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華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發展普惠金融”并要求“鼓勵金融創新”,這是“普惠金融”第一次正式寫進黨的決議。
普惠金融既是一種理念,又是一種金融實踐。一方面要“普”,即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金融服務;由于金融業存在典型的規模經濟,游離于正規金融體系之外的小微企業和低收入人群甚至貧困人口,是普惠金融需要著力服務的對象。另一方面是“惠”,即金融服務價格合理、便捷安全。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普及,金融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時下,余額寶、阿里金融、微信支付等互聯網金融產品讓人眼花繚亂,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互聯網金融為普惠金融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首先,互聯網金融能在更大程度上滿足草根金融需求,這正是普惠金融需要著力的地方。“散戶”即使有很小的資金量,也可通過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產品來實現規模集聚,從而獲得比銀行定期存款高得多的收益。金融信息通過互聯網平臺變得更加對稱。例如,通過P2P網貸平臺對借款人和貸款人的撮合,不少“小小微”企業獲得了融資。這種融資需求在傳統金融體系中基本得不到滿足。
其次,互聯網金融營造的創新氛圍有利于普惠金融發展。當前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而且監管氛圍也相對寬松。新技術、政府放松管制、金融機構創新活力增強等多重因素的推動,有利于開發出更多滿足市場需要、符合普惠金融理念的產品。
普惠金融畢竟不是慈善事業,也不等同于政策性金融。作為金融業來說,某種意義上經營的是風險,因此普惠金融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抓風險控制是關鍵。
互聯網金融在不斷地“革”傳統金融的“命”,部分互聯網金融產品徹底擯棄了傳統金融所要求的抵押、擔保等風險緩釋條件。這對風險控制實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需要對風險控制的技術和方法進行創新。
對于普惠金融,其風險控制的端口應該進一步前移。在盡職調查階段,可以充分運用互聯網平臺所產生的有關交易記錄和先進的數據挖掘、分析技術,對客戶的信用記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進行充分評估。在低或無抵押物的情形下,如何進行風險預警、監測與緩釋,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完善。
此外,要實現對普惠金融監管的不斷創新。目前普惠金融的主體和實踐路徑多樣化,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現有的金融監管政策有滯后的趨勢。由于監管缺失,行業缺少自律以致亂象重重,最近就出現過多起P2P擠兌倒閉事件。
為避免“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宿命,對于金融創新應持一種寬容的態度,但需要及時總結經驗,并不斷理論化、政策化,促進監管創新,以達到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平衡。
國家正加大力度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信用信息覆蓋面將更為廣泛,查詢借款人信用信息會更全面、便捷,這將大大提高金融違約行為的成本。營造良好外部信用環境,這是普惠金融發展大的“利好”。
(作者系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