要的價值觀。但是我們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在一個科學技術還不夠發達、科學精神欠缺的國度里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需要我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把握科學發展觀內涵。科學發展觀所說的發展,不應是孤立、片面、不計代價、竭澤而漁的發展,而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是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為此,必須更好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第二,堅持科學態度。科學問題的證實和證偽,都應當通過實踐去解決,實事求是的態度是最重要的科學態度。不但在自然科學中是這樣,在社會發展領域也是如此。歷史經驗表明,什么時候堅持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我們的事業就會取得成功;相反,什么時候我們背離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就會受到挫折。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確對待成績,勇于面對問題,經過深入研究和反復實踐,不斷創新、不斷前進。
第三,提高科學素質。發展觀是一種認識論,是一種發展理念。把這種理念貫徹到實踐中去,還有賴于廣大干部群眾科學素質的提高。一個人掌握了一些科學知識,還不能說他具備了科學素質,而是要把行為方式、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納入科學的軌道上來,才算是具備了科學素質。只有這樣,科學發展就不會是一句口號,而會變成每一個公民的自覺意志。
第四,運用科學方法。科學家在長期的科學探索中,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體系,包括歸納、演繹、實驗、統計,等等。大量事實證明,只有運用科學方法,才能不斷深化人們對客觀規律的真理性認識。這些方法既適用于科學研究,也是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有依據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進行決策,按照科學規律辦事,才能使發展真正走上科學的軌道。
第五,弘揚科學精神。科學精神不僅是科學事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和保障,而且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特別是近代以來,科學精神逐漸成為一種主流的文化價值,成為影響社會其他各領域的重要精神資源。在科學精神深刻內涵中,科學家堅韌不拔、鍥而不舍、執著探索、忘我獻身的品質,寬容合作的團隊意識,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我們真正解放思想,用科學的眼光審視我們既有的觀念、行為、政策、措施,以科學的標準衡量發展的成就和問題,使發展真正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