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驥
【摘 要】在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意識是非常重要的。語言教學與文化意識是緊密相聯的,為了幫助小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英語,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應注意加強跨文化意識的滲透。
【關鍵詞】滲透;跨文化意識;素質;培養
每種語言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豐富的文化背景,英語也不例外。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慣、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新課程標準對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意識作出了要求。但是由于傳統教法影響比較大,現在的英語教學還只是更注重形式及意義的教授,而很少涉及文化。由于偏向于語法的訓練,使得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較差。學生雖然對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錯,但在現實的交際應用時,卻存在太多問題,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對英語語言國家背景和文化知識的了解和認識。
一、從教材入手,在日常語言教授過程中適當滲透外國文化的學習
好的教材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編排的,是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對日常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導向和限制作用。我們可以在日常教學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滲透適當的外國文化。
1.平常的用語在英語教學中大多只要求學生做口頭掌握。因為不是主要的學習內容,所以往往容易忽視對其中的思想教育內容和文化底蘊的挖掘。然而有許多日常用語,如Good morning. (早上好) How are you?(你身體好嗎?) Thank you.(謝謝你) You are welcome.(不用謝) Sorry.(對不起) See you.(再見)等表示問候、禮貌的句子,只要在教學及日常交往中反復使用,并給予一定的引導,既能促使學生養成一定的文明行為習慣,又能形成良好的英語文化學習的氛圍。
2.無論是語言知識還是語言技能都是與文化相聯系的,從單詞、短語、成語、句子結構、話語結構到語篇等各個層面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對“old”和“young”的理解就存在差異。在我們的文化意識中,“old”是經驗和能力的象征,是令人尊敬的;而在英語國家的文化中,“old”總是和“衰老”、“無用”等詞語聯系起來,英語國家的人們對“old”較敏感也較排斥。“young”在我們的文化中總是和“嫩”、“沒有經驗”、“辦事不牢”、“幼稚”等詞聯系在一起。而在英語國家“young”總是和“靈活”、“活力”、“創造力”等積極詞匯聯系在一起。
在和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時,如果套用我們的文化,在交際中就會存在很大障礙。又比如在回答別人的稱贊時,中國人往往比較謙虛。當人家贊美說:“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那些稍微懂一點英語但又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人往往會回答:“No, no, my English is not good.”而事實上英美人則會用“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來回答。如果按照中文的方式來回答,對方就會認為你覺得他剛才說得是假話。而國人之間談話若用英美方式來回答就會讓人感到不謙虛。在中國文化看來,謙虛是一種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來,這是自卑和無能的表現。因此,和英美人對話時,在懂得對方的風俗習慣的情況下才能更好的進行交流。
二、介紹重要的節假日,讓學生感受外國文化
隨著我們國家在世界地位的提高,現在我們國家的節日也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與此同時,很多外國節日也進入中國,人們除了歡度自己的本國節假日,對外國的節日也非常重視。特別是過圣誕節時,節前一個月內各大小商店餐廳等都已經開始布置環境,宣揚氣氛了,人們也都互相贈送賀卡和圣誕。小學生也受其影響,開始互送卡片。教師可以利用這樣特殊的氛圍,介紹外國文化知識,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又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做到學以致用。在這些特殊的節日,如:Thanksgiving Day,引導學感恩。感恩是一種美德,一種情感,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它源自于對生活的愛和希望。讓孩子學會感恩就是讓他們懂得尊重別人,對別人的給予心存感激。在Easter教師與學生一起做復活蛋——Easter eggs,還有介紹復活節的一些習俗。
三、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
牛津教材特點貼近生活,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特征和他們生理及心理發展的需要,如科技、音樂、文學、藝術、詩歌、媒體、自然、疾病、急救、建筑、地理、幽默等題材,內容貼近生活,學生容易產生共鳴。但僅靠一套教材是不夠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查找并補充有關的內容,如:英語國家的節日、就餐文化等資料,并做成幻燈片展示給學生并講解,學生們感興趣,聽的進去,自然有收獲。也可以運用直觀的感受的一些輔助資料,如:英語錄像、簡單的英語動畫、英語歌曲等,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課本劇表演,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也有利于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提高語言交際的能力。
四、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意識
隨著我國經濟逐步跨入世界經濟的軌道,各種跨文化交流將日益頻繁。文化涵蓋的內容非常廣,作為一位外語教師,首先自己要樹立跨文化交際意識,要不斷地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這樣才能適應跨文化教學的要求。教師要了解跨國文化差異,減少學生語言交流阻礙。教師要拓寬教學思路,在具體教學中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教師可以廣泛搜集文化信息,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他們生理及心理發展的需要,我們應分類有計劃地收集有關文化信息,也可以具體分配給學生,把他們作為幫手,讓學生在實踐中有效地學習。
其次教師可以有效利用網絡教育資源,閱讀英文報刊雜志等,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其從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把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內容傳授給他們。
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現代英語教學必須加強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提高對中外文化相同點和不同點的分辨能力,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較好地提高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羅少茜,龔亞夫.外語教學中的知識、能力與運用能力 [J].2005
[3]李月如.《淺談跨文化輸入是英語教學的題中之義》.濱洲教育學報,1999
[4]龔亞夫.《英語課程標準》的理論基礎[J].課程.教材.教法,2005
(作者單位:淮安市武墩鎮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