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斌鋒 郭 強
消散性是現代性的重要表征之一。在《共產黨宣言》一文中,馬克思討論資本所開啟現代性呈現的景象時用了“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資產階級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神圣光環。它把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雇傭勞動者。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1](P34~35)。
馬克思對現代性的反思首先表現為指出現代社會所具有的消散性。這也是他所處的歐洲從傳統到現代轉型的社會呈現,顯然馬克思的反思并未停留于表象而是進一步追問資產階級所開啟的現代社會的深層運作邏輯——資本,馬克思將資本與現代社會的關聯進行了深刻的研究,筆者將其稱之為資本現代性批判*盡管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都沒有直接使用“現代性”一詞,但他們對現代社會的洞察,尤其是以資本運作邏輯為特征的現代社會的剖析無不蘊含著對現代性的間接的診斷。與其他學者只注重從價值、觀念、文化、心理等層面來理解現代性的觀點不同,馬克思哲學認為需要以生產方式為主要維度進行理解分析。用資本邏輯的外化和擴張并結合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學說以及全球眼光看待現代性,而這也正是馬克思分析現代性的基本視角。讓-弗朗索瓦·利奧塔曾經指出:從某個意義上說,資本主義就是現代性的代名詞。由資產階級所開啟的現代社會中所呈現的種種景象,即所謂現代性,不外乎是資本邏輯的外在表現與結果。馬克思哲學對以資本為特征的現代社會的批判與反思無論從規模、形式還是內容,都展現了獨特的氣質并產生出深遠的影響??梢哉f,當今全球化的歷程正是印證了馬克思關于資本不斷擴張并推動世界歷史進程的預言。馬克思所觀察的現代社會的資本維度與其他學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可以稱之為一種“資本”現代性的批判。當著眼于資本生產所開啟的現代社會這一理論視角來觀察現代性時,“資本”現代性便凸顯出來。。其次,馬克思辯證地認識資本現代性帶來的消散性。
一方面它在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歷史上產生巨大的價值;另一方面,將其運作邏輯廣泛應用到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進而也使得“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為何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會“煙消云散”呢?這需要進一步診斷。
消散性隱含的前提是穩定性喪失,其張力在于穩定和變化之間。有人類社會以來,緩慢的變化并未使多數人察覺出消散性,而是只有當現代性不斷侵蝕和瓦解傳統遺存時,消散性才凸顯出來,也即轉型社會的現代之于傳統的二維中,伴隨現代性的不斷擴張,傳統的某些領域呈現明顯的消散性。馬克思也認為,消散性是現代性的產物,體現了資本主義社會摧枯拉朽的強大力量,其中以現代貨幣體系為核心的資本現代性作用尤甚。
1.現代貨幣體系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討論了貨幣形式以及貨幣在流通中的關系問題,他認為現代貨幣作為一種抽象形式將人類的差別抹平從而促使差異得到均質化流通。而貨幣在流通的可能性中還扮演了其他角色——一種基于信用的社會關系和可能的預期。對于這些洞見,席美爾在《貨幣哲學》一書中接續了馬克思的分析,揭示了貨幣與生產、生活以及社會文化中加速變化的一些關系[2](P56)。貨幣作為流通價值的純粹(抽象)符號在提升商品—資本運行速度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它成為整體社會生活加速變化的重要維度。
首先,資本現代性將所有商品和貨幣之間劃出著一種簡單的關系——將商品和貨幣價值等同起來——認為這種商品和貨幣量度之間有一定的某種相同的性質。馬克思也表述了貨幣與抽象價值之間的關系,即“它們作為人類勞動的耗費和人類抽象勞動所具有的共同性質”[2](P33)。通過這樣一個對等關系的假設,我們很自然地得出生活中最常見的情形,即“這個東西值多少錢?”,“做這件事情值不值?”等類似的行動預設。其結果自然就是“人們終于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系”[2](P34)。資本現代性的突出特征就是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
第二,利用現代的貨幣體系加速了資本運作周期,整個社會借助貨幣流通形式形成了資本現代性的擴張。人們衡量市場上所有的商品需要在流通中的有效貨幣量。有效的貨幣量取決于什么呢?兩個重要的因素:流通中需要貨幣與商品的相對量和貨幣流通的速度。而且當流通的速度夠快的時候,所需要的貨幣絕對量則更少。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考察了資本增值過程中一種較為隱蔽的剩余價值剝削:當資本流通速度夠快時,資本實際的生產周期將大大縮短,同等時間內周轉次數便大大提高,而工人工資、機器和廠房等投入便最多地利用起來。在較高層次的金融活動中清楚表明了貨幣流通速度之快可以彌補貨幣數量之少,實體的貨幣在交易中起的作用微小,賬戶和賬戶之間更多的是數字的轉移,現代社會展現的是資本飛速的運行。
第三,在今天,信息傳播即時化(同步化)年代,貨幣流通的速度已經完成了某種極限——輕點鼠標的幾秒間完成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交易。在經濟生活中,貨幣是怎樣完成自身超越的呢?這種超越對于我們的生活起著什么樣的做用呢?這也正是《貨幣哲學》一書想要討論的問題,而這也正是需要回歸西美爾的地方。這回歸引發一系列問題:貨幣有什么樣的價值?在眾多的價值中它的衡量價值是如何超越其他價值的?為什么它能如此抽象,以致成為可供數字傳播的符號?貨幣的本質是什么?齊美爾考察了經濟發展最初階段——起源階段的貨幣,原始的貨幣更多的是實用價值——牛、鹽、煙草、獸皮等都有過當作貨幣的記載。最初的人們不會傻到拿有價值的東西去交換沒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是社會的組織規則與理智告訴那些處在交換中的人們,最有價值的東西才能成為交換的貨幣。也即,貨幣的最初價值包含了兩個重要的方面:貨幣自身的價值,例如具體物的價值(作為起點的價值);還有貨幣作為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價值尺度的價值(最終的價值)。隨著人們心理上對貨幣起點價值越來越不關心,并相信作為交換的衡量尺度,金屬貨幣與紙幣就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了,作為一種更加輕盈的符號——紙幣有了代表黃金等貴金屬的可能,貨幣作為衡量尺度和功能價值超越了作為實體的價值,當它借助今天信息傳播的數字符號手段,其作用的形式和范圍都空前提高,流通的速度進一步加快。
總之,貨幣的純符號化特性為加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最初貨幣行使其職能時具有直接性和實體性形式,后來這種形式發展成為一種觀念的形式,也就是說,它現在只是作為一種觀念在起作用,而這種觀念包含在一種代表性的符號里。人們在高級文化層次中對于符號的——一種抽象的形而上學的——使用并對應其現實生活中的載體,使之成為一個獨立的概念,從現實中抽離出來放進數字關系的建構里。從而不斷地抽象出超出具體事物的一般性,通過貨幣簡單化對應,加速了經濟社會發展。
2.從貨幣體系到資本速度
不但貨幣體系讓資本現代性呈現加速特質,同時機器工業普及帶來了生產和生活方式全面加速,根本上改變著社會生活的節奏。隨之而來的生活把前現代的生活方式——一種基于自然周期的生活方式“打碎”,人們普遍以速度、效率為依歸的組織形式中生存,工業生產、機器、廠房、流水線作業等等形式成為工業資本主義的典型意象。大量的人作為產業工人卷入線性速度的生活中去,人們長期生活在熟練的、單調的分工和無休止的加速之中,稍有懈怠便可能影響產品生產的速度。
首先,作為工業資本主義的受益者——資本家和管理者,同樣生活在資本速度之中,一刻也得不到休息,不停地提升管理的效率、產出的速度、產品的數量和新科技發明用于提高速度,不得不和全社會的“必要勞動時間”進行賽跑。惟有如此才能免于被市場所淘汰。和前現代相比,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置于一種“奔跑或競賽”當中,時間-速度成為工業資本主義的典型意象,幾乎所有的制度規則都圍繞時間-速度設置,不守時會帶來損失,沒有速度將面臨死亡。
其次,作為資本速度主導下的生活方式異化的工人,人們普遍處在三點一線的單調而乏味的時間牢籠之中。人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度過工作的8或者10個小時。這種時間定量的生活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主要形式。很多需要將時間納入生活品質當中的行為,往往都被平面化、均質化處理。時間本來服務于人,現在則反過來了,人服務于時間。傳統社會的自然周期時間是一種在現代工業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自然周期時間。它更多地體現了社會生活的周期性,隨著季節周而復始。工業社會開啟了工業周期時間,生活被工業生產不斷加速,超越了自然的周期,逐步成為一個以某種假設的線性導向的進步為依歸,永無停止地“向前發展”。
工業資本主義至今還處在進步假想之中,對流動的進步進行適當的測量表明流動的速度還在繼續加速(科技進步導致的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財富制造的巨大飛躍便可以證明)。同時,巨大規模的人口在非間斷性的空間的差異上進行資本現代性規定的邏輯流動,但在一個分化非常大的社會中,不同群體和地區的運動相互適應,彼此和諧。準時、可計算、精確,都是復雜和膨脹的現代工業社會迫切需要的,它使得人們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進入到一種刻意精確和不混亂的常規過程之中。在這樣一種機械的常規中,社會的不同組成部分中出現的快的運行速度,就以時間為基礎不知不覺中進入到彼此和諧的狀態。它把速度普遍納入到生活的各個層面,如吃飯的速度、走路的速度、工作的熟練程度甚至娛樂、休閑的速度。例如,作為一種放松休閑的方式——旅游,成為了“上車就睡覺,下車就撒尿,到景點就拍照,回了家什么都不知道”的典型線性生活,整個旅游行程不再是休閑,更像是趕時間,通過每一個景點和車程的時間安排,完成了一次速度生活。旅游的結果并不是放松和休息,反倒是更加疲憊。我們生活在一個講求速度的時代。周圍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的變化發展都要快。人們竭盡全力使自己更有效率,力求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鐘乃至每一秒鐘能做更多的事情。自工業革命將世界變得高速運轉以來,對速度的崇拜已快要把人們逼到崩潰的極限。掙扎在精疲力竭的邊緣,身體和心里不斷在提醒:人們的生活節奏已經失控。*這是一場由手機的使用者和熱衷于發電子郵件的人推動的現代革命。緩慢哲學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即平衡。人們正在從放慢節奏的過程中挖掘出最不敢期待的東西——充沛的精力與高效率。([加]卡羅·奧諾德著,李慧明譯,《放慢生活的腳步》,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3頁)奧諾德甚至想象“期待能找到可以阻礙技術進步的人來推翻技術變革,進而尋找傳統社會的烏托邦”。面對現代社會技術進步帶來的速度,他甚至覺得超越無望,只得尋找寄希望于烏托邦。
美國物理學家拉里·多西認為當今社會似乎大多數人都面臨著不斷加快速度應付這個世界的變化從而帶來巨大壓力。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主席克勞斯·施瓦布先生指出:“我們正從一個大魚吃小魚的世界步入一個快魚吃慢魚的世界。”[3](P10~12)鮑曼在《被廢棄的生命》中不得不感嘆我們處在“流動的時代”的生存場景*鮑曼甚至認為,一切將都不可避免地快速淪為垃圾,在速度面前,人們的生活將是一場淘汰賽,這種生活方式將不斷產生時間的淘汰品——“垃圾”。。Lars Svendsen發現,時尚是速度生活方式最有意思的表達[4](P19)。過去一百年資本主義生產大發展引發社會財富激增,從而社會生活方式有了巨大改觀。而這一切都加速了時尚的變化腳步。相比19和20世紀,本世紀時尚的流行期也更短,變化速度更快。
總之,馬克思認為資本現代性對傳統的巨大作用體現為消散性,也即消散性是傳統和現代的對比中彰顯的,現代因素的不斷增長和傳統因素的不斷消失呈現出的便是消散性。而隨著全球后工業社會的到來,消費社會、信息社會、金融資本主義的生活迅速覆蓋全球,其影響力超越任何一個時代,它在更為廣闊的時空領域,將前現代、資本主義工業時代和后工業時代疊加在一起,將全社會納入到加速變化的動蕩不安中去。鮑曼認為,現代性已經發展出自我解構的消散性,或者說現代性呈現出和馬克思時代的差異,一種結合了消費社會、信息社會和網絡社會的流動的現代性。
鮑曼受到馬克思關于現代性的消散性啟發,在其多本著作中都談到了一種帶有強烈速度意味的所謂“流動的現代性”。在鮑曼看來,現代性的流動階段表征著這一階段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征,即流動性[5]。這種流動性表現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流動,并且它還是一種不可控制的強迫性流動。具體表現為:工作變得越來越不具有穩定性,所有穩定性的規則、規范都在迅速失效,結構性失業和靈活的勞動力市場使人們普遍缺乏對現在的把握,以追求瞬間滿足為特征的瞬時性文明取代了以連續性、累積性為特征的持久性文明,進而流動性成了社會分層的決定性因素。鮑曼形象地說,當代人的生活猶如滑冰,要想不跌倒就必須保持高速度[6](P1)。它的結果是,人變成了沒有情感聯系的人,社會也成了原子化的社會(沙化社會)。*郭強著《社會根理論:知識行動論研究》(第1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第125頁。社會沙化是指社會與個人的關系的緊張,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沙化所導致的社會歸屬感和認同感的離析。并且這種趨勢越演越烈。在鮑曼看來,現代性與現代化沒有實質上的差異,如果說現代性意味著對現實永不滿足的沖動,那么現代化就是這種沖動的具體落實,即對現實永無止境地變革和創造,通過這樣一種輪回的解釋,似乎是現代性不斷推動自身的變化,讓消散性呈現自我復制的特征,并且還迫使社會個體在不停地適應這種變化,整個社會表現出加速趨勢。顯然這樣的說法缺乏說服力。不過,我們需要弄清楚鮑曼關于流動的社會、流動的生活以及流動現代性和生活中的人之間的關聯。
首先,“流動的生活”與“流動的現代性”密切相關,流動的生活指的是流動的現代社會里易于存在的那種生活。“流動的現代社會”則是這樣一種社會:在其中,社會成員開展活動時所處的環境,在活動模式尚不及鞏固成為習慣和常規之前便已發生變化。生活的流動性與社會的流動性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流動的生活正如流動的現代社會一樣,不可能總是一個固定的形式,或長久維持原來的方向[7](P1)。流動的現代性是速度的結果,起因則是資本現代性使然。
第二,流動的社會是鮑曼對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描述的那個資本現代性延伸而已??v觀鮑曼的流動的現代性,他將馬克思那個時代的流動性征兆和馬克思本人的預言演繹成當今社會發生的事實,從而為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時代的描述進行了有益注腳。
第三,鮑曼對馬克思理論的發展體現為加速后果的關注。前者用“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后者用“現代性變得‘流動’起來,社會形態不再能夠長久保持不變,因為這些形態腐朽的速度比之人們塑造它們的要快許多”[7](P1)。資本速度和加速的生活必然導致這個時代變動不居、動蕩不安。當個人處在一個諸多現代化技術手段所操縱信息的時代,信息泛濫、信息爆炸、信息洪流不斷將個體淹沒,而個人在接受信息時必然產生的錯亂——海量的信息和新生的事物迫使你放棄思考的時間,每人都忙著翻閱手機,忙著吃飯(快餐),忙著用電腦工作,忙著接打電話,稍有松懈便害怕落后淘汰。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爾認為那些擁有衛星傳送節目及24小時全天候的新聞頻道,電子媒體的“快思手”所控制——一個人能夠迅速做出反應,油腔滑調地給出任何問題的答案。當我們急急忙忙的時候,無法找到同世界和他人的真正的聯系(因為情感的建立需要深入了解和溝通,現在這些事情被視為浪費時間)。正如米蘭·昆德拉在他的小說《慢》中所寫的那樣:“當事物發展太快時,誰對什么都無把握,對一切都無把握,甚至對自己也無把握?!盵8](P3)社區、家庭和朋友等,凡是能將我們連接起來、能賦予生活更高價值的一切都需要時間才能茁壯成長,而我們卻從來不曾擁有足夠的時間(時間的匱乏成為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英國著名的ICM調查機構最近公布的一項目調查顯示,半數英國成年人認為,緊張忙碌的日程安排使他們失去了同朋友、親人之間的親密聯系*有一首歌曲《?;丶铱纯础芬呀洺霎斍爸袊芏嗳说男穆?。同樣為“?;丶铱纯础币渤蔀?013年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內容,可見轉型期中國家庭也出現親情困境。。于是人們就只停留在事物(情感、關系、觀念等)的表面。
于是,資本現代性帶來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思想與速度之間的關系。這個飛速發展的世界給我們展現的方式是“眼前不斷的換景”。例如人們在電視播放的畫面前必須飛快地思考,因此他們很難有時間關注思想,并無法給反思和比較不同論據提供時間。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在一個快速交流的世界里,如果說出一個句子之前沒有時間暫停和思考,那么之前存在社會的普遍“公認的觀念”無意中就獲得了特權*[英]齊格蒙特·鮑曼(Zugmunt Bauman)著,郇建立譯《被圍困的社會》,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63-168頁。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特權?這種公認的觀念價值不高,大家共享的觀念,不會也不需要思考的觀念,因為很多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觀念是不需要證明并且也是大家習以為常的。——快速的思考來不及跟上畫面和劇情的切換,因此長時間的生活在片段和無思想的生活碎片之中,而這正是消散性的體現。
現代性的消散性表現在生活于其中的人們不會去欣賞一部“大部頭”*據青年報等權威網站調查,現代大學生閱讀《紅樓夢》等四大名著的不足三成。http://www.why.com.cn/epublish/node37623/node38420/userobject7ai307691.html,而會去看一些停留在圖片上的景象,人們不再思考生命和生存的邏輯,而是停留在感官和生活的刺激之中。鮑曼還認為隨著快速時代的到來,快速反應的思考者和口若懸河的演講者以及政治生活被表演、被嘩眾取寵取代了??焖俸图铀俪蔀樯畹牟呗裕婧统晒Φ膬r值取決于:第一,靈活性的適應能力,能夠迅速改變自身獲得對環境的適應,永遠不受根深蒂固的傳統習慣影響;另一種是淺嘗輒止的全面性,特定技能的需求越來越少,多才多藝贏得了市場,在加速變化的環境中,那些能獲得更多的機會往往是全面發展(或也許是淺嘗輒止)的人。第二,對于商業的運行模式和技術的更新而言更加如此:新的產品總是迅速地到來,又迅速地消失了[9](P62~63),你買到手的每一款產品都是馬上淘汰的過時貨。最終,在流動的現代社會里,生活不可能一如既往,它必須要不斷地現代化。生活在流動的現代社會,受時限到期的恐懼推動,生活不再需要烏托邦式的遠景規劃。*“計劃不如變化”或許是消費主義貶低了持久性,抬高了短暫性。它把新奇性之價值放在持久性之價值之上。縮短了擁有物的有用性與可取性和它們的無用性與可棄性之間的鴻溝。[英]齊格蒙特·鮑曼(Zugmunt Bauman)著,郇建立譯《被圍困的社會》,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63-168頁。這個時代生存的情景還表現在鐘表、日歷、計算定量地評價我們高度機械的文明組織活動。一方面,必須作出調節個人生活以適應機器體系嚴格的速度;而另一方面,人們的交往逐漸帶有了機械性特征,即非個人的、匿名性的、以及在不斷進行計算并調整應對。因為速度和流動性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生存狀態。這就使得人的交往成為短暫的、碎片化的以及非個人性。
總之,鮑曼描述的那個無反思的、非固定的、雜亂無章的時代,正印證了馬克思關于資本現代性下消散性的經典表述:“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痹谶@一點上,流動的現代性無非是現代性的新形式和新階段,它并未逃脫馬克思關于資本現代性分析的邏輯和視野。那么機械的節奏能夠不受懲罰地取代生命和成長的節律嗎?速度能夠無限地加快而不傷害人——人的交往、關系和價值觀念嗎?
首先,人的生理因素決定了資本現代性帶來的不斷加速變化無法超越人的生理極限。人無法做到像機器那樣飛速運轉。盡管馬克思和盧卡奇等人都注意到了這種資本現代性給人帶來的異化、物化——人們被對象化的東西再次對象化了。然而,異化一詞能否表達當前人們的生活方式呢?這卻值得商榷,回顧馬克思的異化,他在描述這個詞的時候顯然有一個預設:那就是非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下的人們,確切地說很可能是一種以前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為參照的生活,殊不知,在更大意義上講,進化卻也是一種異化的形式,正因為人類歷史上類人猿到人的不斷異化,人類才有今天。如果不冒著異化的危險,怎么能知道人類的生存潛力呢?如果人們熟悉并習慣于這種異化生活,這種生活可能就變成正常的生活了,所以不必低估人類生存的意志。
當然,這樣的描述絕不等于說非人道的一定有其未來待定的立場,從而進一步定義什么是人道。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說明,正是因為馬克思等人看到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人類的不幸,并且這種不幸會不斷反噬工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工人階級越是創造巨大的“物”,越是對自身的禁錮,物的世界增殖同人的世界貶值成正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造就現代的資本的奴隸[10](P54~55)。因而,馬克思才毅然決然地對資本現代性進行最嚴厲的批判。當看到未來不可超越自身的苦難時,革命性的超越便成為必要。
第二,馬克思和鮑曼都不斷重復“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那么在這樣一個流動的時代中人們生存的準則又是什么呢?盡管這是一個膚淺的、流動的、無反思和不深刻的時代,但人類的生存總是有自己生活的準則,當面對這樣一個變化多端的不確定時代,“有一些未經思考的、普遍認同規則和觀念成為人們生活的準則”[11](P163),那些理所當然的、未經批判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和見解成為淺思考甚至無思考時代普遍流行的準則,而這些觀念和見解往往是傳統的、膚淺而通俗的甚至借助當下流行話語的變相回歸?雖然這個時代有一些東西煙消云散了,但是另外一些“素被人們尊崇的觀念”仍然還在,并且悄悄地改頭換面重新在資本現代性中找到生存的空間。
第三,不僅是傳統復活,還有一些東西借尸還魂了。分析現代貨幣體系時,一切差異被貨幣均質化了?,F代貨幣體系將差異用金錢的數量進行標識,一切復雜的問題在貨幣面前都簡單化了,貨幣將其變成簡單的數量對應關系,人們從此只需要拿著足夠的貨幣,就能夠得到想要的一切。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這樣描述:“資產階級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神圣光環。它把醫生、律師、傳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雇傭勞動者?!盵1](P3)馬克思的描述分析恰恰證明,貨幣擁有了“神性”,現代貨幣體系讓貨幣成了上帝,現代貨幣體系不正是“貨幣拜物教”么?資本現代性讓傳統宗教退出了日常生活的主要領域,但是上帝卻在貨幣拜物教的形式中再現。
第四,邏輯的形式化。突出表現為外在性(表面性)與工具理性在邏輯的形式層面勾連起來。正如吳曉明所說,外部反思成為新的形式主義。什么是外部反思?一種運用理性獲得的前理解(邏輯力),并將這種前理解加諸于任何事物的外在形式[12],停留在表面之上,卻看似或多或少的正確的批判,這種批判的骨子里是忽視事物的客觀真實的本質,而僅僅是玩一種邏輯游戲。今天面臨紛繁復雜的世界時,所做的不是深入變化事物的本質——也可能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深入——而是就事物表面形式提出一些不真不假的處處都能用得著的見解。而這恰恰是資本現代性的產物——一種貌似抽象的科學借助工具理性和邏輯霸權的形式,實質是打著科學的旗幟推行非科學的內容。各種迷信等傳統糟粕借用科學的形式包裝,以真假難辨的偽科學身份出現,例如各色“名醫”、“大師”等等。故而,這個時代看似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但是還有一些東西并未消失。
之所以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得出“一切等級的和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的結論,是因為馬克思在診斷資本現代性所開啟的現代社會時所呈現的消散性特質,對它的理解可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結合唯物史觀來看,消散性體現了資本現代性改造傳統社會的巨大力量,傳統社會中阻礙社會生產力進步和發展的因素在現代性面前都“煙消云散”了;然而另一方面,現代性將傳統社會的一些因素按照資本邏輯進行改造,使之不斷再現,由此可見資本現代性雖有其進步意義,但卻未真正超越自身的限制。
當今中國社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發展,資本現代性大規模的引進和擴張不斷瓦解傳統社會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墒且恍﹤鹘y的糟粕并未真正消散,而是潛藏于社會發展主流之中,時而涌動再現,沖擊著社會的文明進步。因此,馬克思哲學提醒我們,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轉型發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著掙扎和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