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林++張璐晶



農民想參保,多保,地方財政補貼不起
頂著凜冽的寒風,站在哈達彥村村民馮篤全的家門口,能看到遠處田地里因去年遭受洪災后留下的玉米梗。
2013年8月,黑龍江遭受了1998年以來的最大洪水。公開資料顯示,此次洪澇災害造成該省120個縣(市、區、農場分局)、543.9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2618.4萬畝,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50億元。馮篤全所在的黑河市孫吳縣沿江滿達鄉哈達彥村,就是其中之一。
馮篤全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家里的120畝耕地都投了保,去年遭災后,保險公司賠了他5000多元,但自己每畝只交了3元錢的保費,“不解渴”。今年他想“多投點兒,國家也多給點兒,這樣,再有了災,保險公司可以多賠點兒”。
從原本對農業保險的不了解、積極性不高,到大災后看到實惠,然后對農業保險產生了迫切的需求,據了解,在黑龍江農村,有這樣想法的村民很多,但是,他們的愿望似乎很難實現。
農民:我要參保,我要多保
2月20日,結束了在縣里的畜牧業工作會議,孫吳縣副縣長賀玉斌匆匆趕來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的采訪。
這位主管農業的副縣長被鄉親們親切地形容為“播種時在田間,豐收時在壟上”,談起三農問題,如數家珍。
省去寒暄,單刀直入,賀玉斌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農業保險是很好的惠民政策,但是目前的問題是,保費太低,縣級財政又很困難。
《中國經濟周刊》從黑龍江省財政廳了解到,目前該省的農業保險采取了三級補貼的方式,即中央財政出40%、省財政出25%、縣財政出15%,剩余的20%由農民個人承擔。按照每畝保費15元計算,其中,中央財政出6元、省財政出3.75元、縣財政拿2.25元,農民出3元,遭災后每畝的平均保障金額賠付約為148元。
不過按照賀玉斌的計算,這148元其實遠遠低于農民每畝地的成本。以玉米為例,1公頃(15畝)玉米的成本,包括種子、化肥、機械、人工等大約是6000元到7000元,平均每畝成本約400到500元。148元的賠付,只是杯水車薪,“不過有了總比沒有強,至少為農民來年的再生產做了準備。”賀玉斌說。
據賀玉斌介紹,孫吳縣是黑龍江省級貧困縣,近年來農民人均收入增速較快,2013年達到人均8000多元。人均耕地面積多(約30畝),但北部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農民靠種地的收入徘徊不前,因災致貧、因病致貧的大有人在,之所以去年大災之年老百姓還比較穩定,農業保險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2013年洪災后,農業保險及時賠付的情況一目了然地貼在村鎮的公示墻上,直接導致2014年當地農民的參保意愿有了大幅提升。
中國保監會黑龍江監督管理局(下稱“黑龍江保監局”)人身保險監管處處長兼農險辦主任唐洪濤,給《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講述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以前民眾對于保險公司不了解、有誤解,2013年災后去基層考察,一戶農民告訴他,災后接待了一撥兒又一撥兒的人,給錢的只有保險公司,現在,保險公司深受群眾歡迎。
王躍龍,孫吳縣哈巴現代玉米農機合作社理事長。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從種植合作社起步, 隨著收益增多,加入的農戶越來越多,管理的土地多了,農機不夠用,縣領導提議建立農機合作社。“去年我們用了5個人,4套車就做了1萬畝地,干了原來4個村子的農活。”
隨著合作社的發展,王躍龍的業務范圍開始“跨縣經營”。但在參保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其他縣的土地沒法買保險。究其原因,按照目前三級財政補貼的方式,由于耕種的是其他縣的土地,所以孫吳縣的財政不出錢,其他縣又因為合作社的外來身份而不予補貼。于是就出現了合作社有需求、保險公司“干瞪眼”的局面。
黑龍江省人保財險黑河市分公司總經理李廣貴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對于合作社遇到的“跨縣經營”模式,保險公司也只有干著急的份兒,沒有縣級財政的補貼,保險公司也沒法給農民上保險。地方財政的窘困局面已經成為制約農業保險發展的瓶頸。
縣政府:勒緊褲腰帶才能保1/3
因為縣級財政經費有限,“可湯吃飯”,能拿出多少補貼就補多少耕地。“最好的方法就是取消縣一級財政的補貼,增加中央和省級財政的補貼比例。”賀玉斌說。
據賀玉斌介紹,孫吳縣共有176萬畝耕地,2013年參保了55萬畝,今年保了60萬畝,30%多,但這已經是縣級財政勒緊褲腰帶做出的最大努力。按照現行的補貼標準,60萬畝耕地縣級財政要拿出135萬的資金,如果176萬畝耕地全參保,縣級財政要拿出396萬,這筆錢對于一個省級貧困縣來說無疑是個難題。
沿江鄉黨委書記秦英的比喻更為直接,“能不能買保險像入黨一樣,成功一個保一個,能保都保”,秦英說,如果能解決縣級財政困難的問題或取消縣級財政補貼,當地每年參保耕地的增長就不是五六萬畝,幾十萬畝都有可能,所有農民都能受益。
賀玉斌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基層的工作中,他總結出推進農業保險的4點建議。
一是可以在國家層面給農民更大的實惠,上調保費比例,取消縣財政的補貼,降低農民的支出。“比如國家財政出70%、省財政出20%、農民自己出10%,調動縣級政府積極性,同時為保證糧食安全打好基礎”。
二是繼續擴大保險覆蓋面,比如孫吳縣只保了30%多,未來是否可以做到應保盡保,確保糧食主產區保險全覆蓋。
三是要增加保險品種,目前黑龍江省的農業保險品種只有4種:水稻、玉米、大豆、小麥,這和發展現代農業很不一致。除四大作物外,一些經濟作物比如蕓豆、藥材、沙棘等能否做到應保盡保。
四是農業保險也要加強對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扶持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經營,允許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從節省成本、提高效益的角度來講,合作社的抗風險能力都優于農民個體經營,但是在農業保險上,合作社卻遇到了具體的問題。endprint
業內人士:“兩個標準”壓制地方政府的投保熱情
人保財險黑龍江省分公司總經理張偉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現在中國的農業科技發展很快,在優良品種培育、農作物產量控制上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但靠天吃飯的農業也越來越脆弱,要面對自然災害和極端惡劣天氣的挑戰。
據張偉介紹,在2013年的災害中,人保財險黑龍江省分公司共受理因災報案4247件,涉及受災面積770多萬畝,受災農戶13.9萬戶,分布在13個市地分公司77個縣區。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馬不停蹄、日以繼夜地工作,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全面完成了災后農險理賠工作,截至11月10日,因災害引發的農險賠案已全部結案,共向受災農戶賠款5.7億元。在出險面積比上年成倍增加的情況下,公司在大災之年理賠案件處理時間較上年提前35天,再一次創造了保險行業的歷史紀錄。
唐洪濤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在黑龍江省已經有5家公司具備農業保險經營資格,但真正在種植業和養殖業上有開辦經驗的只有中國人保財險和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
唐洪濤表示,雖然黑龍江省農業保險成績顯著、潛力巨大,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是覆蓋面還需要進一步擴大。2013年黑龍江省種植業保險承保面積突破1億畝,縱向比取得了較大成績,墾區內(黑龍江墾區為我國最大的國有農場群,耕地面積3600多萬畝)實現了應保盡保,但墾區外承保覆蓋率不足40%~50%。
其次是黑龍江省農業保險整體風險保障水平不高,墾區內外差異明顯。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一個黑龍江,為什么墾區內和墾區外要實行兩個標準,墾區內中央補65%,墾區外中央補40%,從根本上壓制了地方政府、縣級財政的投保熱情。”
據悉,墾區外四大作物保額分別為每畝價格水稻200元、玉米145元、大豆120元、小麥125元,只達到直接物化成本的20%~40%。而墾區內實行分檔選擇投保,提供不同標準的風險保障,2013年四大作物每畝保額為:水稻最低590元、最高820元,玉米最低390元、最高490元,大豆340元、小麥325元。墾區內保額最低檔是地方保額的2.6倍多,最高檔基本達到作物直接物化成本。2013年洪災中墾區內高保障優勢凸顯,寶泉嶺管局290農場絕產作物畝均賠款439元。鄰近的綏濱縣絕產作物畝均賠款194元,只能解決種子和化肥錢,差異十分明顯,具體的解決辦法還要中央拿主意。
省政府:急需國家降低或取消縣級保費補貼
黑龍江保監局提供給《中國經濟周刊》的資料中顯示,2013年,黑龍江省種植業保險累計接到洪災報案1.56萬件,賠款總額27.16億元,為黑龍江省歷史最高,也是我國農業保險最大的一次災害賠付,為穩定糧食生產安全、安撫民心起到了重大作用。
黑龍江省財政廳國際金融處處長于小菲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黑龍江作為全國的“大糧倉”,在確保國家糧食供給和儲備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2008年起黑龍江省參加了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工作,主要參保了玉米、大豆、小麥、水稻等4類種植業品種和能繁母豬、奶牛等兩類養殖業品種。
據于小菲介紹,從2008年到2013年6年來,農業保險已經在黑龍江省13個地市、65個縣、3個省直農場開展,實現了縣級以上全覆蓋。6年間,各級財政保費補貼達29億元(其中中央財政14.66億元、省財政9.04億元、縣級財政5.48億元),農戶負擔6.36億元,有力維護了該省糧食生產安全和農民收入穩定,為該省乃至全國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
據于小菲介紹,農業保險的撥款流程,按照中央要求,省里每年3月份要報當年的保險預算規模。“基本上我們的財政對這個是敞口的,下面報多少我們承擔多少,從來沒有說砍掉一塊,中央和省級這兩級都是敞口的。”于小菲說。
針對《中國經濟周刊》了解到的農民參保難題,于小菲坦言,黑龍江省有國家級產糧大縣66個(含8個市轄區),比例和范圍很大;這些縣絕大多數以農業為主要產業,大都財力困難,是財政窮縣、財力弱縣。尤其是實施《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下稱“兩大平原”綜合改革)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補貼資金需求較大,財力更為緊張,多數縣市因為農業保險補貼資金落實困難,一定程度上導致保險規模難以擴大。
根據黑龍江省財政廳的數據顯示,按2012年統計數據,4種作物播種面積2億畝計算,占黑龍江省耕地面積的38%。如果未來實現2億畝面積全覆蓋,省級財政需出資7.5億元。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按照目前黑龍江的財力,如果再取消縣級財政補貼,省級財政對2億畝耕地全覆蓋是吃不消的。具體來說,去年黑龍江省財政收入1700多億,支出了3000多億,主要靠國家轉移支付,目前“兩大平原”綜合改革后對農田水利的建設壓力也很大,“政策雖好,但財力有限,希望可以獲得中央財政更大的支持。”上述官員表示。
“急需國家能夠盡快按照中央1號文件,盡快降低或取消產糧大縣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于小菲說。
2014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提高中央、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逐步減少或取消產糧大縣縣級保費補貼,不斷提高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品種保險的覆蓋面和風險保障水平,擴大畜產品及森林保險范圍和覆蓋區域,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險和加快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等政策要求。
對此,賀玉斌顯得更為著急,“上面定下的好的精神政策,老百姓都知道了、縣一級也知道了,然后就沒聲兒了,有的三年五年還沒落地,富民惠農的政策希望政府盡快落實下來。”
對于農民反映的保費過低的問題,于小菲表示,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亟待提高,目前的保險金額和費率仍然執行2008年確定的水平,每畝保費15元,平均保障金額148元,只達到實際物化成本的35%左右。為此,省財政廳正在與省農業保險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積極研究提高農業保險保障程度的問題。
據悉,黑龍江省政府為了更好地開展農業保險,專門建立了農業保險聯席會議制度,組成單位為省農委、財政廳、保監局、畜牧局、金融辦、氣象局和兩家保險公司等相關部門,辦公室設在省農委,成員單位按照各自職能分工,共同負責推動農業保險工作。目前農業保險工作領導小組正在籌劃之中。
2月19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來到黑龍江省農委欲對農業保險的相關情況進行采訪,農委有關工作人員表示,此項工作由農委下屬的黑龍江省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總站(下稱“省農經總站”)負責,建議記者前往采訪。省農經總站的工作人員則以領導不在、負責同事家中有事等理由將記者支回農委。
2月21日,農委有關工作人員電話回復稱“不能接受采訪”。對農業基本面、墾區面積、去年遭災情況等,農委沒有掌握,建議記者去問水利部門、統計部門;惠農政策也不屬于農委,對于農業保險這塊,農委只能是去協助相關部門,談不清楚,談不透。
截至發稿時,記者獲悉,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對農業保險給予高度重視,已經成立由省委副書記陳潤兒任組長、副省長呂維峰任副組長、27個廳局部門以及涉農銀行、保險公司任成員的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正在研究確定黑龍江農村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同時,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究制定包括農業保險在內的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的一系列辦法和方案。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當地官員表示,“農業保險涉及的政策很多,管理環節很復雜,資金是一方面的,但這個系統工程也不是拿錢就了事兒,如何讓農業保險惠及更多的農民,是農業保險下一步要面臨的課題。”
哪些農產品可以參保
玉米、大豆、小麥、水稻;能繁母豬、奶牛。
三級補貼
中央財政出40%、省財政出25%、縣財政出15%,農民個人出20%。
按照每畝保費15元計算,中央財政出6元、省財政出3.75元、縣財政拿2.25元,農民出3元,遭災后每畝的平均保障金額賠付約為148元。
一位農業副縣長的四條建議
上調保費比例,取消縣財政補貼,降低農民支出。
繼續擴大保險覆蓋面,未來做到應保盡保。
增加保險品種。
加強對合作社的支持力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