償還環境債先建價值觀
■專家名片

姜文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
環境是生命生存不可缺少的外部資源,也是經濟活動獲取資源的載體,更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由于人類對環境的索取過多,同時對環境保護和補償不足,致使人類對環境欠債嚴重。
我國局部環境雖有所好轉,但整體惡化趨勢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環境欠債在累積性增加。僅以水土氣環境為例,2013年我國地表水Ⅳ類以上水質占28.3%,我國近海三類以上海水比例為33.6%;全國土壤總超標率為16.1%,其中重度污染點位比例為1.1%,長三角、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74個城市中,超標城市比例為95.9%。可見我國的環境欠債有多么嚴重!由于未曾進行過科學的環境審計,我們對此只能進行粗略的估算。據9月22日中國新聞網報道:“中國有幾十億畝荒漠化的土地要修復,有幾億畝污染了的土地要修復,幾萬條河流要修復,偌大的空氣要修復,這些修復工程可能需要幾年或幾十年的努力,需要幾萬億或幾十萬億的投入。”僅修復全國3.6億畝被污染耕地,就需要6萬億人民幣。幾萬億或幾十萬億元究竟是什么概念? 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5.69萬億元,需要兩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才達到十萬億級別,籠統形象地說,修復中國環境需要一年或者幾十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
盡管幾萬億或幾十萬億人民幣是一個模糊數字,但它反映出來的事實卻無法否定:我們的經濟發展透支了環境財富,需要立即歸還透支的環境債,不能再繼續借環境的債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
要償還環境欠債,需要從轉變價值觀念、建立新的環境價值觀開始。
傳統的生產力被解釋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這種論斷提出時環境問題還沒有成為世界性問題。當時人類的主要任務是克服自然的約束,為人類的生存創造更好的物質環境。但是隨著人類干預自然的能力不斷加強,干預的空間漸漸擴展,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終于成為威脅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傳統的生產力內涵已經不能滿足自然環境問題突出的現實要求,應該與時俱進地修正。筆者認為,生產力概念應該修改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保護自然的能力”。修正后的定義最大特征是將保護自然的能力納入生產力范疇,將其與“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并列,在征服和改造自然過程中必須注重自然的保護,三者的平衡和諧才能產生更大的生產力。自然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產力,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現實已經證明,由于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導致環境欠賬,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修復,影響生產力的發揮。我們要牢固樹立自然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產力的價值觀,并在現實中要像重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種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通過扎扎實實的實踐,讓社會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環境財富具有繼承性,我們從父輩那里繼承了環境,要傳給我們的下一代,是將父輩傳給我們的美好環境完整地交給下一代,還是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給后代?
國民財富是一國(地區)一定時間內所擁有的全部物質資料,包括國民財產和自然資源兩部分。國民財產是勞動產品的積累,通常以固定資產、流動資產、金融資產等形態存在;自然資源是自然界的產物,如土地、森林、礦產、水等資源,它們不是人類勞動的產物。雖然在理論上將自然資源納入國民財富的范疇,但在經濟實踐中,在大部分人的意識中,只重視國民財產,將國民財產作為國民財富,對自然資源財富重視不足,甚至根本沒有將自然資源視為國民財富,最終導致為了生產國民財產而破壞自然資源財富的惡性循環。
我們對自然環境的認識要提升,自然環境雖然不是人造的商品,不是國民財產,但它是大自然賜予人類和生命共同體的財富,它和國民財產共同構成了國民財富。一個國家的富強不能僅僅看它產生多少GDP,也要看它的自然環境保護如何,是否擁有“碧水藍天”。

貴州凱里劍河縣南加新臺一帶,水白菜長勢瘋狂,將整個三板溪庫區水面全部占領,漁民損失慘重。CFP/供圖
環境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副產物,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和諧是償還環境債務的核心,我們不能為發展經濟破壞環境欠下新賬,同時也不能為保護環境不發展經濟而沒有償還環境欠賬的能力,兩者高度協調既是理論需要,也是迫切的現實需求。經濟發展必然利用環境,環境保護與發展經濟并不是矛盾體,而是相互依賴的統一體,兩者和諧發展才是正道。發展綠色經濟已成為了協調經濟與環境的戰略抉擇。
綠色經濟與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模式不同,它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經濟發展形態,其主要特征是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虧欠環境,不以犧牲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具體包括低碳經濟、低水經濟、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在內的多種經濟發展模式,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此外,我們要建立一種新意識,保護環境也是發展經濟,它為經濟發展提供潛在的動力和資源。將綠色經濟的思想深入人心,特別是深入決策者的腦海中,經濟轉型已成為時代的要求。
事實表明,靠犧牲環境支撐經濟發展的模式不能繼續下去了,到了必須下定決心改變的時候了,這不僅關系到我們當代人,更關系到我們的“基因”能否更好地遺傳下去的大問題。黨和國家已經深深地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重要議題,足見高層對環境欠賬的憂慮與重視。“天藍、地綠、水凈”關乎到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下大決心償還環境欠債,并且不留環境新債成為一項國家戰略已經擺在重要日程上,關鍵是我們如何將其落到實處,別再走“環保口號滿天響,破壞環境天天行”的老路,要真正地將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落到實處。
環境財富具有繼承性,我們從父輩那里繼承了環境,我們享用之后,要傳給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究竟留給后代一個什么樣的環境,是將父輩傳給我們的美好環境完整地交給下一代,還是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給后代,讓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中掙扎生存?這是我們必須嚴肅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