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峻宇
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工具,除了具有傳統媒介的傳播屬性,還具有及時性和交互性。
尋包,一件極其普通的事兒,因為《中國經濟周刊》官微的介入,“劇情”變得跌宕起伏,大海撈針般的小概率事件也最終迎來了美好結局。
2014年2月18日11點40分,我在對《中國經濟周刊》騰訊官方微博進行日常監測時發現一條救助微博,@農民工楊勝能稱:2月16日乘火車從重慶去廣州打工,17日下車時遺忘單肩包一個,包內有戶口本、駕照等證件,希望撿到的好心人與他聯系。
我馬上想到,我們有騰訊微博粉絲56萬個,可以轉發這個微博,讓廣大網友試試,幫楊勝能找包。在核實發微博人的真實身份及信息的真實性后,我轉發了這條微博。
微博發出后,粉絲們積極響應,轉發、評論……我也一直和失主楊勝能保持私信聯系。
在和失主的聊天中得知,包內的戶口本如果找不回來,就會影響到孩子的上學問題。這時,我又發了一條微博,心里想,即使最終失主的包沒能找回,也要幫助楊勝能先解決孩子的上學問題。在當天下午4點左右,楊勝能給我私信說,戶口本已經補辦好。
我把這個喜訊在官微里發了出來。微博發出后,粉絲圍繞“戶口本”話題又進行了第二次傳播。截至2月18日晚,官微發出的最早的幫助楊勝能尋包的微博被閱讀8萬次,轉發評論112條。
2月19日,就在我覺得這個事件已經快結束的時候,楊勝能發來一封私信說,包已經找回了。
喜出望外,我馬上轉發了這條微博。
這條微博發出后,粉絲的評論紛至沓來,并且把話題引向了“社會上好人多”和對周刊及媒體的贊譽上。
此后,我又發了一條原創微博,對這個事件做了回顧和點評,進行第三次傳播。
通過這次和粉絲網民的成功互動,我認為有以下兩點值得總結。
第一,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工具,除了具有傳統媒介的傳播屬性,還具有及時性和交互性。
這就要我們新媒體編輯除了具有新聞敏感性,善于發現事件熱點,還要時時在線和受眾交流,對事件發展的過程及時傳播跟進,并且具有獨立判斷事件結果的能力和正確引導輿論的能力。這個微博話題從2月18日中午一直持續到2月19日下午,其間我一直在監測這個微博的反應,隨時保持與博主私信聯系,并及時與線上的粉絲互動,最終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幾條微博帶來10多萬的閱讀和關注、100多個評論和轉發。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周刊》主流媒體的形象在受眾中更加突出。包找回后,楊勝能特意打來電話表示感謝。
第二,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傳播安全意識要高,對事件的結果要有先期的心理準備,隨時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
在這次尋包的過程中,我認為最不理想的結果就是:最終沒有找回包,微博轉發后不了了之。但是,我從和楊勝能的私信中得知,包中戶口本的丟失會影響到孩子的上學(現在正是學校開學的時候),我發了一條微博。抓住這個點,話題被引向了國人一直“痛恨”的“戶口本”。看到輿論一邊倒,我又發出一個微博,把話題重新引回來,讓評論不能偏得太遠。也許是這條微博起到了作用,戶口本在沒有戶主本人到場的情況下,派出所的民警給特別補辦了。當楊勝能興奮地告訴我已經補辦好戶口本時,我又及時發微博告知并感謝民警和網友的幫助。讓輿論回到了正能量的狀態。
在找到包后,楊勝能在給我們的私信里感慨地說:微博怎么這么厲害。查看楊勝能的微博資料,發現總共就發過7條微博,都是關于這次求助找包的內容。作為一名普通務工人員,在包丟失后,第一時間想到了利用微博求助,那么,我們作為主流媒體,應該更加重視新媒體,利用好新媒體,研究好新媒體,挖掘新媒體的功能,而不能簡單地把新媒體當成一個信息發布平臺,發完了事。
(作者系《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新媒體部副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