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昕
近日閱報,郭德綱說,人打小就得有規矩,所以老規矩自有其道理。比如說,吃飯時,大人沒動筷子,小孩子不能先吃;小孩子吃飯時,不能用筷子敲碗沿兒等等。沒想到這還引起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擁護者有之,反對的聲音也不少。反對者的理由是,這些都是老規矩了,時代早已變化,用這些老規矩束縛孩子,不對。有網友高興地說,幸虧我父母從小就不在這上頭管我,使我在自由的環境中長大。
我和這位網友剛好相反,是由老規矩管著,在不自由的環境中長大的。回想起來,這些規矩很多。如,夾菜時筷子不許在碗里扒拉;遠處的菜,可以起身夾,不許把碗拉到自己近前;不許老吃同一種菜,要留給別人;盛飯時吃多少盛多少,碗里不許剩飯;掉在桌上的剩菜剩飯要揀起來吃掉;吃飯時身子要坐直,碗要端起來,不能捧著托著,絕對不能趴在桌上只用一只手往嘴里扒拉飯;不許在飯桌上大聲說笑,更不用說叭唧嘴、撓頭、挖耳、摳鼻子。喝湯時要用嘴抿,不能發出咕嚕嚕呼嚕嚕的聲音。吃完飯,把自己用過的碗筷送到廚房。吃飯時間準時準點兒,不餓也得吃,否則就沒得吃。長大了,要力所能及地幫大人,如剁肉餡,下面條,煮餃子,炸雞蛋,看粥鍋等等。如果在外邊吃飯,小孩子先吃完了,要末坐在大人身邊兒聽大人說話,要末拿一本書安安靜靜地看,也可以在店堂里四處走走瞧瞧,但不許亂跑亂嚷。成人后,我還由此知道了北京的一些民俗。比如家里人曾囑咐我,買菜買水果時,輕拿輕放,別扒拉人家東西。北京俗話,買扒拉賣扒拉,不買別扒拉,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啟功先生有回聊天時跟我說,“小時候我們小孩子吃飯,既不許你說你不愛吃什么,也不許你說你愛吃什么。因為你還是小孩子,對家里沒貢獻,沒資格說三道四,給什么就得吃什么。”我小時候家里在這方面倒沒要求,相對寬松。
如果說這些規矩束縛孩子,現今倒有個我親見的不束縛孩子的例子。
某天我在一家很大很講究的餐廳里吃飯,有一家三代在旁邊宴客,其中有個十歲左右的孩子。等菜時,這孩子上竄下跳,不斷插嘴,忽而大笑,忽而大嚷,弄得周圍人紛紛側目。忽然,他用筷子使勁兒敲著桌上的碗沿兒,沖不遠處的女服務員大喊:“快上菜!要不我殺了你!”女服務員們沒理他,他就用更大的聲音連喊兩遍:“聽見沒有?快上菜!要不我殺了你!”坐在他身邊的父親并沒呵斥他,只是苦笑著對客人們說:“他小時候我老出差,現在也管不了了。我想把他送到美國去。”這就是在自由環境下長大的孩子。
老規矩許許多多,吃飯不過其中一類。我覺得,規矩不在于是否束縛人,是規矩就得束縛人。問題是,人,要不要有規矩?答案不言自明。
其實,規矩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束縛。即拿上面這些吃飯的規矩來說,就有下面幾個意義:一,尊敬父母,知道大人們的辛苦;二,愛惜糧食,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三,為孩子將來進入社會做個體面人做準備。四,孩子長大回頭看,也知道什么是真愛,知道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努力做,什么事必須做,做了什么受獎勵,做了什么受懲罰,條條分明,牢記于心。記得小時母親為了教育我和妹妹,買了電光紙,有紅、藍、綠、黃幾種顏色,剪成小星星貼在板壁上。紅色為5分,藍4,綠3、黃2,以表示我和妹妹的學習成績與家里表現。我總比妹妹差,于是一次偷偷剪了幾個小紅星,悄悄貼在我這邊,結果被母親發現,挨了好幾巴掌。
因此,規矩體現著教養、風度、氣質。記得二十多年前,政府發令,要求全民學習文明禮貌用語十個字,“你好、對不起、麻煩您、謝謝!”給我感覺是,全國人民同日進了幼兒園。后來的事實證明,這真是一件起到深遠影響功德無量的好事。從此,人們的文明文化程度大大提高了一步。
有一種聲音,說當下的年輕人缺少道德,不講文明,沒有禮貌,并對此搖頭嘆息。但我看未必盡然。舉個我親身經歷的例子。
我工作的學校在昌平,每周必坐一次886公交車。某日在車站排隊時,因馬路牙子上有棵大樹,人沒法兒站,我就站在馬路牙子下邊兒了。我前邊是個頂多二十出頭的女孩子,她忽然一回頭一側身,摸出一盒煙,既熟練又瀟灑地掏出一支叼到嘴里,點火時剛好和我臉對臉。只見她緊皺眉頭,大眼睛死盯著看人,眼神很兇,像要跟人干架。我想這種人還是躲她遠點兒好,于是就沒站回到她身后。一會兒車來了,她忽然側頭對我說:“您站我前邊兒來吧,省得后邊人說您沒排隊。”我一時不知說什么好,謝了她,在她前邊上了車。
也有相反的例子。某日也是在886公交車站排隊時,我前面有個垃圾桶擋住路,于是我又站到馬路牙子下邊。等過了垃圾桶,我想站回隊伍中時,原本站我身后的一個戴眼鏡的看去文質彬彬的青年卻不讓。他緊貼著前邊的人,表示他不讓的意思。這樣快到門口時,有個原先排他前邊的女孩子,不知怎么也從馬路牙子下邊過來要上車,他也不讓。直到那女孩子憤怒地喊了聲:“你這人怎么……”,他才往后閃了閃,讓女孩先上了。
我覺得,規矩、教養、儀態、氣質、談吐值得人人修煉,不知為什么要反對它。也許有人說,反的是老規矩的老,而不是規矩。而我恰恰要說,老,有不適應時代的,自然應該拋棄,但百分之八九十的老規矩值得繼承。因為古人和后人都不是傻子,老規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皇帝下的諭旨,也不是圣人制定的規則,它們是我們民族千百年自然形成的生活規范。在這個漫長的不斷被歲月淘洗的披沙揀金的過程中,許多黃沙已被“雨打風吹去。”而后,才“吹盡黃沙始見金”。古人、后人、前人、今人,不斷繼承、豐富著這些規矩。這是中華禮儀之邦的由來,是我們的驕傲。而一個不講規矩的民族,是個可怕的民族。
回首以往,中國確實有過沒有規矩的時代,那是“鬧文革”的時代。那時除了早請示晚匯報跳忠字舞外,一切都在“造反有理”的喧囂中沒了規矩。兒女回家造父母的反,“三娘教子”變成了“子教三娘”,打倒“父道尊嚴”和“師道尊嚴”,成了最時尚的時尚。然而,人間正道是滄桑。老規矩不又東山再起卷土重來了嗎?誰也改變不了歷史發展的規律。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老規矩支撐著民族的禮儀。因此,老規矩必然隨著我們民族的壯大、前進而薪火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