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阿拉伯世界新聞事業的發展邏輯

2014-03-12 11:35:18
陰山學刊 2014年5期

朱 振 明

(中國傳媒大學 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北京 100024)

阿拉伯世界是現代國際話語中使用比較多的一個概念,其因劃分標準差異有著不同的含義,如語言、宗教、地理位置參與阿拉伯聯盟的國家和地區。本文的“阿拉伯世界”是從地理位置與奧斯曼帝國(1299-1922)歷史淵源的角度來劃分,指覆蓋北非地中海沿岸、阿拉伯半島和近東的國家和地區。

奧斯曼帝國是一系列戰爭和兼并的結果,帝國霸權短暫,對自己疆土控制(特別是邊疆地區)松散[1],而且又以高傲姿態介入歐洲的現代國際體系構建中而深受其物質和思想沖擊[2],同時帝國內多元文化共存(如基督教、伊斯蘭、奧斯曼、突厥等)而又沖突不斷。[9](P171)這些元素構成了作為奧斯曼帝國延續的阿拉伯世界新聞業發展的重要話語實踐背景。總體上,奧斯曼帝國自18世紀初開始才對新聞這種新東西產生了興趣,帝國設立翻譯局,翻譯外國的報刊,以新聞雜志的形式呈給蘇丹;真正的阿拉伯新聞業到19世紀才出現,特別是19世紀60、70年代的埃及的文化與思想復興時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處于沒落中的奧斯曼帝國取消了報紙發行方面的政治和法律限制,出現了諸多獨立報紙,這些報紙成了奧斯曼帝國解體后建立獨立阿拉伯國家的輿論先驅。帝國的政治、社會、文化和宗教特征等的復雜性為阿拉伯世界的新聞業賦予了獨特的發展邏輯與特征。

一、阿拉伯新聞事業的邏輯格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整個阿拉伯地區只有一個奧斯曼帝國統治。在這個服從等級體系的由君主統治的社會中,穆斯林社會的精神氣質占據主導地位,宗教信仰支配著政府、法律以及社會關系的原則,而且眾多的阿拉伯方言隨著新聞業的產生,逐漸形成了一種適合現代表述的統一語言[5](P3~4)。總體而言,奧斯曼帝國的信息傳播體系是與當地的政治、社會、文化相適應的。從16世紀的早期開始,除了政府的信息傳遞工具之外,其他的地方如清真寺、市場、咖啡店、茶坊酒肆等都成了信息、流言的傳播場所,同時商隊成了外部新聞的重要傳播渠道,如麥加朝圣[5](P5)。所有這些傳播形式都是口頭上的,植根于讀寫的印刷技術,還沒有流行開來。直到19世紀,隨著文化宗教氛圍、國際政治形勢以及傳播技術(印刷設備)的發展,在奧斯曼帝國才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新聞業。

總體而言,阿拉伯世界的新聞傳播業的發展是圍繞幾個起源點發展起來的,其發展邏輯呈現出“一個搖籃”和“三個中心”的新聞業格局。這種格局支撐并推動了阿拉伯世界新聞事業的發展。即黎巴嫩是阿拉伯新聞事業的搖籃[5](P62),三個中心則是奧斯曼帝國治下的埃及、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與歐洲(主要是英國與法國)[5](P47)。

(一)作為阿拉伯新聞事業搖籃的黎巴嫩

黎巴嫩是早期阿拉伯世界新聞業的主要推動者。黎巴嫩在1733年有了阿拉伯語印刷廠,在1858年出現了第一份阿拉伯語報紙《新聞花園》(Hadiqat al-Akhbar)。就黎巴嫩的新聞事業發展來看,宗教—政治與信息傳播技術(尤其是現代印刷技術)起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宗教—政治因素方面。黎巴嫩是穆斯林海洋中的一個基督教島嶼。黎巴嫩雖地處阿拉伯世界,但宗教方面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同,基督教有著深遠的影響。黎巴嫩在基督教初創的早期就成了基督教義的重要傳播地,在公元4世紀逐漸被基督教化,成了主要基督教派別馬龍派傳統根據地以及基督教各派勢力在阿拉伯世界的重要根據地。馬龍派在敘利亞還是羅馬帝國行省時(公元前64年-公元637年)產生的一個基督教派,在16世紀承認羅馬教皇,接受天主教,成為天主教的一派別,并從此羅馬教皇對馬龍派乃至黎巴嫩的政治事務都有一定的影響。1821年,美國清教徒傳教士來到黎巴嫩,這促使了當地不同傳教士的競爭,而且也促進了當地的變化:宗教吸引教徒成了改善當地教育的動力,這促使了教育的發展[5](P29)。

在奧斯曼帝國時代,黎巴嫩僅指現在構成今天黎巴嫩共和國主干的山區,或稱黎巴嫩山。“15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征服黎后,一度奉行讓黎巴嫩人擁有較大自治權的政策。黎各教派積極發展本派的武裝力量,有的教派還擁有行政、司法和稅務機構,甚至越過奧斯曼中央政府和黎巴嫩地方政府與外國政府直接發生關系。”[1](P4)黎巴嫩南部的天主教馬龍派和北部的德魯茲派穆斯林因政治權力問題于1860年爆發沖突,所有的基督教徒受到打擊,不管他們是否是馬龍派,很多基督徒被屠殺或逃亡。在法國的干預下,奧斯曼帝國采用了自治形式來治理黎巴嫩,盡管這種治理方式在1914年被奧斯曼帝國廢除,但它使黎巴嫩山(Mount Lebanon)擁有了50多年政治穩定以及相對穩定的職業秩序。黎巴嫩的基督教徒利用傳教士——建造了貝魯特最早的大學——提供的教育設施進行教化行動,諸多基督教徒為此為阿拉伯的文藝復興做出了貢獻。經過19世紀60年代的這次宗教沖突后,黎巴嫩又獲得了一定的相對于奧斯曼帝國政權的自治,這種自治始終受到歐洲人的保護[8](P28)。相對的自治為黎巴嫩新聞業發展提供一定的發展環境。

西方與黎巴嫩的交流促使了黎巴嫩知識分子(特別是基督教徒)智力的覺醒。這種特殊的聯系(尤其宗教聯系),到了19世紀中期,使得黎巴嫩處于一種知識分子的騷動時期。一個既掌握外語又受西方思想影響的群體震動著地方文化。如,1847年新教傳教使團在貝魯特成立了“敘利亞科學協會”,并在其領導下成立了文化與文學協會[5](P28)。19世紀的黎巴嫩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智力場景,主要歸根于兩個因素:“一方面是黎巴嫩社會構成復雜;另一方面是19世紀20年代以來的基督教使團的動力。”[5](P28)

不過,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由于宗教社團間的沖突(這導致了1860年的大馬士革大屠殺)、教育快速發展和經濟緩慢發展所造成的經濟壓力、以及19世紀70年代的新蘇丹對言論自由限制,迫使敘利亞和黎巴嫩人(大部分是基督徒)開始移民。埃及穆罕默德·阿里孫子伊斯梅爾(Isma’il,1830-1895)治下(1863-1879)的寬松環境,對這些人產生的很大的引力。從1860年到1915年,1/4的黎巴嫩人口(大部分是基督徒)移民到埃及和美國,埃及為作家和記者提供了新的環境——這些移民導致了新聞中心從黎巴嫩向埃及的轉移,雖然黎巴嫩最優秀的新聞從業人員移民到埃及、歐洲和南北美洲,但它仍然繼續生產著報紙。[5](P63)

其次在傳播技術(尤其印刷技術)方面。活版印刷設備在16世紀末就已經出現在黎巴嫩北部圣谷Qozhaya的圣-安東尼(Sanit Antoine)修道院,此修道院在1154年以前就已開始了黎巴嫩書籍印刷的歷史,就是這種宗教交流使黎巴嫩得以與西方文化保持著聯系。[10]1564年,埃利亞諾(Giambattesta Eliano,1530-1589)神父為羅馬的耶穌會士印刷廠制造阿拉伯字母。該印刷廠在1566年印刷了一本羅馬教會發布的《正教信仰教規》。另外法國人印刷匠格朗榮(Robert Granjon,1513-1589)在1578年也制造了一系列的阿拉伯字母,并在1584年促進了教廷的印刷。就在同年,教皇格雷高利八世在羅馬開辦了一所馬龍派教團,聚集了不少阿拉伯語言文化研究者,這些人在意大利和法國的印刷業中起著關鍵作用,該教團體現了教會保持東方基督教信徒的政策。1706年在敘利亞的阿勒頗(Alep)出現了第一家阿拉伯字母印刷廠。[8](P18)1733年,阿拉伯字母印刷廠也出現在黎巴嫩。[10]作家庫里(Khall al-Khri,1836-1907)于1858年發行了《新聞花園》,這是一份具有政治、科學、商業與歷史性質的阿語周報,也是最早的阿語報刊;[8](P28)也是最早把法文小說翻譯成阿語的報刊。[7]

盡管具有很大的進步,不過19世紀60、70年代的黎巴嫩新聞業仍舊面臨諸多困難,如創辦報紙的技術條件(如采編)發展緩慢,而且比較原始,主要借助郵件收集稿件,不像埃及在1866年就開始鋪設了電纜,并借此進行信息傳播。不過,隨著1908年土耳其青年黨人領導的武裝革命的爆發,“奧斯曼1876年(具有民主色彩)的憲法被恢復。土耳其青年黨成了伊斯坦布爾的真正主人。他們的反叛成了一場革命,掃除蘇丹的專制統治,響應多元主義,就是這個事件為其他省份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如,敘利亞、巴勒斯坦、伊拉克、希賈茲。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這些地區又多出了355種報刊,平均每六天就有一份新報紙出現。黎巴嫩仍處于領先地位,165種新期刊,占該地區的40%。”[5](P65)

(二)作為阿拉伯新聞事業中心的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被譽為阿拉伯語新聞業的首都,[8](P25)成了阿拉伯世界新聞業的一個中心。1795年,第一份名為《新聞公報》(Bulletin des Nouvelles)的法語報紙在奧斯曼帝國發行,發行部門是位于君士坦丁堡的法國大使館。[9](P168)來自阿勒頗基督徒哈利比在1855年發行的《時事鏡報》(Mir’t al Ahwl)成了伊斯坦布爾最早的阿拉伯語報紙。作為阿拉伯新聞事業中心的伊斯坦布爾的新聞業的興起更多與宗教(猶太教)、法國大革命以及印刷技術聯系在一起。

東方(主要指阿拉伯世界)與西方的對話通過書籍開始于15世紀末。中東的印刷設備不是來自中國,而是來自于西方,古登堡的印刷術引起了土耳其人的興趣;把印刷書籍和印刷術帶到奧斯曼帝國的是1492年被排斥出西班牙的猶太人,他們攜帶著西方的知識和思想帶來的奧斯曼帝國。[9](P171)伊斯坦布爾成了所有中東地區最早了解活版印刷術的城市。

印刷的首創性來自于伊斯坦布爾城中的猶太社團。盡管在奧斯曼帝國境域內禁止使用印刷設備,但猶太社團還是從蘇丹巴耶塞特二世(Bayezid II,執政1481-1512)那里得到了授權,在伊斯坦布爾內建立希伯來語印刷廠,來印刷廉價的猶太宗教書籍。[10]他們最早的印刷書籍要追溯到1490年,即古登堡拉丁語《圣經》問世后的35年。伊斯坦布爾印刷廠一直延續到18世紀末,其中該廠印刷一些用希伯來語印刷的阿拉伯書籍,如1551年出版了薩義德(Said al-Fayyoumi)翻譯的《圣經》。到了18世紀初才在奧斯曼帝國出現了阿拉伯字母印刷廠,這是在《法諾祈禱時間書》(Horologion melkite de Fano,1514)出版的兩個世紀后。在安條克東正教主教的要求下,奧斯曼帝國最早的阿拉伯語印刷廠在斯納戈夫(羅馬尼亞)和布加勒斯特也開始了運作。[10]

法國大革命(1789-1799)是跨域“戰爭世界”和“伊斯蘭世界”邊界的最重要的思想運動,受到了穆斯林的領導者和思想家的歡迎,深深地影響著伊斯蘭社會的所有階層。[9](P172)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土耳其的知識分子對歐洲的語言知之甚少,最多局限于法語,因為最早來自歐洲的教授和技術是法國的;法國大革命有關自由思想在奧斯曼帝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這些思想成了土耳其人在20世紀前半葉所經歷的政治、社會和文化革命的根源。[9](P173)法國對奧斯曼帝國的新聞業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致有人認為:“奧斯曼帝國的新聞的出現是從法語新聞的出現開始,因為最早出現在帝國的印刷物是由法國人印刷的,當然是用法語印刷的。”[15](P149)這雖然有些言過其實,不過從中可以看到法國在奧斯曼帝國新聞業產生中所具有的影響。

(三)作為阿拉伯新聞事業中心的埃及

埃及的新聞事業的發展動力主要來自拿破侖的入侵。第一臺印刷機隨著拿破侖的1798年入侵(1798-1801)被帶到埃及。拿破侖在1798年,即征服埃及的兩周后,就發行了法語版的雜志《埃及郵報》。[5](P12)盡管“拿破侖在埃及創立的法語報并不是最早出現的報刊。早在1785年,法國駐伊斯坦布爾大使就已經出版一份法文半月刊《法國大使館公報》,來為東方(Levant)的法國人提供信息,并于1796年成了近東的首份日報《君士坦丁堡法語公報》,”[8](P14)但這直接刺激了埃及新聞業的發展。埃及于1821年也有第一份阿拉伯語報紙。

阿拉伯東方(主要是穆斯林國家)和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接觸發生在拿破侖于1798年對埃及的入侵。[4](P470)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觀念深深影響著后來被稱作“阿拉伯文藝復興”的先驅們。法國大革命對舊制度專制主義的反抗深深地影響了被奧斯曼帝國所統治的阿拉伯穆斯林與基督徒,法國的入侵以及一個半世紀后英國對埃及的干預都對埃及及其他奧斯曼帝國地區產生了很大影響,歐洲社會成了阿拉伯世界的理想參照。

于是,埃及的統治者默罕默德·阿里及其繼承者們都把進入現代性的歐洲(主要是法國、英國)看作自己國家發展的典范。他們派出埃及的知識分子到法國去學習:穆罕默德·阿里于1826年組織了首批埃及學生,把他們送到巴黎學習;在隨后的時間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精英也仿效埃及的做法——巴黎拉丁區于是成了二戰期間從事馬格勒布民族運動的學生與精英的大本營。特別是,自1805年開始,奧斯曼蘇丹就默認了阿里王朝的權力,總督阿里在埃及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11](P28)埃及享有自己的高度自治權,從而為埃及新聞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條件。被稱作“埃及激進的現代化者”阿里的孫子伊斯梅爾治下的埃及(1863-1879),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伊斯梅爾想把埃及變成歐洲的一部分,于是向歐洲學習,為埃及新聞事業的發展夯實了基礎。

默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執政1805-1848)也把新聞報業的引入看作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手段,[13](P28)并在“1815年,派15歲的敘利亞生人穆薩比奇去米蘭學習印刷術,并獲得了印刷設備。1819年,穆薩比奇回到了埃及,這為開羅郊區的布拉齊(Boulaq)首座報紙印刷廠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二年后該印刷廠成立。到1835年,埃及這個紙莎草的搖籃,開始生產自己的紙張。在阿里的統治結束時,已經有成百上千的書籍。1821年(或1822年),在開羅大城堡區(Cairo Citadel)開始印刷報刊時,阿里就命令開始印刷《al-Khidiw公報》。”[5](P14)這是一份用阿拉伯語和土耳其語印刷的官方報紙,也是第一份阿拉伯語雜志,主要為官方所消費。與黎巴嫩一樣,埃及的傳教士團和外國社區一道,促進了當地教育的發展。教育、宗教使團、來自黎巴嫩-敘利亞的基督教徒、對西方書籍的翻譯,等等,使埃及的新聞事業得到了發展,并隨著交通傳播技術的發展,得到了進一步推進。

在19世紀80年代初,隨著黎巴嫩地區的基督教徒的移民,阿拉伯新聞業活動中心向西轉移到埃及。寬松的經濟和政治環境,使阿拉伯世界的基督教知識分子在伊斯梅爾、陶菲克(Tawfiq)以及英國的統治下,為阿拉伯世界的新聞事業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1882年,埃及被置于英國的保護之下,在英國接管埃及后,在克羅默勛爵(Lord Cromer)的更為自由的管理下,埃及再次成為言論自由的地方,并成了阿拉伯新聞事業的首府,為不同阿拉伯國家的新聞記者提供了庇護所,這種地位一致保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5](P49)

(四)作為阿拉伯新聞事業中心的歐洲

“黎巴嫩與埃及在時至1908年以前都是獨立新聞業的兩個中心。第三個中心出現在歐洲,主要是法國和英國,阿拉伯移民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那里建立的報紙,這些都是基督徒。面對經濟、政治方面的壓力,這些阿拉伯報業的記者曾移民到埃及。當埃及不再友好時——政府相對開明,但不是無限制的,過于冒犯的報刊也被關閉——,又移民到巴黎和倫敦、紐約;歐洲提供了一個合適的環境,成了許多政治活動家的新家,為政治自由而進行著意識形態斗爭。”[5](P47)發起于國外(歐洲)的報紙或是為了獲取對本國的支持,或是為了逃避國內的壓制。

1858年在貝魯特出現第一份重要的阿拉伯語報紙,次年在法國的首都巴黎就出現一份具有吸引力的阿拉伯語言出版物《巴黎之鷹》(Birgys Paris,1859),由突尼斯人哈拉里(Sulayman al-Hara’iri)、法國傳教士弗朗索瓦·布爾伽德(Fran?ois Bourgade)和黎巴嫩學者達達(Rushayd al-Dahdah)共同創辦。首份阿語移民報紙是阿勒頗基督徒哈利比于1855年在土耳其出版的《時事鏡報》,因批評奧斯曼帝國的政策,這迫使其從伊斯坦布爾逃到英國,[13](P28)并在1868年至1879年間出版了四份報紙,來揭露奧斯曼政府的集權統治。[8](P45)敘利亞天主教牧師路易·撒本基( Louis Sabunji,1838-1931)首先逃亡到埃及,隨后又把自己在1870年創辦于貝魯特的報紙《蜂報》(Al-Nahla)轉移到倫敦,并在1881年開辦了第二份報紙《哈里發》(al-Khil?fa),來批評奧斯曼政府,該報紙在敘利亞的影響迫使奧斯曼政府也在倫敦發行周報《嫉妒》(al-Ghayra)來回應。[8](P45)埃及人雅各布·薩奴(Ya’qb Sann’)于1878年把自己的諷刺報刊《戴藍色眼鏡的人》(Abu Naddra Zarqa)遷到巴黎,該報似乎得到了埃及總督伊斯梅爾(Khédive Isma?l)兄弟埃米爾哈利姆(Halm)的支持,旨在獲取法國對埃及王室的支持。[8](P44)從1859年到1919年,巴黎出現了20多份報刊雜志,其中的一些報紙直接受到法國政府的影響,如法國人賈楠(Ghanem)創辦的周報《遠見》(Al-Bassr,1881),有的則為了影響當時統治阿拉伯國家的奧斯曼帝國,以促進改革,如埃及人依沙克(Adib Ishaq)的半月刊《勝利的埃及》(Misr Al-Qhira,1879),埃及人姆瓦里(Al Mouwaylihi)的周刊《聯盟》(Al-Ittihd,1880),埃及人阿夫賈尼(Al Afghn)與阿卜杜(M.Abdu)的周刊《緊固的聯系》(A-’Urwa Al-Wtqa,1884)、敘利亞-黎巴嫩人阿明·阿薩蘭(Amin Arsaln)的周刊《曝光》(Kachf Al-Niqb,1893),敘利亞-黎巴嫩人拉希德·穆特蘭(Rachid Moutran)的周刊《阿拉伯文藝復興》(Nafdat Al-‘Arab,1909)等。[12](P96)“時至1929年,伊斯坦布爾在歐洲的阿拉伯語報刊發行中占據著首位(47份日報與期刊),其次是法國的43份、英國的14份、德國7份、塞浦路斯5份、意大利4份、俄羅斯3份、瑞士2份。”[8](P46)

移民國外往往是具有事業心的文人的選擇,他們往往是為了逃避國內的不斷增長的壓力,最終把新聞業從自己的基地轉移到國外,如奧斯曼帝國的“青年黨”(Young Ottomans)。反對政府的作家在19世紀60年代移民到巴黎和倫敦來繼續從事自己的寫作事業;或者在國外為國內宣傳,獲得歐洲的支持。于是歐洲成了許多阿拉伯活動者的新基地,他們在那里為爭取國內政治自由進行著意識形態批判和戰斗。

二、阿拉伯新聞事業的邏輯特征

法國傳播學者阿芒·馬特拉在《傳播的起源》中寫到:“商業、軍事和傳道是殖民占領的經典三部曲。”[6](P204)這不僅是對殖民占領的經典總結,而且也是對國際傳播活動的重要相關聯元素的準確描述。就新聞傳播而言,從非洲到拉美,再到阿拉伯世界,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無不與這三部曲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尤其是宗教傳道和軍事入侵。阿拉伯世界新聞事業的起源主要集中于此。具體地,阿拉伯世界的新聞傳播業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幾個因素:黎巴嫩的天主教(馬龍教派);法國的大革命(1789-1799);拿破侖于1789年對埃及的入侵;奧斯曼帝國內政治沖突以及印刷技術的發展等。換句話說,這些因素體現著阿拉伯新聞事業發展的邏輯特征。

(一)宗教成了新聞事業發展的觸發器

從阿拉伯世界新聞業的發展邏輯來看,宗教在新聞事業發展上起著重要啟蒙作用。從黎巴嫩馬龍派的成立到教義宣傳,再到基督教實施教育所進行的脫文盲活動,從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沖突導致的新聞從業者在奧斯曼帝國的重新分布和移民,再到因宗教傳播而導致的穆斯林與基督教教徒知識分子的覺醒,等等,宗教成了阿拉伯世界新聞事業發展的觸發器。正因為黎巴嫩基督教徒為阿拉伯新聞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所以黎巴嫩獲得了“阿拉伯新聞事業的搖籃”的美譽。這就是,黎巴嫩人,“尤其是基督教徒——無論在個人積極性還是與西方傳播使團的合作,在阿拉伯報刊創辦發行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8](P19)黎巴嫩基督教與北方敘利亞的教徒不僅為阿拉伯國家的新聞業開創了先河,其支配地位延續到18世紀之末,直至阿拉伯新聞業中心在19世紀70年代由貝魯特轉移到埃及。[5](P29)宗教因素成了貫穿阿拉伯新聞事業的一條紅線。

(二)印刷技術成了新聞事業發展的催化劑

15世紀中期隨著古登堡印刷技術的出現,人類在信息獲取方式上實現了一個突破,最終導致了新聞雜志的出現,如16世紀的威尼斯,17世紀的法國、英國、德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還有18世紀的北美。現代印刷術的出現促使了信息的流動與傳播。基督教的傳道與傳播技術(尤其印刷術)的進步有著密切的關系,印刷技術支撐了基督教教義的傳播,在奧斯曼帝國內部,無論是伊斯坦布爾早期猶太教的宣傳,還是黎巴嫩的基督教教義傳播,還是拿破侖對埃及的入侵,印刷技術始終走在軟實力和硬實力入侵隊伍的最前面。伴隨宗教和信息傳播的是印刷技術的完善,特別是阿拉伯語印刷設備的出現,現代新聞意義上的阿拉伯報刊為此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三)新聞事業的發展與社會變遷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無論是黎巴嫩社會中的宗教-政治沖突,還是埃及阿里王朝試圖借助信息傳播來實現西方式的現代性,還是奧斯曼帝國的持不同政見者移民歐洲來實現對當權者的批判(如來自黎巴嫩的知識分子)或組成愛國聯合陣線(如來自埃及新聞工作者)。阿拉伯世界新聞事業的發展與這些社會活動變遷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我們看到,因為黎巴嫩的社會政治-宗教沖突(如19世紀60年代)才導致了基督教知識分子向埃及和歐洲的移民,也因為奧斯曼帝國對言論自由的壓制,才迫使大批知識分子流亡國外,從而形成了阿拉伯新聞事業的“歐洲中心”。這種影響甚至延伸到現在。

(四)作為新聞事業助推器的外來社會政治思想

阿拉伯世界新聞事業的發展與外來思想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這意味著不僅與外來的宗教聯系在一起,而且也與外來的社會政治思想聯系在一起。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不僅是一場社會運動,而且也是一場政治思想運動,其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觀念深深地影響著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基督教和伊斯蘭知識分子,促使阿拉伯民族乃至土耳其人民族意識的覺醒。也因此,法國大革命的相關思想成了奧斯曼帝國政治、經濟和社會變化的根源,更是奧斯曼帝國繼承者土耳其在20世紀前半葉的社會轉型根源。作為奧斯曼帝國大本營和繼承者的土耳其深受歐洲(特別是法國)思想的影響,直至現在都在進行著融入歐洲的努力——加入歐盟。另外,奧斯曼帝國治下的埃及阿里王朝也因拿破侖的軍事入侵與法國思想的引入,把歐洲的現代性看作埃及發展的樣板,甚至一度想融入歐洲。由于法國的這些巨大影響,才有了學術界所謂的“奧斯曼帝國新聞事業開始于法語新聞”之說。

(五)軍事入侵成了新聞事業發展的直接動力

1798年拿破侖對埃及的入侵以及后來英國對埃及的干預都直接推動了阿拉伯世界新聞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埃及的新聞事業。拿破侖的軍事入侵帶給埃及不僅是印刷技術并促使了后者的報紙印刷,而且也帶去法國的大革命思想。拿破侖的入侵深深地影響著默罕默德·阿里。阿里王朝對歐洲社會政治制度理念的學習和仿效,致使埃及成了基督教知識分子的言論自由的向往地。在黎巴嫩19世紀中期的宗教沖突后,大量的知識分子流亡到埃及并在那里繼續自己的新聞事業,阿拉伯世界的新聞活動中心也隨之轉向了埃及,促使了“阿拉伯文藝復興”運動的產生。隨著英國于1882年對埃及的接管,埃及再次成了阿拉伯世界言論相對自由的地方和持不同政見新聞記者的庇護所。這些都為埃及成為當今阿拉伯世界的新聞業大國奠定了基礎。

(六)作為阿拉伯語更新試驗田的新聞業

阿拉伯語的更新與阿拉伯新聞事業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在19世紀中葉以前,古典的阿拉伯語在詞法和句法方面都不利于新聞報刊的表達。隨著阿拉伯新聞業的興起以及19世紀末的阿拉伯文藝復興運動的錘煉,阿拉伯語才逐漸實現了自己的現代化方案。這就是說,除了思想方面的碰撞和傳播技術(印刷術)之外,阿拉伯語的更新使新聞傳播成了阿拉伯社會(尤其黎巴嫩)一種新的現象。[8](P19)阿拉伯語的更新一直與媒介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直至現代新媒體技術的出現以及由此引發的媒介文化與文本表達多元化的出現。

三、奧斯曼帝國之后的阿拉伯新聞事業

阿拉伯世界的現代化過程與歐洲聯系在一起,特別是法國。通常認為[14](P66),這種過程開始于拿破侖對埃及的短暫入侵(1789-1801),兩個世界的文化、科學知識和社會結構的明顯差異導致默罕默德·阿里把自己注意力投向了西方,特別是法國。阿里委派訪問使團到法國去學習、收集和翻譯埃及所需要的科學知識,致使埃及成了阿拉伯世界現代化的先行者。東西方的另一個溝通渠道是敘利亞馬龍教派和羅馬天主教的接觸,這種接觸伴隨著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在黎巴嫩的活動,使得宗教及相伴隨的運動成了阿拉伯思想啟蒙的重要思想動力。宗教傳播、軍事入侵、印刷技術、外來思想影響、語言的革新等,這些因素共同促進了阿拉伯新聞事業發展以及在中東歷史上被稱作“阿拉伯文藝復興”的思想運動,并拉開了阿拉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序幕。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波及中東,很多現存的報紙消失,體現于新聞業的政治活動和民族主義斗爭在戰爭時期受到限制,直至戰爭結束。[5](P69)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奧斯曼帝國解體,權力中心不再是伊斯坦布爾,而是被分布到各地:開羅、巴格達、大馬士革、耶路撒冷、阿曼、麥加或薩那(也門首都),同時各個殖民勢力也趁機而入,如埃及、伊拉克、巴勒斯坦、約旦等成英國的殖民地,黎巴嫩與敘利亞則被法國所掌管,而且也出現了獨立的國家,如也門、沙特等。不過有些國家幾乎沒有什么新聞事業傳統,他們的文化、教育、技術遠遠落后于其他阿拉伯國家,在新聞事業方面沒有多少動力。[5](P74)一戰后,雖然出現了不同的阿拉伯國家,但新聞事業并沒有局限于國家邊界。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阿拉伯世界新聞事業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只是不同地區的內部出現了矛盾加劇與反抗意識的覺醒。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不少阿拉伯國家開始了自己脫殖民運動,走向獨立,如何建設自己的國家成了被關心的問題。戰后的新聞業形勢:一方面是有關國家政治安排的辯論;另一方面是追求獨立的反殖民主義精神。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阿拉伯新聞業似乎樂觀地走上了現代新聞業的正常路徑,但事實情況因宗教問題、文盲問題、發展不平衡、阿拉伯世界里的傳播主導權的爭奪等問題而變得更加復雜。

從以上的分析看來,阿拉伯世界新聞事業的發展有著自己的邏輯特征。當我們在做新聞史研究時,不一定完全依照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阿拉伯世界的新聞傳播發展邏輯還應該遵循阿拉伯世界自身情況來定位,單純的追尋西方和固守傳統模式顯然都缺乏充足的理由。同時,在研究阿拉伯世界的新聞事業史時,不能總是用西方的媒介發展路徑來描述阿拉伯世界的獨特性。

[1]潘光.淺析黎巴嫩內亂的歷史根源[J]. 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3).

[2]普利民.奧斯曼帝國戰爭與歐洲近代體系的形成[J]. 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2007,(3).

[3]王三義.奧斯曼帝國移動的邊疆與脆弱的霸權[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4]Algazy Joseph. La vision de la Révolution fran?aise chez les pionniers de la renaissance intellectuelle arabe [J]. Annales historiques de la Révolution fran?aise.1990, (282).

[5]Ami Ayalon. The Press in the Arab Middle East: A History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6]Armand Mattelart. L’invention de la communication [M]. Paris: La Découverte, 1994.

[7]Basiliyus Bawardi. First Steps in Writing Arabic Narrative Fiction: The Case of Hadīqat al-Akhbār [J].Die Welt des Islams,2008, 48(2).

[8]Elias Hanna Elias. La presse arabe[M]. Paris: Maisonneuve & Larose, 1993.

[9]Jo lle Pierre. La presse fran?aise de Turquie, canal de transmission des idées de la Révolution [J]. Le Temps des médias, 2005, 2(5).

[10]Joseph ABOU NOHRA. Les Orgines et la Rayonnement culturel de la premiere imprimerie a caracteres Arabes au Lbian (1733) [EB/OL] . http://www.onefineart.com/en/articles_arts/premiere_imprimerie_liban.shtml

[11]Juan R.I. Cole. Social and Cultural Origins of Egypt’s Urabi Movement[M]. Cairo: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1999.

[12]Mohammed Telhine. L’islam et les musulmans en France: Une histoire de mosquées[M]. Paris: L’Harmattan, 2010.

[13]Noha Mellor. The Making of Arab News[M].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5.

[14]Richard C. Martin. Encyclopedia of Islam and the Muslim World [M]. New York: Thomson Learning, Inc. 2004.

[15]Seza Sinanlar Uslu. Apparition et développement de la presse francophone d’Istabul dans la seconde moitié du XIXe siècle [J]. Synergies Turquie, 2010, (3).

主站蜘蛛池模板: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国产精品成|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午夜a级毛片|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男人天堂伊人网| 婷婷色丁香综合激情| 久久久亚洲色|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深爱婷婷激情网| 伊人成人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天天操精品|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欧美色视频日本| 99精品免费在线|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亚洲成人77777|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导航|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日本精品影院|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资源站|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色偷偷综合网|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亚洲成人免费看|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国产av色站网站|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国产91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欧美色综合网站| 91亚洲精选|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欧美精品1区|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高清色本在线www|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亚洲午夜天堂|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四虎影院国产|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被操91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国内精品视频|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色网站在线视频|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精品福利视频网|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