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寧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楊偉平
實用類文本指的是人物傳記、新聞調查、相關報告、科普文章、記者采訪等文章。這些文章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具有簡潔、易懂、時代鮮明、實用性強等特點。
2014年全國高考命題中,諸多省份將實用類文章列入閱讀命題的行列。但各省對實用類文章的要求不一樣。江蘇高考是每年在論述類與實用類文體中擇其一命題,全部以簡答形式完成;廣東等省份是將實用與文學類放在一起讓學生“選做”,命題形式是客觀與主觀結合,主觀為主;北京等省市有時則將實用類文本全部設置為客觀題,讓學生“必做”。
2014年高考命題中,新課標卷、遼寧卷、廣東卷、福建卷等采用了實用類文本為命題的載體。綜觀這些省市的實用類文本命題,筆者覺得,命題材料深刻有內涵,典型題目多樣有致,較好地落實了考綱中“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考查要求。
2014年考查的實用類文章以人物傳記、記者采訪專家等類型為主。這些實用類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多為學者、名人或者相關領域的專家,而這些人物每每又被放在相應的學科文化背景上進行描寫,背景呈現出“人物特質+學科領域”的特點,作品主題也多表現“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選擇的命題材料是《科學巨人玻爾》。玻爾是丹麥物理學家,l913年,他在普朗克量子假說和盧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氫原子結構和氫光譜的初步理論,稍后又提出“對應原理”。他對量子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在原子核反應理論、解釋重核裂變現象等方面也有突出貢獻。因此他獲得了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玻爾是科學巨人,他的特質在哪里?他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在哪里?從考查的閱讀題來看,命題者恰恰把題目放在玻爾和愛因斯坦的“巔峰對決”以及玻爾領導的哥本哈根學派的“優秀特質”上。這樣的命題恰到好處。
遼寧卷選擇的命題材料是《侯仁之:城市的知音》。侯仁之是公認的“中國歷史地理學第一人”。為了搞好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他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查,他曾經勇于打破舊傳統,走出小書房,跳出舊書堆,考察沙漠,成為“沙漠歷史地理研究的先驅”。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他以歷史地理學的眼光,解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轉移、城市發展等關鍵性問題。侯仁之被稱為“城市的知音”,原因是什么?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這是閱讀這篇實用類文本必須要解決的特質問題。而命題者恰恰把題目放在人物特質上面。可見,命題者的用意——用高貴的情懷感染學生,用崇高的精神溫暖學生、引領學生。
而廣東卷采用的實用類文本為中央電視臺《大家》欄目對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的訪談。這個訪談,內容清晰,文字清新。特別是羅哲文80歲高齡還穿越羅布泊,對長城開展長期考察、研究這兩件事,給考生以強烈的閱讀沖擊力。而羅哲文長期考察長城的意義、從事古建筑保護的條件、古建筑保護中最擔心最憂慮的事情……又都容易引發學生的閱讀關注。而命題者設計的幾個題目,也恰恰在考生關注的人物形象特質上。
福建卷以《九天神眼》為材料命題,雖然這不是一篇以表現人物形象為主的實用文章,但其中也不乏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所以命題者也將命題指向了“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上。請看下面這個片斷:
張凱機組飛往重災區北川遙感航拍,電瓶溫度指示燈突然報警,溫度直線上升。如果處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斷電的危險。千鈞一發之時,機長張凱腦海中掠過了一個個特情處置預案,一個個處置口令也脫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開X號保險絲!”
終于,飛機從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機組成員鎮服。
這段寫北川航拍時機組成員鎮服故障這一細節,機組人員技術精湛、沉著冷靜、臨危不懼、配合密切等群像特征就非常鮮明,非常突出。而命題者也就不失時機地在此處出了一道題目。考生只要把原文中的有關內容準確找出,并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歸納概括即可。
綜觀2014年高考實用類文本命題材料,可用高端、深厚、有人格張力形容。事實上,只有人物有內涵有張力,考生才有關注有興趣,高考也才有命題的取向。因此,取材清新高雅,視野廣闊深遠,是2014年實用類文本閱讀命題的基本事實。
2014年實用類文本閱讀命題,對語句內涵或者文本內涵發掘類題目非常醒目。事實上,閱讀實用類文本最基本的功能也是理解文章的內涵。命題只是為理解文章內涵開啟一個突破口而已。
對于實用類文本的考查,考綱要求考生能夠“閱讀、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這里的“閱讀、評價”都是建立在內涵理趣發掘的基礎上的,特別需要考生能夠準確解讀文本,迅速篩選、整合信息。這就要求考生能夠分析實用類文章的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等,最大限度地領略實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請看2014年全國實用類文本命題中“內涵發掘”類題目:
福建卷15.請根據文本,探析“蘊含著的是一份大愛”這句話的含意。(6分)
新課標卷(2)為什么玻爾和愛因斯坦的論戰被稱為物理學史上的“巔峰對決”?請結合材料簡述原因。(6分)
廣東卷19.概述羅哲文先生研究漢長城的過程和結論。(4分)
福建卷要求探析“蘊含著的是一份大愛”這句話的含意,是典型的內涵分析類題目。“蘊含著的是一份大愛”,如果將其改為“蘊含著的是一份愛”,其內涵品質則相應下降,唯其“大愛”,才能顯示機組成員高度的使命感,對國家對人民高度的責任感。而我們換一種視角看,“蘊含著的是一份大愛”也反映了家屬對機組成員的理解,對國家事業的支持。如果從機組成員及其家屬雙層面看,這“一份大愛”則是一種為“大家”而犧牲“小家”“小愛”的奉獻精神。本題考查考生對作品進行層次化理解和有創意的解讀,其能力層級應該為E級(表達運用)。這就要求考生在做此類題時,要重點分析各句內部的邏輯關系,把握不同層次內涵的精神落差,然后按照“瞻前顧后,上串下聯”的基本思想,從機組人員、家屬等方面去分析和思考“蘊含著的是一份大愛” 中可能存在的總分、照應、順承、并列、遞進等多種內涵關系。
新課標卷要求簡述玻爾和愛因斯坦的論戰——“巔峰對決”的原因。這就是考查考生對事件發生原因的探究。只有弄清了兩個人曠日持久的“巔峰對決”的原因,才能發掘出科學巨人玻爾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這道題目雖然只是原因分析,但命題的落點卻是愛因斯坦和玻爾這兩位科學巨人的偉大人格與寬廣胸懷。《科學巨人玻爾》中,兩人的科學理論和思想觀點雖然沒能調和,卻結下了長達數十年的友誼。當年,玻爾高度評價了他與愛因斯坦的學術之爭,認為它是自己“許多新思想產生的源泉”。愛因斯坦也稱贊說:“他是我們時代科學領域偉大的發現者之一。”這其實是《科學巨人玻爾》的精神內涵理解的突破口。因此,考查“巔峰對決”的原因,就是考查文本的內涵理趣。廣東卷要求“概述羅哲文先生研究漢長城的過程和結論”是對文章內涵理解的另一種方式。羅哲文先生研究漢長城先是從書本上了解,80歲高齡考察和探尋長城60多年,去過100多次;又穿越了羅布泊去考察和尋訪漢長城,遇到過很多危險。羅哲文對長城內涵的理解則是中國最早的對外開放的見證,其目的是保護絲綢之路的暢通。這樣,“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就展現在我們面前。
德國哲學家漢斯·賴欣巴赫說:“發現的藝術就是正確概括的藝術。”歸整能力是實用類文本閱讀考查的能力。高三教學過程中,要提升歸整能力,教師就要以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篩選、綜合、比較,從中概括出共同的或者本質屬性或特征。2014年高考考查歸納、歸整能力,是希望學生依托具體文本情境,深入理解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智慧,開展對文本內容的篩選、整理、歸納、提取等歸整閱讀。這種歸整閱讀,可以增強學生迅速準確的概括能力,促進條理分明的分類能力。
對實用類文本歸整能力的考查,在高考閱讀考查方案中有明確的要求。比如“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并“分析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等。在“分析綜合”模塊中,則具體提出了“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查點。
綜觀2014年全國高考卷,出現了對歸整能力考查的“集體聚焦”。請看典型考查題:
廣東卷20.在古建筑保護上,羅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5分)
福建卷14.文中寫北川航拍時排除險情一事,突出了機組群像的什么特征?請簡要說明。
新課標卷(3)文中說:“玻爾領導的哥本哈根學派具備了一個科學學派應有的特質。”請結合材料分析哥本哈根學派具有哪些“優秀特質”。
遼寧卷(2)侯仁之被稱為“城市的知音”,這在文中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4)請結合本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一個方面聯系現實談談對你的啟示。(8分)
從題目結構看,2014年歸整能力的考查,有著鮮明的層次性、角度性、程序性的特征。
從以上典型考查來看,同樣考查歸整能力,但考查的層次又有所不同。廣東卷考查在古建筑保護上,羅哲文先生所持的看法有著鮮明的層次性,即體現中國古建筑的優秀傳統、重視技術工藝的傳承和重視材料問題等。而福建卷的考查則要求概括北川航拍時排除險情一事突出的機組群像所體現的“科學+人文”上的特征即“技術精湛,臨危不懼”“團結協作,配合密切” 等,又有著鮮明的層次性。新課標卷也一樣,考查分角度歸整哥本哈根學派擁有領導性人物、擁有骨干群體和科學精神等“優秀特質”。
值得一提的是遼寧卷,在一份試卷中,遼寧卷兩度考查歸整能力,命題內部體現出嚴謹的程序性。一是對侯仁之作為“城市的知音”內涵的歸整,一是對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的歸整。作為一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對北京等城市充滿熱愛,對榆林、承德、北京等許多城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了它們被埋沒的歷史;同時,他還積極參與城市保護工作。正是這個原因,侯仁之才可能“取得成就”。這樣第(4)小題歸整“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便水到渠成。(2)(3)這兩個小題其實是表與里、外與內的程序關系。沒有侯仁之自身對國家民族深沉的愛、敢于打破舊傳統、注重實地考察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等,他又怎能成為“城市的知音”呢?因此,答題的邏輯性非常強。
2014年實用類文本閱讀命題,還有許多好題目。如遼寧卷考查“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北京卷圍繞光伏發電的題材考查“為本文所擬的標題”,均表現出命題的靈活多樣。綜觀近三年實用類文本命題,一般表現為三種命題方向:一是分析綜合類,比如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結構并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其次是鑒賞評價類題。比如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或者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第三是探究類題目。即考查考生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以及文本中的其他具有探究含量的問題。從2014年實用類文本閱讀命題看,許多省市還“不敢”考查實用類閱讀,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而已考的省份,考查較多的是第一類與第三類題目,第二類題目尚沒有見到。這或許是2015年高考的又一取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