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揚
高等音樂院校的藝術實踐是與教學、科研、創作工作同等重要的工作內容。藝術實踐既包括與教學緊密相關的實踐教學環節,如專業基礎課的課堂教學、課后練習、小組觀摩,還包括教學實踐環節之外的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的的更為廣闊的實踐形式。
學生藝術實踐是高等音樂院校藝術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包括課程實踐、集中實踐、自主實踐以及社會實踐四種主要形式。學生的藝術實踐具有以下七個顯著特點:
一是全員覆蓋,所有的高等音樂院校的學生在修業期間都必須參加藝術實踐活動,一般來說高等音樂院校會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以實踐學分的形式從制度上加以保障;二是內容多樣,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在空間上可以在校內進行,也可以在校外進行。在形式上可以是常見的音樂會、專業比賽,也可以是采風、大師課等;三是活動的遞進性,根據專業教學特點的不同以及學生實踐能力的高低,不同院系和專業會安排循序漸進的實踐活動,如音樂學專業在低年級一般采用采風的形式,高年級則可以撰寫專業學術評論;四是全程體驗,這一點在表演專業表現得最為明顯,學生要體驗從排練、演出再到舞美、道具、音響、劇務等一切可能實踐的角色;五是實踐的示范性,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一般都會把專業優秀的教師和學生作為重要的實踐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利用他們的專業示范性,更好地帶動相關專業師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六是組織的有效性,高等音樂院校一般都成立專門負責學生藝術實踐工作的藝術實踐管理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學生處、團委、教務處以及各教學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構成;七是社會服務性,學生藝術實踐一般與進工廠、進學校、進社區等發揮高等音樂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的活動緊密結合,既提高了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又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
教育評價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大約是在1973年。其標志是大量的教育評價方面的雜志、專著的出版。大學里開設了評價課程,有的還成立了專門的教育評價研究機構。“在這個時候,評價者越發認識到評價的技術必須把先前取得的結果看做重大研究的前提,滿足評價委托人的信息的需要,提出重要的價值問題;處理現實的環境;符合誠實的基本要求,滿足精確性的要求?!蔽覈逃u價走入正軌化大致是在1990年。原國家教委于1990年11月和1991年4月分別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和《教育督導暫行規定》,使我國教育評價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逐步正規地開展教育評價工作,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在這個階段初步建立了教育評價制度,建立了全國性的教育評價研究組織。
國內外有關高等教育的評價研究并不鮮見,研究領域也涉及高等教育的諸多方面,如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評價、課程評價、學生評價、教師評價等等。但是對于高等教育子系統之一的高等藝術院校的評價研究并不多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類專業教學評價,如美術教學評價、音樂教學評價、體育教學評價,況且這些評價研究更多的是指向于與基礎教育密切相關的師范專業或者是普通高等院校中的藝術專業,因此其研究結果的普適性有待商榷。
同樣,由于上述研究現狀的存在,對高等藝術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音樂院校的相關評價研究更是相應薄弱,對藝術實踐這一高等音樂院校的重要工作內容的研究尤其是評價幾乎是空白,相關研究僅僅限于對普通高校開展音樂藝術實踐的研究和對高等師范教育音樂教育專業實習的改革與實踐研究,與高等音樂院校這一最重要的藝術實踐工作主體比起來,理論研究的侏儒與教育實踐的強大之間形成巨大落差使大多數高等音樂教育工作者深感研究急迫。正如西安音樂學院院長趙季平所指出的:應分別建立藝術學科的人才評價標準,把嚴格評價與模糊評價,藝術水平與文化水平,專家意見與群眾意見,獲獎情況與社會效益結合起來。
因此從教育評價的角度入手深入研究高等音樂院校的藝術實踐,構建高等音樂院校藝術實踐評價體系不僅是理論研究所需,更是現實發展所迫。
高等音樂院校學生藝術實踐管理評價體系的構建應從教育評價的學科視角出發,對藝術實踐的內涵、特征、實現路徑、運行機制等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這一研究應采用橫向的比較研究和縱向的歷史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比較國內外高等音樂教育改革的經驗與模式,梳理高等音樂教育藝術實踐改革發展脈絡,探索我國高等音樂教育藝術實踐發展走向。可以通過對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藝術實踐評價體系的個案研究,歸納、整理出適合構建我國高等音樂院校藝術實踐評價體系的理論模式。
構建高等音樂院校學生藝術實踐管理體系的重點是要建立針對學生藝術實踐工作的評價指標體系。由于評價活動是對評價對象的優缺點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因此首先要掌握真實的評價對象,具體說就是把抽象的教育事務變成具體可測的行為化指標。因此構建一套適用于高等音樂院校學生藝術實踐管理體系不僅是本研究的邏輯起點,更是本研究的重點。同時在每一條指標上附有量化方法、權重系數以及結果的計算方式則可以簡化評價的操作規程,增強評價實施的可行性。
與此同時,增強高等音樂院校學生藝術實踐管理體系研究的有效性和適當性也是構建體系需要著重考慮的另一個問題。由于效度比信度更能反映評價的質量,因此對高等音樂院校學生藝術實踐管理體系的研究在外在效度、內在效度和結構效度上都要有很高要求,而正確處理評價體系中各方面相關利益者的相互關系、權利和義務以及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則是增強教育評價研究適當性的重要途徑。
高等音樂院校學生藝術實踐管理體系的主要研究內容還應該包括評價體系的價值取向、評價主體、實施程序、方法技術的質量保證等等相關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上文提到的比較研究法和歷史研究法,還會涉及到案例分析法和統計測量法等方法。
在理論上,高等音樂院校學生藝術實踐管理體系的研究將從教育評價的角度對高等音樂院校的藝術實踐進行系統研究,在理論層面拓寬了教育評價的研究視界,對教育評價學科發展的豐富性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這一從評價的角度切入而對高等音樂院校學生藝術實踐管理展開的研究,將擴展對高等音樂院校這一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校群體研究,豐富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音樂教育的研究內容。這一研究有可能會帶動起一個高等音樂院校藝術實踐和高等音樂院校教育評價的交叉研究群。
在實踐上,高等音樂院校學生藝術實踐管理體系的研究可以通過分析國外發達國家高等音樂院校學生藝術實踐管理體系的發展脈絡,進而為我國高等音樂院校學生藝術實踐管理體系尤其是藝術實踐評價工作提供現實依據,為相關教育政策決策提供參照依據,極大提高藝術實踐評價工作的效率。高等音樂院校學生藝術實踐管理體系的實施模式將對高等音樂院校藝術實踐工作的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有助于提高藝術實踐在學生培養中的地位,提升藝術實踐自身的品質,進而促進高等音樂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